梦圆航天正当其时是为什么呢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是为什么呢?新征程的中国航天未来如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圆航天正当其时是为什么呢,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梦圆航天正当其时是为什么呢?
“5、4、3、2、1,点火!”今天(10月31日)15时37分,伴随着01指挥员铿锵的点火口令,长征五号B遥四火箭承载着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直奔寰宇。梦天实验舱精准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与发射塔架隔海相对有这样一处地方——这里树木苍翠,草叶青葱,一年四季都透露着鲜润与生机,山的怀抱中,阳光映衬下,闪烁着四座纯白色的测控设备圆顶,这里就是铜鼓岭测控点。测控点内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手握“万里海天第一棒”,编织成一张“光雷遥安测控网”,在白云山海间踏浪逐梦,为胜利提供保障。
“我要做追踪火箭的千里眼!”
铜鼓岭测控点内,巨大的防护罩缓缓打开,光学设备的巨大镜头在阳光照射下光彩闪烁。一旁的综合机房内,李浩正端坐在电脑前进行跟踪飞球的演练,光学设备在他手中“听话地摆着头”,稳稳地追踪预设目标。
“我的工作就是追踪火箭,留下高清图像。”据李浩介绍,光学设备跟踪测量是个精细活,小小的操纵杆控制方位可变360°的庞大光学设备,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丢失目标,导致任务数据收集的缺失。
“压力总会有的,但压力督促我全力以赴。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每次练习都要有成效,哪怕更加稳定一毫米。”李浩说,每次训练他都会当成实战看待,摊开李浩的手掌,清晰可见的红肿,这是长时间手握操纵杆形成的。
为了锻炼自己操作稳定性和跟踪目标的能力,自担任光学操作手以来,李浩几乎有空就“赖”在设备上。缺什么补什么,什么不行就练什么。为了更好指挥决策和处理图像信息,他根据不同跟踪环境,不断提升训练难度,改进训练手段。上岗6年,李浩累计完成5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因跟踪稳定、拍摄清晰,受到了上级和同事的一致认可。
2019年,李浩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党组织接受了他的入党申请并按期转正。“作为一名党员,我将继续为自己热爱的航天事业不断奋斗。”李浩在转正时这样向党组织保证,他也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使命,用手中小小的操纵杆助力祖国的航天事业。
“我们和点号共同成长。”
为了检查设备,雷达技师管世磊正爬上4米多高的雷达基座。为了防止海风和雨水侵蚀,基座上安装了一个直径2米多足球样的钢罩,罩外三十多度的高温,闷热的罩内已达到四五十度。管世磊要一点点排查电路,检查设备运转情况,每次检查完都会湿透衣衫,而这样的日常检查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从业20余年的管世磊是铜鼓岭上的老人了,被大伙亲切地称为老管,“我来铜鼓岭已经9年,从一名普通的雷达岗位操作手成长为雷达技师,和这个测控点号一同进步。”管世磊说,2013年铜鼓岭测控点刚开始建设他就来到这里,参与了铜鼓岭测控点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建设过程。
“每次火箭发射屏幕上的两道短杠就是我们的目标。”管世磊说,火箭升空后,他们需要通过雷达设备实时捕获火箭的姿态以及方位距离和角度等数据。“从有效捕获、判别再到重新送出数据,要在5到7秒内完成。”据管世磊介绍,作为第一棒,如果他们操作的雷达设备未能有效捕获信号并将数据传递下去,后续分布全国各地的测控点将如同大海捞针一般,为此管世磊练就了一手跟踪绝活,参加超过百次任务的他,从未丢失过目标。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能够作为一名航天人有幸参与到祖国航天事业当中,我觉得很自豪!”管世磊说,“如今中国能够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我深知这离不开老一辈航天人的付出与努力。作为新时代的航天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在本职岗位上,敢于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突破,苦练本领,不断提升能力,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做一个不分白昼的追星人。”
遥测岗位主要负责在发射过程中对火箭遥测数据进行接收,并传送至中心计算机。为了保证遥测数据接收平稳顺畅,经常能够看到马亮等遥测岗位人员加班加点鏖战在机房,反复检查核对数据参数,进行设备性能检查评估,“一切都是为了火箭发射之后能够跟得住、数据传输得更加平稳。”马亮说。
任务前夕,为了做好万全准备,马亮和同事们一同进行“双想”。这是岗位上的传统科目,回想设备曾经出现的故障,提前检查,整改到位,预想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好处置预案。“备份的工控机板卡是新换的一批,如何保证使用中不会出现突发问题?”“火箭起飞后,基带需要在两个状态下切换,码率、帧长都会发生变化,这种状态下如何保证火箭信号不受干扰?”一个个问题被提出,被解决,以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遥测岗位不仅需要执行航天发射测控任务,还常年担任卫星长管任务,设备技术状态的频繁切换给岗位人员增加了不少压力。测控点三面环海,夜间常有雷雨天气,马亮等遥测岗位人员经常要半夜跑到基座关设备,断线路,以防设备被雷击损坏。“出现强风雨根本不能打伞,关闭设备回到宿舍衣服早就湿透了。”马亮憨厚地笑着说,晚间有时设备还会丢失卫星目标,需要重新向上级申请参数,计算跟踪弹道,并切换手动重新跟踪目标。工作实际使得马亮经常不能睡个好觉,但他从未有过抱怨。梦天实验舱发射成功后,马亮和大家简单庆祝,当晚又匆匆投入到新一轮长管任务中。
“执剑九年,从未出鞘。”
铜鼓岭测控机房内,安控系统组长张瑞正和组员反复来往于中心机房和设备基座,测试各项数据,认真比对参数指标,确保设备处于最佳状态。
“我们的工作事关火箭的安全控制。”据张瑞介绍,安控岗位是火箭飞行状态判断和应急处置的关键岗位,在火箭升空后,如果出现故障或者是偏离轨道,它会向火箭发射一道安控指令,让故障的火箭炸毁,避免对途经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
为了确保设备性能良好,除了日常设备维护,还需要进行跟标测试。“我们会自己安装多个靶标,再用设备进行跟踪训练。”张瑞说,这些靶标需要挂到测控点旁一座陡峭的野山顶上,因为尚未开发,每次张瑞只能和组员带着镰刀开路上山,一来一回,道路泥泞,蚊虫叮咬,枝叶划伤,这些都不能阻止他们的脚步。“上山挂标的路并不好走,但为了提升设备跟踪性能一切都是值得的。”张瑞说。
自投入使用以来,安控设备状态指标时刻保持正常,但却从未使用,“作为执剑人,希望这把利剑永远不会出鞘,但我们一定会随时做好准备,守护火箭飞行的最后一道保险!”张瑞坚定地说。
问天之路踔厉奋发,航天未来辉煌可期。空间站任务的圆满成功让铜鼓岭测控点的航天工作者们信心满怀、激情澎湃,他们纷纷表示一定会继续紧握“万里海天第一棒”,将“测控网”编织得更加紧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工作,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贡献更多航天智慧、航天力量、航天成就。
梦天实验舱的重要意义
梦天实验舱是个身长17.88米,体重约23吨的“大块头”,内部设备达900多台(套),接口更是多达10万余个,其中不乏身材需以毫米甚至微米衡量的精微元器件。别看它们身材小,重要性却不遑多让,在浩瀚太空中展现着“中国精度”的力量。
在梦天实验舱上,微型特种电机是仪器设备完成各种动作的“神助攻”。可以说,凡是舱内需要动作的地方,都离不开电机。它们的外径可以小到几十毫米,最轻不过几十克。“在航天任务中,微特电机是真正意义上体格小、能量大的‘小金刚’‘小灵通’。”中国电科集团21所电机事业部高级工程师戚振亚说,该所共为梦天实验舱配套了10多个品种的微特电机,它们可以作为温控阀驱动机构调节舱内温度,也能担任货物转移的“搬运工”,还能驱动太阳能帆板对日定向,实现“蚂蚁搬大象”的效果。
如果把电机比作关节和肌肉,芯片则是大脑。中国电科集团55所主任设计师余旭明举例说,一枚仅6平方毫米的氮化镓功放芯片,却是载荷系统发射电路的关键核心元器件。它是深空信号传输的“放大镜”,为天地通讯搭建起高速路,且经过工艺和电路设计的技术创新,发射功耗降低了20%。目前,该所共有25种核心器件在载荷、火箭、地面测控等系统中应用。
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制的石英挠性加速度计,则是让梦天实验舱实时“感知”自身速度、位置的重要测量元件。如果有机会将它拆开,你会看到其核心部件石英摆片最薄的“梁”,厚度仅有头发丝粗细的三分之一左右,可谓“吹弹可破”。因此其生产过程必须精雕细刻,且要在洁净环境中完成装配生产。
而在梦天实验舱的“座驾”长五B火箭上,一条轻巧绵薄的纳米气凝胶隔热毡,能为发动机燃气管路周边的电子元器件提供有效热防护。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06所第五技术部副主任张凡介绍,气凝胶材料密度可低至水的四十分之一,却能在1500摄氏度的高温下显示出优异的隔热性能,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航天工程中将大有作为。
梦天实验舱与空间站组合体在轨完成交会对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于北京时间2022年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