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为什么要促进进口呢

|和杰

持续深化对外开放,不仅不会对国内产业产生大的冲击,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内外资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为什么要促进进口呢,以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哟!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为什么要促进进口呢

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之际中国为什么要促进进口呢?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可否认,中国深受对外开放之益,深度国际生产分工与经济融合对于成就中国经济奇迹功不可没。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持续的贸易顺差在提供源源不断的外汇储备的同时,也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带来压力。近年来,随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抬头以及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传统以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型贸易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这促使中国必须要作出重大的战略和政策调整,改变粗放的贸易发展模式,变“贸易大国”为“贸易强国”。在今年6月28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上,我们向世界宣示,中国将进一步通过主动扩大进口等系列重大举措,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充分说明,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

中国主动扩大进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动适应

扩大进口正是贸易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积极主动地扩大进口既是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贸易强国建设的具体实现路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理解进口对于贸易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通过进出口关系的深度调整来实现贸易强国建设的目标。首先,扩大进口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主旨演讲中也鲜明地指出,“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长期以来,中国货物进口以资本品和中间品为主,而消费品的占比很低。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迅速升级,对产品的质量、性能、品牌、售后服务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扩大消费品进口能够扩大消费者可选择的商品范围,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增进国内消费者的福利。

此外,消费品进口还有一个常常被忽视的“副效应”——对国内服务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实际上,每一件消费品的进口,都要经过国内的物流、批发和零售等环节,最终才能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国内的物流、批发和零售服务都是进口消费品价值的组成部分。因此,扩大消费品的进口在改善国内消费者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会推动国内服务业的发展,一举两得。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批发和零售服务位于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对于许多非技术产品而言,物流、批发和零售服务的附加值,明显超过了制造环节创造的附加值。因此,扩大消费品的进口有利于中国进口服务企业提高议价能力甚至获得国际定价权,获得进口产品的高附加值,进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整体提升。

有效扩大进口实质是利用全球经济体系实现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优化

扩大进口是中国利用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国际贸易和全球分工的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过去常常忽视的方面。我们在思考国际贸易和全球分工的问题时,往往会陷入这样一种思维陷阱:只关注我们生产什么,而不关注我们不生产什么。实际上,国际贸易与比较优势的本质就是强调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两者同样重要、同样值得关注。进口在本质上是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生产价值链,将本国劳动力、资源从比较劣势的部门和行业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和行业,通过“扬长避短”来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因此,有效扩大进口实质是利用全球经济体系实现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和优化。

扩大进口是中国实现制造业升级和全球价值链跃升的重要途径,对中国制造业摆脱依附型和低附加值分工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进口能够通过两种途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而对一国经济的整体表现产生影响。第一种途径是企业作为“卖者”的情形,即同类产品进口的增加会加剧国内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这有助于加速国内市场的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倒逼国内存活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提升自身竞争力;与此同时,促使产业内资源流向高效率的企业和地区,从而实现行业内资源配置的优化,重塑国内的行业或空间经济格局。第二种途径是企业作为“买者”的情形,即作为生产投入的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也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影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扩大重要资本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不仅能够快速提升本国的生产和出口能力,还能够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提升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制造业产业与技术升级,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价值链。此外,扩大资本品和中间品的进口,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打破国内既有垄断困局、化解供给瓶颈、实现产品供给多元化和多渠道化。

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是全世界的巨大机遇

扩大进口也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成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为国际社会所承认和信服的世界贸易强国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深受对外开放之益。毫无疑问,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出口增长突飞猛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这也遭到了部分国家的误解和指责。由于对华贸易长期逆差,一些国家认为中国的贸易自由化是单向的、不公平的,并将本国制造业空心化、失业率上升、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归咎于来自中国的出口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主动寻求扩大进口,变“世界工厂”为“世界超市”,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机遇,释放和分享“中国红利”,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是对这些误解和指责的有力回应。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提升自身国际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势头,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和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推动世界经济向更加开放和融合的方向发展,形成以中国进口带动全球贸易增长,进而反哺中国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贸关系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主动扩大进口、建设贸易强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扩大进口并不直接意味着贸易强国

从扩大进口到贸易强国建设是有条件的,不仅需要对外“开放”的措施,还需要更基础性的对内“改革”措施。比如,国内的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可能会影响企业对先进设备与关键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知识产权和专利保护制度越完善,越能减少外国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顾虑,越能减少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限制。这与国内的法治及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再比如,从进口先进产品和技术到企业自主创新,一方面需要外部的产权保护提供激励,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积累提供支持。否则,扩大中间品进口可能非但不会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创新,反而会导致进口中间品对国内中间品的替代,造成国内生产的“加工贸易化”,与建设贸易强国的目标背道而驰。

无论是企业进口高技术含量、高质量的中间品和资本品,还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研发创新,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因此外部融资环境和金融制度至关重要。在以进口促贸易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缺一不可,只开放不改革会导致南辕北辙、事与愿违。只有不断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相互配合,才能最终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中国扩大开放的措施

第一,建设开放新高地。过去以来,中国各自由贸易试验区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取得显著成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中国将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引领作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二,促进外贸创新发展。中国将继续通过进博会等开放平台,支持各国企业拓展中国商机。中国将挖掘外贸增长潜力,为推动国际贸易增长、世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中国将推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培育外贸新动能。中国将压缩《中国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为技术要素跨境自由流动创造良好环境。

第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中国在疫情后出台的各项纾困惠企政策,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企业一视同仁。今年,中国实施外商投资法和相关配套法规,进一步缩减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中国将继续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以优质服务营造更好环境。

第四,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中国愿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推动尽快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中欧投资协定、中日韩等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加强同世界高标准自贸区交流互鉴。中国将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积极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合作。中国将同相关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扩大开放的举措有利于什么?

当前,世界经济出现持续向好态势,但基础并不稳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依然不足,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全球价值链布局继续调整。我国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为世界经济持续向好、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带来重要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依然不足,中国扩大开放是世界经济持续向好的重要动力

去年以来,世界经济出现持续向好态势,但基础并不稳固,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亚健康和弱增长的调整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未来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在3.8%左右,不及国际金融危机前每年4.2%的平均增速。在此形势下,世界经济亟需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激发新动力,实现更加平稳和更具包容性的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及创新大国,中国扩大开放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第一,中国扩大开放,为各国特色优势产品和服务出口提供了有效需求。未来5年,我国商品和服务进口规模将达到10万亿美元。特别是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转型升级,进口结构将越来越偏重先进适用技术、清洁能源、优质消费品和现代服务,这既有利于发达经济体的机器设备及其零部件、天然气、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以及教育培训、保健养老、金融理财等优质服务向我国出口,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能源资源以及其他特色产品向我国出口,从而拉动各国国内投资和生产,从需求侧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第二,中国企业“走出去”,为各国提供更多投资。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加速发展时期,企业“走出去”前景广阔。未来5年,预计对外投资将达到每年1200亿美元到1300亿美元,将为东道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投资动力。特别是对不少欠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与发达经济体大力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仅有利于其引进先进适用的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也将有助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经济理念,从而推动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三,中国开放创新,加快推动全球科技进步。我国作为举足轻重的创新大国,积极回应主要发达经济体和跨国公司关切,正在有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推动创新能力开放合作。这将有利于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全球协同创新,为创新成果形成与转化提供市场需求、政策激励和营商环境等有力支持,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新突破,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的长周期。

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中国扩大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反全球化思潮涌动,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WTO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遭遇挑战。在此形势下,我国作为重要的开放型经济大国,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对于更好地适应和引导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大幅开放市场,有助对冲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前段时间,一些发达经济体频频发起单边贸易保护措施,冲击正常国际贸易秩序,加剧了大国经贸冲突风险,增加了国际社会对自由贸易前景的疑虑,也给正在复苏中的世界经济平添了诸多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宣布了扩大开放的系列重大举措,中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向国外优质商品、服务和资本大幅开放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乃至消除了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的疑虑,也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动力。

其次,中国加大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力度,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能。我国将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近期,国务院印发方案,在赋予广东、天津、福建等三个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是我国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的主要平台,是将自身改革开放同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好结合的主要平台,将为经济全球化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中国路径、贡献中国智慧。

全球价值链布局继续调整,中国扩大开放是全球价值链深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随着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新兴技术持续投入应用,各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成本正在迅速下降,方式也日趋多样化。传统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垂直专门化分工已经不完全适应全球经济合作的新要求,以协同式创新、平台式协作、网格化分工为代表的新型全球价值链正在迅速发展,将成为传统价值链的重要补充。我国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将为全球价值链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主动扩大进口和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有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新型价值链。在新型的全球价值链中,最终产品设计、最终产品制造、零部件设计、零部件制造、品牌建设、市场推广等研发、生产和服务环节将深度融合、彼此交织,创造出巨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需求。作为全球价值链的重要参与者和最有潜力的需求方,我国主动扩大进口和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将有效降低各国企业共同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的成本,显著提升价值链运作效率。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协同式创新。在创新链中,发达经济体的优势在于提出新创意和原始创新等含金量较强的环节,但这些环节并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我国的优势则相对集中于市场化推广和应用创新等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环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更好地将我国应用创新和市场推广优势与发达国家原始创新优势有机结合,有利于双方在协同式创新中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加大内陆沿边开放力度,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深化全球价值链合作。我国广大内陆沿边地区市场潜力巨大,但融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远低于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开放水平的提升,既有利于发挥其要素禀赋优势,通过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为各国企业在更高水平、更宽层次上拓展全球价值链提供更多机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中国扩大开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而提出的方案与选择,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受和认可,被正式写入联合国大会等的重要决议,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为之共同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我国扩大开放有利于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从构建包容普惠、共同繁荣的利益共同体开始,逐步升级到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首先,我国扩大进口,有利于深化与各国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增加对我国出口,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中受益,有助于其国内就业提升、居民收入提高和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企业和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在“物”的相通基础上促进“心”的相通。

其次,我国扩大利用外资,有利于推动跨国公司更好发挥其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跨国公司已成为主权国家之外,对世界格局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力量。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利益存在越广越深,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与动力就越强。在当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发达经济体推动跨国公司回流的形势下,我国欢迎各国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兴业,有利于更好发挥其在消弭贸易投资摩擦、促进母国与东道国经贸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助力和平稳定的大国关系建设。

再次,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推动沿线减贫事业。欠发达国家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对于减贫、扩大就业、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加强规划和技术标准对接,特别重视改善落后地区的铁路、公路、能源和水利设施,促进资本、人才等优质资源向较不发达地区流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将为沿线减贫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22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