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天明天都是小年
小年其实不是特指某一天,那这就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今天明天都是小年!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为什么今天明天都是小年,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为什么今天明天都是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我国北方过小年,小年是春节的序曲,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喜气洋洋过个好年。
不过,南方则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很多网友都非常疑惑,为什么南北方小年不同一天?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提到,这是因为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俗语,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据悉,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
以后王族、贝勒等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
而在过去北方地处政治中心,所以受官气影响较重,于是就将小年定为腊月二十三。
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
另外,还有一些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不过,小年不论南北,普遍的习俗是祭灶神。
在北方,许多地方讲究用糖瓜来祭灶。糖瓜用麦芽糖所制,又甜又粘,意在让灶神多说“甜言蜜语”。
民俗专家表示,小年是过大年的重要开端,不论习俗有何差异,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都是一致的。
南北方小年区别
小年不特指某一天
作为春节的序曲,小年通常被视作忙年的开始,家家户户准备年货、打扫屋子。实际上,不同地方过小年的日期却不一致。
有说法称,传统上的小年是在腊月二十四,因清朝中后期帝王家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拜灶王爷,北方地区百姓随之效仿,也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北方地区逐渐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地区则多半把腊月二十四定为小年。
不过,由于各地风土人情不同,小年的时间并没有绝对的统一。江浙沪地区把除夕前一天也叫做 " 小年 ",西南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则把除夕叫做 " 小年 "。所以,小年并不特指某一天。地域不同、风俗不同,被视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同。
南北方习俗各有不同
在闽南地区,也有过小年的习俗。" 二十四送神,初四接神。" 过去,在腊月二十四这一天,闽南地区的人们在家里摆上茶点、水果,还会烧 " 云马 "(印着幢幡和舆马等的黄纸),并向家里供奉的灶神、土地公敬香、拜拜,送他们去天上过年。等到初四,再将之接回来。
祭灶那天还要扫尘。北方人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扫尘,他们称之为 " 扫房 ",南方人则大多在腊月二十四这天扫尘,称之为 " 掸尘 "。依照民间的说法," 尘 " 与 " 陈 " 谐音,所以扫尘也即 " 扫陈 ",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把庭院内的陈年积垢扫除干净,也指把旧岁中遇到的不快清除干净。
南方爱吃甜山东吃饺子
此外,我国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小年习俗。
爆米花糖是江西靖安小年的特色食物。小年这天,当地百姓会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美满。
在福州,甘蔗是祭灶必备的食物,取其 " 节节高 " 之意,为新一年讨个好彩头。
" 我们家会吃饺子。" 来自山东的胡女士说,在山东老家,每年小年,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大锅饺子。在小年吃热气腾腾的饺子,仿佛更能想起家的味道。
南北方小年风俗
“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
小年是中国民间祭灶神的日子,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记忆中的小年也是很期待的,有许多地方特色浓郁的风俗,小编带大家来盘点下都有哪些习俗吧!
【祭灶神】
祭灶,这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也是南北方小年的共有习俗,中国家庭普遍在这一天会祭拜灶王爷,请求灶王爷在玉帝面前美言几句,具体做法就是更换灶神画像。把旧的灶神画像揭下的同时,家家户户也都要“请”回来一副新的灶王像。
【剪窗花】
剪贴窗花现在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窗花是农耕文化的特色艺术,农村的生活地理环境、农业生产特征以及社会的习俗方式,也使这种乡土艺术具有了鲜明的汉族民俗情趣和艺术特色。窗花的内容有很多,如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花样繁多,样子讨喜。贴上窗花寓意着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大扫除】
在中国,大扫除是迎新年重要的环节。中国传统民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中国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尘”与“陈”谐音,故而扫尘旨在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写春联】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二十四,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习俗。“写大字”就是要写春联,类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句子,表现美好愿望。
【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是“小年”的节令食品。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要掺上一些黄米,熬制而成。它的粘性很大,如果拉伸成长条,就叫‘关东糖’;搓成扁圆形状,就叫‘糖瓜’。
【关东糖】
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用来祭灶神的。
【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给新年带来饥荒,期盼有一个平安的丰年到来。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巧饽饽 ) , 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 ;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 ;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
【粘糕】
在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粘糕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之一,在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牶“自粱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饺子】
饺子又称水饺,深受中国人民喜爱,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饺子多用面皮包馅水煮而成。北方小年晚上习惯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