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贴福字起源于哪个朝代
倒贴福字也是一些人家的贴春选择。倒贴福字起源于哪个朝代?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倒贴福字起源于哪个朝代,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倒贴福字起源于哪个朝代?
福字倒贴起源于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下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扩展资料
福字不宜倒贴:
在我国民俗传统中,倒贴“福”字主要在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于这两处的东西要从里边倒出来。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倒”的谐音字“到”,倒贴福字。
用“福至”来抵消“福去”,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个地方是在屋内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至于大门上的“福”字从来都是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如时下这样,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必头重脚轻,不恭不敬,有悖于中国“门文化”与“年文化”的精神。
倒贴福字的寓意是什么?
屋内的房门、柜子门等都贴“倒福”
这是寓意福气都到了家里
有点“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味道
不过,从实际生活看,如今正贴的“福”字和倒贴的“福”字都很常见,尤其在商业场所,倒贴“福字”的现象似乎更多,这是误解、歪曲民俗吗?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这样的现象很正常。近年来倒贴“福”字的流行,其实就是一种多元的表达,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这也是现代人通过中国特有的语音谐音现象,来更直白地表达对新年心愿的体现。
“民俗是人们心愿的表达,也是创造性的体现。就像在西方平安夜,如今有很多人流行送苹果,谐音‘平安’,可这在西方并不流行也不可能,只是因为中国汉语的谐音表意,才为节日表情达意找到了新载体。”
倒贴福字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愿望?
福字是过年大年初一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贴的大家对福字的张贴都是比较讲究的,有的地方是正的福字,有的地方就是倒的福字,大家会比较想要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需要贴倒福字的呢?具体的原因是什么的呢?
福字倒贴的含义是什么?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这样自己家庭的好运气就会比较多的。
倒贴福字的传说故事
恭王府说
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妻子)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
恭亲王福晋一听,转怒为喜,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倒(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般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招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图吉利,大家一般为的就是一个比较吉利的说发。
贴福字的禁忌
不是所有福字都要倒着贴,尤其是大门上。一些比较正规的场合和迎宾待客的地方,如大门、院内客厅的显要处,福字多不倒着贴,以示严肃庄重及对宾客的尊敬,对待别人的尊敬就是这种方式。
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表示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如果把大门上的“福”字翻倒过来,则显得不恭不正,有失庄重,有悖于中国“门文化”和“年文化”的精神,大门位置的福是比较重要的,可以正着贴。
贴在大门的“福”字必须正着贴,寓意开门迎福,福气临门的吉祥美誉,如大门的“福”字的倒着贴话,可就把福气倒在门外了,跑到别人家里去了。大“福”字也得顺着贴,这才能起到正福临门,否则把“福”字打倒了,不然自己的福气就会悄悄溜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