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论文
如果一个老师的师德出现问题,那又怎么能指望他教育出道德高尚,而且学业有成的学生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论文【篇1】
【内容提要】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教师要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在宽严之中,显露真爱;在心灵沟通中,予以尊重,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
教师、学生、爱、宽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我曾经听我的同学(也是1名小学教师)说过关于他的1段求职经历:招聘过程中,校方出了这样1道题:“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先喜欢你的学生还是让你的学生先喜欢你?请选择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我的同学说他是这样回答的:“我希望我的学生喜欢我,但是我必须首先喜欢我的学生!因为,作为教师,喜欢自己的学生是学生喜欢自己的前提。”说到这里,你会怎样回答呢?我相信大家1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但是,我在这里之所以把这个事例讲出来,主要是让大家明白师爱的重要性。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陶行之先生也说过:“捧着1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由此可见,教师的爱多么重要啊!师爱是1种力量、1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学生的1切;没有爱,教师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爱是基础,爱是本质,爱是师德的核心,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用真诚的爱打动学生:
爱是人的1种基本需要,是学生的1种心理寄托,是学生1种内心渴望。教师只要真诚真心付出爱,不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温暖之情,而且还很容易打动学生。1旦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可以增进师生友谊,产生情感共鸣,启迪学生心灵,唤醒学生理智,就可以达到“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的境界,从而把握成功的教育真谛。
我们知道,在班级里,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有1些表现好的孩子。在老师和学生的眼里,他们都是优等生,老师宠着,同学敬着,在他们的周围只有赞许的目光和激励的话语。可我觉得,如果这些孩子不受到挫折教育的话,他们将来遇到困难时就不能承受得了了。所以,我在必要的时候,也会适当的批评他们,使他们知道自己也有错的时候,应极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更完美。例如:我们班的副班长,他学习成绩优秀,品德高尚,遵规守纪。可是在课堂上,他却很不喜欢读书,而且胆子小。因此我总会叫他起来读课文,培养他的胆量。后来我在评价他的时候,告诉他如果能够认真地感悟课文,鼓足勇气战胜胆怯的毛病,就能把课文读得更有感情。我用真诚的眼神看着他,他又把课文有感情地读了1遍。为了让他彻底改掉这个毛病,课下我还经常找他谈话,告诉他班长1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在上课的时候显得太懦弱。经过我的教育和他自己的努力,他终于克服了毛病,成为1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和优秀的班干部。
爱可以使好的学生充满信心,不断改进、提高,积极向上;爱可以使学生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所以,只有教师用真诚的爱去对待学生,才能打动学生,教育好学生。
2、用无私的爱感化、关爱差生: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还要爱反应迟钝、调皮捣蛋、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杜绝偏爱优生与歧视差生。“植而不修则歪,教而不育则差,育而无方则罔。”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爱要无私!
和优等生相对立的,正是1些学困生。这些学生有的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行为习惯也不好。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同学都很厌烦。可是我认为如果经常批评他们,冷落他们,那他们还有改正错误的机会吗?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关爱他们。我不是1味的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对他们的优点、成绩我都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自己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1件事。
我认为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要以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身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这样,转化差生就不再是“老、大、难”的问题了。我们班里有1个特别淘气的孩子,他学习成绩不太好不说,行为习惯也不好,总是打架,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在1起。在对他的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没有无私的爱心,他可能就掉队了。在课堂上,别人回答很难的问题被鼓励,对于他只要把最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可以得到掌声。这时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信。这样,他就没有时间去影响其他同学了。最难改的还是他的行为习惯,1下课他总会第1个冲出教室,1上课他又最后1个回到教室。上课之前总会有同学告他的状。别人做游戏他给人家捣乱,经常惹是生非……我课下和他聊天,他保证以后再也不调皮了,可过几天好像又忘了,又开始有同学告状。光聊天不管用,后来我发现他爱好体育,于是就利用业余时间让他与我比1比,看谁跑得快,看谁出色。这样,不但让改变了以前骄傲自满的缺点,而且还培养了他的特长,1举两得。从此以后,我看到了这个男孩崭新的面貌,同学们也不再告他的状了。
爱是1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爱差生与爱优生1样,并给予差生更多1点的关爱,也可以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并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和对学习、生活的信心,就能成功感化他们的心灵,从而真正转化差生。
3、宽严相济,显露真爱:
宽容与严格是矛盾的统1体。宽容是另1种意义的严格。这里说的宽容是1种教育艺术,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的1种策略。它的前提是对学生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有效的接受真理,承认和改正缺点、错误。教师要对差生“严中有爱”,对优生要“爱中有严”。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能只用严厉的批评、叫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来压服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只要我们捧着1颗宽容的爱心对待他们,他们也会在爱的力量下变聪明,会进步的。推心置腹,以诚相见,充分尊重相信学生,是师爱的表现。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这个道理。
我班有4个男生,被班上其他人称为“4大金刚”!主要是他们的行为纪律差、学习差、思想落后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要认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虚心听取他们的心声,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要以1颗平常心来看待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这其中有1位学生比较懒惰,不能完成作业,成绩差 ,忘性很大,书写不认真等。对于他的种种劣迹、恶习我及时帮助他指正。但过不多久,又重犯,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这时,我就与他共同找原因,研究改进对策,制订计划,并付诸行动。没有想到,他真的在我的严格要求下,改变了许多,书写认真了,作业能及时完成,学习勤快了。虽然他的进步不太大,很慢,也可能维持的时间很短,但只要教师给予他坚强的毅力和耐心的引导,相信总会回归正道的。
学生不是完人,更不是超人,犯错误是学生的特权,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我们只有对他们“严中有爱,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
4、将心比心,以爱换爱: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用“将心比心”这1方法,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学生进办公室,要向老师报告,而老师正与同事谈趣正浓。因此,学生刚刚开口说话或是说了只言片语,教师就极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别来烦我!”教师这样粗鲁地对待学生,就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情感,更没有想学生之所想了,这样能与学生心心相印吗?能换取学生的爱戴吗?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1下的话,那么就会体验到学生的无助。
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1言1行都要顾及到学生的感情。这样才能引起师生双方情感上的共鸣,无疑利于师生双方的有效沟通。
曾经我碰到这样1个学生,由于这个学生经常违规乱纪,散漫成性,懒惰成习,惹是生非。以往带班的老师历来不让他参加任何校内外活动。该生心理这道防线成为与老师交往的鸿沟,从而以更多的犯错来对抗、回报老师。在这种师生情感上的强烈对抗下,老师的严厉批评、指责已经失去了作用。这个时候,我认识到并了解到了这1切情况后,从1开始,就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处理。当我第1次与该生见面时,我将两把椅子靠近,与这位学生并排而坐。从这1谈话的形式上的改变,让学生明白我的真正用意:我明白你的心思和困惑。你希望得到老师平等对待。你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后来,这位学生很喜欢与我沟通,下课1有时间就找我聊天。慢慢地,他变了,恶习改了,心境开朗了,并能在班集体活动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不再与老师对立,而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回报老师。
教师用“将心比心”的方法,实现了学生“以爱换爱”的目的,对我们今后的德育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综上所述,说明了教育的本质是爱。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德育工作是1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同时还要不断致力于自我教育,才能教育好别人。作为1名年轻教师的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怀着1颗为学生无私奉献的心,带着对学生全部的爱走上讲台,让学生在师爱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1信念不仅是促进我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更是作为1名教师应当时刻谨记不能丢弃的精神支柱。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论文【篇2】
师德主要从教师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品格特征体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务必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是教师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准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规范、道德化身、人类楷模、父母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教师作为学习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能够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直接体现。
一.铸炼师德自律始
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个性强调教师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
教师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根本,构成学生高尚人格。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爱国主义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博大胸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高尚气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品格,以及信、义、诚、达、礼等一些优秀人格层面,这就是做人根本。正如明清之际思想家孙奇逄所说,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士,在家则家重,在国则国重,所谓添一个丧元气进士,不如添一个守本分平民”。但是,关键还在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这些品质。学生对老师信奉程度是同其受益程度成正比例。西汉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扬雄指出:“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教师只有处处要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以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才可能教育学生遵规守纪。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现行各项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条文,强化法制观念,在学法同时,要懂法、守法、护法,以身作则;在学生中宣传政策和法律条文时,就会受到双重教育效应。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当代社交一般常识,讲究精神礼貌和社会公德,注意礼貌,平等待人,首先自己要能做出表率。
教师要成为追求真才实学榜样。教师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随着形势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让人感觉到一停止学习,就会落伍。当今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学习潜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潜力,才能获得生存社会位置。教师不但要自身持续一种勤奋学习潜力,还要把这种学习潜力无私地传授给自己学生。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形象生命更重要”。丰子恺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三只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只有“三足鼎立”,真、善、美和谐统一,才能为人师表。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教师,他培养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
二.没有爱心培育就没有师德提升
教师对学生爱,就是“师爱”。在必须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爱更困难。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广泛且没有血缘关系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爱。这种爱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
中国古代师生关系中尊师爱生佳话不胜枚举,许多事迹感人至深。孔门师生之间感情相当深厚,关系十分密切融洽。孔子对学生充满了爱心。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例如,“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入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师生之间亲密如同父子之情。颜渊不幸病死,孔子极其悲痛,“哭之恸”。对学生没有高高在上心理,而是采用一种平等友善态度。《吕氏春秋》指出,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做到“师徒同体”、“师徒同心”。对于教师而言,要能“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对学生而言,则要尊师敬业。为什么要师徒同心呢因为“人之情,爱同于己者,誉同于己者,助同于己者”;如果师徒相互异心,就会相互怨恨厌恶——“人之情,恶异于己者”,“不能亲其所怨,不能誉其所恶”。倘若师徒同心同德,学业便由此而彰明,道术由此而大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但是,我们有老师,却没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爱。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招。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但是头是低下。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这是黑板,”“对,你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学习,但是,一句话,不仅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自尊心。
传统“仁义”,谦爱”思想是能够引导着师生关系优化。倡导"仁义"孔子始终以“仁”为人生追求目标,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道;墨家要求“兼爱”——爱天下人。作为知识分子教师,当然就应时时事事以君子标准作为自己行为准则,追求一种由感情构建永久性关系;而并非由物质利益粘合临时性关系。《吕氏春秋》认为,“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
三.矢志不渝地锤炼稳定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心理特点。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教师要从书斋、教室、学校走出来,结束那种自我封闭、自我满足、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状态;立足岗位,立足国情和当地实际。透过各种信息传递方式,把视野多角度地扩展到外部世界;用辩证唯物论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问题,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要从头脑想着应试题,心里盼着高升学率禁锢中挣脱出来。与旧、保守,甚至是阻力教育观念、人才观念、素质观念、教学方法等划清界限。寻找自我素质结构定位,并用心建立素质教育新模式。在参加目前向素质教育转变实践同时,看到素质教育呈现未来前景。一个有作为教师,能够预测未来教师形象,研究未来教师素质结构和教师类型,从而站在前瞻性高度,构筑21世纪教师素质结构,以此作为不懈追求奋斗目标。
其次坦诚地理解学生挑战。在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主角而学生扮演受教育主角,但教师与学生是能够互相促进、共同增益。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规律。明确提出这一规律《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而《学记》这一思想主要是以孔子与其弟子教学活动经验为依据。这在《论语》中颇多记载:学生批评了孔子,孔子十分欣慰,认为这是自己幸事。例如;他当着弟子巫马期欣然承认自己过错:“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但他们十分尊敬孔子;而孔子也颇为器重他们,将之都培养成出类拔萃英才。在教学中认真理解学生意见;使教师不断提高,这也是荀子观点。他指出,为师者应“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决不能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他自己就是“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教师要虚心理解一切人包括学生提出正确批评性或肯定性意见;拒绝诌谀奉承言行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而之后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生之间存在着“道”双向交流。清代教育家张履祥甚至认为学生如果不听从教师教导,那么教师不应完全怪罪学生,而应过来从自己教学方面来寻找原因,他说:”子弟教不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应反求诸己;未可全责子弟也”由此联想到保罗弗雷尔在《不平常教育思想》中一段令国际教育界人士颇为欣赏论述:“在解放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作为受教育者教育者务必‘死去’,以便作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重新‘诞生’。同时,他还务必向受教育者推荐:他应作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而‘死去’,以便作为教育者教育者而‘重生’。”
再次要能包容学生过失。子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先于学生学习了超多社会、政治、经济理论和丰富科技知识,而后成为教师;教师教育对象,相对地是一些年纪轻,阅历少,知识欠缺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人,一个有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国格人,一个真善美人。
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本领。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透过导学,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潜力,会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抓住问题关键,找出新旧知识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迁移。
能够说这是教师工作全部。但是——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对一个教师而言,最大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矛盾——转化后进生。先进和后进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相比较才显示出来,即使集中全校最优秀学生组成班级也同样有后进生。这就迫切需要老师拥有最大宽容与毅力。研究并帮忙后进生进行用心归因训练;关注并帮忙后进生完善知识结构;保护并引导后进生自尊心。越得不到重视学生越会做出一些引人注意举动,做不出正面用心举动就做出一些离经叛道事。“爱莫大于心死。”绝不能用一些激烈言行使得学生泯灭了争取上进愿望。魏书生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东西,以他们自己光芒,照亮自己黑暗。”
孔子在于学生讨论人生理想过程中,明显是赞同曾皙——“吾与点耳”,但是他自始至终都在关注另外三个弟子,只是用比较方式委婉地得出结论,呼唤学生思考、鉴别。“诲人不倦,能够为师矣!”
让我们谨记雨果一段话。“世界上最宽广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是人胸怀。”
任何一个民族群体都是由一个一个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发展水平。每个个体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构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构成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道德品质构成有必须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优秀。因为,教师教育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科学性,无论是德育资料、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人生最初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一生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构成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关键因素。教师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礼貌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道德提高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现实好处和深远历史好处。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论文【篇3】
雨果曾说过:“花事业是尊贵,果实事业是甜美,让我们做叶事业吧,因为叶事业是平凡而谦逊。”教师就像那默默奉献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娇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品德和素养是教师发展一个重要前提,只有对“怎样做一名教师”这一问题有深刻认识,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
首先,树立良好师德形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良好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体现。记得在我上中学时候,就曾想“平平淡淡生,倒不如轰轰烈烈死”。正因如此,我羡慕那诗意生存,羡慕那丰富多彩人生,不甘于过平淡、庸常生活。这天看了师德启思录之后,使我眼前豁然一亮,我看到了自己职业伟大与崇高,是杨瑞清给了我这样强烈感受。杨老师是南京市江湖县行之小学校长,1981年毕业于南京晓庄师范,年仅18岁他就选取了到最艰苦、最偏僻山村去,在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感召下,为了实践陶行知思想,带了一个行知实验班,他用粉笔与黑板在三尺讲坛间诠释着生命执着与涵义,83年调到江湖县当团委书记,可他心系农村,心系农村教育,又重新回到五里河小学继续实现自己教育梦。85年把五里河小学更名为行之小学,把小学教育向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延伸,构成乡村大教育办学格局,由原先草房两三间变成了此刻楼房一幢幢,从中,他品尝到了发展快乐,变化快乐。他是幸福,因为他真正体味到了粉笔生涯艰辛,品尝了心灵劳作甘美,享受了成功喜悦。他成功来源于爱,来源于对山区人爱,对教育事业爱,这是一种大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他把满腔真挚爱,慷慨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衷爱事业,此时我耳畔响起了“山河不会忘记你,大地不会忘记你,因为你在那里,洒下一片深情…”。
看看别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我抱怨过教师清苦,抱怨过为人师劳累,也抱怨过人世间凄冷,这些想法与李忠义、王思明……相比,自己是那么渺小、狭隘,我又想到了教育家斯霞、李吉林,想到了四大名师,他们孜孜以成成就了一番事业,使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战线上同样可有作为,那会是一种弃燕雀之小志,慕鸿浩而高翔大志向。使我明白了,只有苦过之后,才会有真正好处上甘甜,那才是生活真谛,使我品悟到教师不仅仅仅是一种职业,良好师德形象更是一种精神化身,它孕育着真,引导着善,创造着美,奉献着爱!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其次,规范礼貌行为————礼貌从尊重开始
教师工作“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对象。教师需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以高尚人格感染人,以整洁仪表影响人,以和蔼态度对待人,以丰富学识引导人,以博大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如今小学生学习条件好了,都有了良好学习机会。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开展,学生“两级分化”越来越明显,也就造成了他们心理某些障碍,个性是其中后进生,存在着较严重消极心理,此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不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关爱他们,尊重他们,势必影响他们今后学业乃至工作。
然而这天,我们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常常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幼小心灵。在师德学习过程中,我从《师德启思录》影片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某老师得知一名学生数学成绩考了43分,十分生气,于是课堂上宣读成绩时,三次重复了该生成绩:“某某同学,43分……”这位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严重伤害,当场大声指责老师,而后便“哇”一声大哭起来,头也不回地冲出了教室……看到那里,作为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感到一阵愧疚,故事折射出不正是一种有违师德表现吗?反思自己,何为师德?自己做到了哪些?自己尊重学生了吗?是呀!这位学生行为超乎寻常,更让老师难以想象,对于老师,也许这种重复读那不及格成绩是提醒,是对学生成绩重视,是对学生爱,然而对于这位学生来讲,这种提醒变成了一种嘲讽,这样,无形之中学生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师生之间“冷冻”起来,何谈信任,何谈自信,又何谈进步呢?
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人。学生渴望老师对他们爱,渴望尊重他们,何况我们后进生呢?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甚至社会对他们压力,他们更期望得到教师信任,得到老师尊重,找回自信。我想,每位老师都是爱学生,都期望自己学生健康成长,今后能成为祖国栋梁,然而爱不是束缚,也不是放纵,爱应当从尊重开始。
再次,关爱每位学生————倾听就是爱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学生,容易构成个性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忙,用师爱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坚冰”,让他们在愉快情感体验中理解教育。爱学生是教师最重要职业道德。爱学生就务必做真诚倾听者,不做真诚倾听者,就算不上爱学生。
最近看到这样一则故事:美国知名节目主持人林克菜特,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了想当什么呀?”小朋友回答:“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菜特之后问:“如果有一天,你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样办?”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诉飞机上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降落伞,先跳下去。”当场上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菜特仍注视着孩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看到那里,我想倘若没有林克菜特那一份亲切,那一份平和,那一份耐心倾听,在“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小朋友还有勇气说出人世间最善良,最纯真,最澄澈话语吗?所以,老师要倾听,学生才有表达自己想法勇气。倾听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纳,是期盼,倾听就是爱。
过去有这样一件事情使我记忆犹新,三年级一班何涛同学上体育课没带跳绳,我当时很是生气,心想,如果是金思维,单波没带也就算了,因为他们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而何涛在我看来是一名很要强好孩子,怎样也没带。不等他解释,我就批评他说:“我通知带跳绳你不带,就如同上语文课不带语文书一样。体育课没带锻炼工具,如何上跳绳课,你站在一边看着,不能锻炼了。”何涛想对我说什么,支吾了一声又没说什么。同学们开始锻炼活动。下课了,我走到他面前问他为什么没带跳绳?他说:“因为我昨日病了没来上课,体育队长通知带跳绳我不知到。”这时,内疚,愧悔……这些词语都不足以表达我那一刻情绪,我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没有给他解释机会,那样武断,当时我很后悔,我真诚地向他表示我歉意,期望他能原谅我错误,这时,笑容从新回到了何涛脸上。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对我永远是一个提醒。从踏入师范院校那一天起,我就明白,自己一生将与孩子结下千丝万缕情缘。理解与尊重每一个孩子,用恢弘爱倾听他们内心声音,是教育起点。在今后教育教学生涯中必须还会遇到许许多多类似事情,我为自己立了这样一句格言:“用爱倾听每一个孩子心底声音。”
史烟飘过,回看这天。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道德基因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是————每位教师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师德,共同撑起教育蓝天!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论文【篇4】
身正为范——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师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终身受益的。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质量,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师德。
教育是人育人的事业。即教师教育和培养学生成长的事业。作为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担负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所以,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对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培养创新劳动者的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才能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才能真正造就千千万万“四有新人”。
一、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石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事情办好。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责任。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师被称作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因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而其中敬业精神是首要的、最基本的素质。
二、关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师生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是老师,应该做到诲人不倦;在交换思想时又是同志,应该做到心心相印;在集体活动时是兄弟姐妹,应该做到亲密无间;关心同学时又是母亲,要做到无微不至。教师之爱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
它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正如李镇西老师“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永远不对任何学生绝望。”
在当前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进一步期待着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爱与责任为核心。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爱心”就是前提。“以己之爱,启他心灵。”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之爱是自觉之爱、有目的之爱;教师之爱是严慈相济之爱;教师之爱是泛爱是广博之爱;一视同仁之爱;教师之爱是具有教育艺术之爱
三、为人师表是师德的灵魂
纵观教育发展进程,“为人师表”可谓是师德话题中永恒的主旋律。“师表”意思是指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随之带来了教育的多元化,教师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公众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直接。“为人师表”的内涵正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刻板的“师表”向多元化转变。为人师表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命题,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除了父母,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极大,尤其是行。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在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能为人师。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不断进取是师德的生命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业务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黄炎培先生早就主张: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应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总之,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更需要内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要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关心现代信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博取众长,使自己的学识专精博览,以适应两型教育的要求,愿我们的教师做师德的践行者,甘守清贫,敬业爱岗,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论文【篇5】
【摘 要】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主体的教师功不可没。和谐的教师工作是高校和谐校园、和谐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弘扬师爱精神,努力做到“为人师表。”
【关键词】师德师风;以人为本;师德精神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伟大的学者韩愈告诉我们在当时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项光荣、庄重而严肃的工作,“教师”是教育的直接传播者和执行者,“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师神圣天职,“师德”,是教育职业的灵魂,而师爱精神则是教育的原动力、是教师的一种宝贵的职业情感,也是师德的灵魂。
一、加强师德师风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师德的内涵是什么,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师因该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够做好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活跃的青年,我们是教师,首先要热爱这个职业,因为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直观的,用良好的师德去从事本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比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还要重要,因为我们还肩负着培养人的工作。作为教师,必须淡泊名利、正直无私。我们的劳动价值还体现在开启学生的智力和塑造人格上,而这些将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师德的特殊性。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
二、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各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步一步的建立一支乐于奉献、敢于承担责任的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总体状况是好的。但是,由于我国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使学校受到各种外界的影响,一些不良意识地反映到教师队伍中来,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文化产生影响。当前高校师德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少数教师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理想信念,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影响,违背了一些有失道德的想象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行。
(二)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部分教师不能把教育工作当作是对学校对学生全心全意奉献的精神,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利用教师的业余时间,去从事与教师无关的活动,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精力上不够投入,对教育工作缺乏责任感,在课堂上采取照本宣科,对学生采取敷衍了事,提高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缺乏对学生的耐心、爱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做为教师,我们要不厌其烦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可是部分数教师对学生的的学生生活,心理状况关心不够,没有耐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去用真诚的心关爱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师德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关爱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对学生要有亲和力,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进步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新人,要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德师风的内涵进一步升华。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师德师风在教育过程思想文化进一步提升,现在大学校园心理调整机制还不健全,大学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大学生正处在活跃的青春期,面临着社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成长发育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对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以保证他们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接受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挑战。
(三)弘扬师风精神,做到“为人师表”。(1)作为教师应该热爱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处事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师应正确处理言教与身教的矛盾。要认真把握以下两点:其一,言行一致,身体力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率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教师带头不做。其二,学为人师,德高为范。教师职业的特点就是时刻以师表形象感染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言行要有很强的典范性。但这里有一条是不容忽视的,师生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助、尊重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言论和行为绝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对待。(3)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做到为人师表。我们要认真学习商丘工学院学生工作处下发的“六条禁令”,树立正确的理想,传播先进的文化,弘扬社会的正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站在发展的眼光,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四、结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一定要在工作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事事做到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做为教师应该不断的培养和塑造自己的崇高人格,不断的发挥人格魅力的力量,折射自己的优秀品质,去影响、教育感化更多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高治军.辅导员工作100个怎么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峰.高校辅导员[M].商丘科技职业学院,2007.
[3] 王若飞.用新观念做学生的管理工作[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