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惊蛰节气是哪一天
2023惊蛰节气就要来临!很多在乎惊蛰节气的朋友都在问2023惊蛰节气是哪一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惊蛰节气是哪一天,如果喜欢请收藏分享!
2023惊蛰节气是哪一天?
2023年惊蛰节气时间是公历2023年3月6日04:36:02,农历二月初三,星期六。
惊蛰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曾叫启蛰,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名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陶潜有诗曰:“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伴随着阵阵春雷,经历了早春的懵懂,仲春时节,春雷始响,万物复苏,这春意也渐渐浓了起来。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时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人将惊蛰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我国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春种时节。
惊蛰是一个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变暖的天气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动物,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卵化。
惊蛰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自小寒至谷雨的八个节气中的“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人们还利用惊蛰的这一物候特点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乍暖还寒之际,据此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时节的风也被古人用来预测天气、安排农事,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等。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且活动频繁所致。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一般出现在4月下旬。因此,“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此外,惊蛰还是春天的真正开始。惊蛰节气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通常情况下,除东北和西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至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地区已达10℃至15℃。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迎来一派浓浓春光,桃花、杏花、蔷薇盛放一时,枝头春意闹,春色美无边。
惊蛰过后,土壤解冻,春风化雨。农谚有云:“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我国南方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时节,北方地区也渐渐入春,春耕由南向北渐次展开。
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蛰”。元代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及,惊蛰的一声春雷,“蛰虫惊而出走”“故曰惊蛰”。
对于惊蛰的解读,往往是说:隆隆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对自然界各种现象不甚了解,因而演绎出许多奇思妙想——古人想象中的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在古代民间,这一节气前后也有很多祭祀雷神的民俗活动,比如贴上雷神的画像,摆上供品,以及前往雷神庙里上香祷告等。
但真的是雷声惊醒了百虫吗?
“蛰虫因雷声出走”这个说法只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朴素描述和初步理解,雷的“闹钟”功能,似与布谷鸟的“催耕”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对于自然万物有了更加科学和深入的认知。事实上,虫子是听不见雷声的,之所以“醒”,更多的是感知到了温度的变化。惊蛰时节正好多艳阳天,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雷响,万物长”,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百虫感受到温度的回升,自然也从蛰伏状态中醒来,这也是它们快速生长的好时候。
在我国很多地方,在惊蛰前后,都形成了一些和百虫有关的习俗。当然,由于在农耕时代虫子大多危及农业生产,所以,惊蛰的习俗也多和驱虫、杀虫有关。比如在江西、广西的一些地方,当地人有用撒石灰的方式驱虫的习俗;而在湖南的醴陵地区,有在屋里放鞭炮的习俗,叫做“爆惊蛰”,借此吓跑虫子。
惊蛰不仅是要自然界的生物醒过来,也启示人间的每一生命要醒过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早春惊蛰,地气渐暖,拉开了万物生机的序幕。
惊蛰物候现象
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