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业家的故事
对于企业家来说,在追求成功的时候也有过挫折,战胜失败方能赢得成功,那么你了解他们的成功故事了吗?下面小编已经为你们整理了成功的企业家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功的企业家的故事一
第一次抉择:扎根四川,创业路多艰
说起自己最早的创业经历,那是在21年前的1994年,当时他和西北电力设计院上海分院合作创立了上海中电电站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这一年,虞文权年仅24岁。
1996年,上海电气公司到西部开拓业务,虞文权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来到西部考察,他们从四川到新疆,走了一圈,最终选择留在四川的成都。“我们选择落户在四川,是因为当时四川人特别好客,我们来了,他们接待很热情、很照顾,再加上四川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非常美……”说起留在四川开展业务的缘由,虞文权的解释很简单。
就在这一年,虞文权承包了上海电气公司在四川的业务,成立了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销售中心,大力开拓四川的电气设备销售市场。“当时这边的工业相对上海还是要落后一些,这边的人也喜欢上海的产品。”虞文权说,他对这里的市场充满信心。于是,虞文权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抉择——扎根四川。这次重大的抉择,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这边的人不喜欢上海人……”,这是让虞文权没有想到的。面对这种窘境,虞文权并没有放弃,而是沉下心来,精心培育这个市场。“从1996年开始,我们在这边交了三年的朋友。”和行业人士交流沟通,成为朋友,时刻准备着,等待着机会来临。虞文权就这样开始了他漫漫的创业路。
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电网改造,虞文权知道自己蛰伏三年的机会来了。“那些电力局的局长都说,我再不和你合作,我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就这样,虞文权拿下了电力城网改造的第一标设备。到了2000年,我国国有企业进行了一个大的体制改革,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销售中心也面临改制,而就在此时,虞文权承接了一个他从未涉及过的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的项目。
说起这次工程承包,还是一次偶遇,当年,国内军工院所基础设施落后,国家决定大力改进军工科研院所的基础设施,其中电网改造就是重要的一环。位于绵阳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科学城)加大电网改造投入力度,在这过程中,虞文权所在的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销售中心积极参与投标,拿下了电网改造总承包的合同。
新的问题产生了,作为电气设备供应商,要去做工程改造的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电网改造要将旧的设备拆掉,换上新的设备,通过验收后再重新送电,费时费力,必须大面积断电才能施工,但是作为军工科研部门,科研任务重,不可能大面积停电来配合电网改造。“我们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年,只有每年的五一和十一才能干,五一一个变电站干掉,下次十月一号开始,又干掉一个变电站。一直到2003年才完工”。虞文权说,为了不影响科研任务,只能在每年的五一和十一进行施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承接电力工程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了“工程优良”的评级。
第一次重大的抉择,他得出的结论是:创业,就是要在看得朦朦胧胧时,一头扎进去。
第二次抉择:顺势而为,创华东品牌
早在承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四川省科学城)电网改造工程的时候,虞文权就已经敏感地感觉到当时的中国电气设备市场,已经在悄悄地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八九十年代,上海的电气产品很吃香,但是到2000年之后,全国各地的电气产品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上海产品的优势就不明显了,加上价格要贵一些,而当时整个市场的价格都在往下跌。”虞文权看到了电气设备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再不改变,很可能就被市场无情地淘汰。
看到了这些,虞文权做出了创业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抉择——从电气设备销售向电气工程承包转型,也正是因为快速转型,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的电网改造给了他一个契机。然后,持续了三年的电网改造工程结束后,虞文权决定创立一个工程公司。
要成立工程公司,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从公司资质,到人员培养,都是不小的挑战,虞文权也是从刚开始的不了解到慢慢摸索,开始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储备。
怎么给公司取一个合适的名字,虞文权也是动了一番脑筋。“我原来是上海电气成都分公司,改成电力建设工程公司,又不能叫沪或者叫申之类的,那就叫华东。”虞文权说,当时非常不容易,花了一些时间这个公司才注册下来。
2003年10月,四川华东电气成套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三年之后,公司人员和资质都具备的同时,蓄势已久的华东电气开始出去投标。在全新的电力建设行业,进入市场参加投标,对刚成立的公司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时去投标的时候,人家就说你这个公司是什么单位啊,没听说过。”说起当时的尴尬处境,虞文权记忆犹新。
虽然初创时期知名度不高,但在虞文权眼里,服务质量是第一位的。“客户有需求,就是我的服务,哪怕它只有十块钱的东西,我都要把它服务好,这是我们的宗旨”。虞文权告诉《产融领跑》记者,往往是一件小事情你把它做好了以后,客户才能真正地认同你和你的企业,这反而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效益。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华东电气在虞文权的苦心经营下,慢慢被业内人士所熟知和认可。
就在今年7月上旬,城南一个住宅小区内发生重大电力事故,导致整个小区突然断电。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很多电力建设公司给出的报价都很高,而华东电气只给了一个成本价的报价,让这个小区只花很少的钱,就解决了问题。“他们很高兴,也特别满意,现在他们有个项目就主动找到我们。企业服务质量和品质好了,口碑慢慢就上来了”,虞文权微笑着说。也正是因为这样,华东电气从刚开始的名不见经传,慢慢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发展起来。
经过虞文权十多年的辛勤耕耘,年,华东电气集团公司挂牌成立,“华东电气”也成为了电力工程建设领域的一个知名品牌。公司承建的一大批重点工程,一次性交付验收合格率达100%,优良率更是高达95%,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虞文权介绍,华东电气目前一年的产值接近5个亿。
“现在在四川这个行业里面,应该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知道我们公司的,很多人就算不认识我,但是知道华东电气,华东的品牌已经形成了。”现在看来,他当时的抉择是正确的。
第二次重大的抉择,他得出的结论是:机遇稍纵即逝,机会来的时候,敢想、敢干,敢于拼搏,最重要的是让客户满意。
第三次抉择:乘势而上,迎华东未来
在虞文权眼里,创业无止境,如今发展平稳的华东电气不是句号,而只是逗号。华东电气正在慢慢酝酿一次转型,在面对电力建设市场的逐渐饱和,虞文权做出了创业人生的第三次重大抉择——内生式成长和外延式发展。
内生式生长,主要是公司定下的发展目标——打造中国电力物业第一品牌,这是华东电气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虞文权表示,华东电气要从电力工程建设逐渐转型到电力运检维护上来。“工程做一块是一块,可能到了高峰期就结束了,但是做运检维护的服务,是永久性的。”虞文权所说的运检维护,就是华东电气首创的名词——电力物业,他将华东电气现在大力发展的电力物业定位为现代技术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产业。
同时,据虞文权介绍,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华东电气正在筹备当下很火的“新三板”挂牌事宜。“成都市经信委给我们授权了技术研发中心,今年我们又报了省技术中心,最近我们又在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还报了一些专利,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为了今后新三板挂牌上市做铺垫。”虞文权向《产融领跑》记者透露。通过挂牌“新三板”,对于目前发展迅速的华东电气来说,对其扩大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资手段,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发展实力。
而外延式发展更是虞文权谋划已久的棋局,随着德阳分公司、乐山分公司的建立,华东电气还在绵阳、温州、广州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同时,在全国其他省市,拟设立办事处6个,业务涉及区域已扩展到除四川以外的5个省区。
“我们华东电气今后可能还要走加盟连锁的道路,为此我们还成立了一个配套的投资公司。”虞文权表示。成立于年的四川华东温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专门为华东电气走加盟连锁的道路而成立的,紧紧围绕华东电气的主业开展投资。“比如加盟者拿了一个大的订单,但是他没有资金,或者执行合同缺资金,我通过投资公司借给他,一方面很保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扶持我这个主体产业,但跟外界的投资公司有一定的区别。”在虞文权眼里,产业和金融相结合,可以发挥出产业更大的发展力。
不只是国内,作为电力建设和服务型企业,华东电气的触角还伸向了国外,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的背景下,我国电力也积极向海外布局,在这个过程中,华东电气也没有缺席,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发展。
“今年我们已经到非洲去考察过了,而缅甸、老挝,我们也在对接当中。”虞文权说道。为了真正能够走出去,今年6月下旬,他参加了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菲迪克)认证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了国际认证工程师的证书,“做国际上的工程,它需要认证工程师,培训完了以后,你对国际上的工程就很了解了,不然的话就要吃亏”。
经历了第三次重大抉择,他得出的结论是:大创业、大发展都离不开大机遇和革新之路,把握住了,你就会成功。
成功的企业家的故事二
和田一夫曾经风光过,他出入坐的是配有专职司机的“劳斯莱斯”,住的是寸土寸金的深院豪宅。可是,今天的和田一夫却只能搭乘地铁出行,住处也变成了局促简陋的两室公寓房。不过,这位前八佰伴国际集团的总裁,至今仍是日本商界的传奇,因为他曾把自家的蔬菜铺子一举办成了年销售额5000亿日元的跨国零售集团。
初出茅庐第一功
1929年,和田一夫出生在日本静冈县热海市郊野的一个贫寒家庭。和田一夫的母亲和田加津就是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中的主人公阿信的原型。像《阿信》中展现的那样,和田一夫的父母开办了一间名叫“八佰伴”的蔬果杂货店。作为家中的长子,和田一夫从18岁开始,便帮助父母打理店中生意。
热海以温泉闻名,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城市,游客数量常年处在10倍于本地人口的高水平。当时的热海商界,盛行赊账制,只要是固定客户,零售商可到批发行赊账,消费者也可在零售商那里赊账。
为烹饪提供服务的八佰伴一般做不了游客的生意,游客的饮食依靠旅馆。做蔬菜水果杂货生意的店铺,若能拉到一两家旅馆做自己固定的客户,就不会亏损。因为是买方市场,杂货店是不敢得罪旅馆的。给旅馆定期配货,就得遵循老祖宗的规矩——先送货、记账,到时候旅馆再付款。由于当时日币贬值很快,相当部分旅馆拖欠赊账不结,于是,杂货商就采取一致行动,以超出预期物价上升指数的幅度,提高配货的价格,以热海市的物价水平居全日本之最。
和田一夫认为,赊账制与标高价,这一对孪生怪胎就像两条绳索,束缚着热海的商业发展。于是,他极力劝说父母改革赊账制和标高价,率先在八佰伴试行现款交易,并逐步降低售价。
1955年11月1日是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就在这天,八佰伴正式实行现款交易和低价出售的新举措。由于事先已作宣传,还没开门,八佰伴门前就被人群挤得水泄不通。一开门,顾客蜂拥而进,一边啧啧惊叹售价便宜,一边抢购商品。店员们忙得满头大汗,应接不暇,两部收银机叮当作响,没有一刻停歇。第二天,八佰伴现款交易和低价出售的消息就在热海一带广为流传。顾客更是纷至沓来,有的人甚至从几十公里外乘车赶到八佰伴购货。
远涉重洋偷师学艺
1961年,32岁的和田一夫参加了一个名为“美国西部百货业考察团”的商业组织,赴美国洛杉矶考察。考察的项目主要是当时在美国零售业十分流行的超级市场,向他们学习管理技术和经营策略。在考察中,和田一夫发现,超级市场对买卖双方都有好处,对顾客来说,自由挑选商品,一次性付款,能获得很大的便利;对店主来说,可节省大笔人事开支。
当时,日本产业工人的工资是美国的1/5。美国职业妇女与男士的工资相差不多,而日本则普遍要低4——5成。零售业是女工占有比例最大的行业之一,超级市场在日本无疑是最具潜力的零售形式。因此,和田一夫决定把超级市场作为八佰伴今后的主营方向。
考察团马不停蹄地在美国西海岸的几个主要城市参观考察,两个星期的日程匆匆而过。和田一夫觉得,只满足走马观花地看看不行。于是考察团解散后和田一夫留了下来,通过一位朋友帮忙,在洛杉矶的一户美国人家住下。
学做生意,最好是先做顾客。女主人天天要去超级市场,和田一夫就殷勤地随她一起去,帮女主人推车,抱大大小小的购物袋,还不时向女主人请教相关的问题。女主人常在超级市场与相熟的家庭主妇相遇,和田一夫便像女主人的忠实仆人,站在旁边,留心听她们有关购物的话题。不久,和田一夫又来到一家超市做杂工。工作中,他对商品的库存、分类、包装、上架、标价等都仔细揣摩,收工后把原始数据和心得一一记在笔记本中。赴美三个月,他记下的笔记就有六大本。
回到日本后,和田一夫便着手将自家的老店改成超级市场。也就是在这一年,年仅33岁的和田一夫正式接替了父亲的社长职位。从此,八佰伴进入和田一夫时代。
海外扩张第一战
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百货业开始大分化、大改组、大兼并,许多像八佰伴这样规模的公司遭到兼并的厄运。八佰伴坚持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业绩不俗,但仍有遭吞噬之虞。和田一夫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提前走海外发展的路子。
他最先把目光放在巴西。因为当时的巴西正处于经济发展期,市场还未饱和,有充分的发展空间。1969年5月,和田一夫乘飞机飞往巴西东南海岸的大都市圣保罗。和田一夫在圣保罗市的大街小巷穿行,对富人的豪宅和贫民的棚屋,他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他留心当地的房屋、店铺、交通工具、行人的衣饰,以此来估量当地的消费水平。
和田一夫来到西广场的马赛百货公司。这是法国人开办的,在圣保罗市规模最大的百货公司。他径直走到针织品专柜,指着价格最低廉的袜子说:“买一双袜子。”和田一夫是想试验售货员的服务态度,愈“穷酸”的顾客,愈是能显现商家的信用。果然一试就灵,售货员马上显出鄙夷之色,懒洋洋地去拿袜子,还以轻蔑的口气说道:“就买这么一点便宜货呀?”“这就够了,只要这一种。”和田一夫坚持道。售货员不高兴地把袜子扔到和田一夫面前的柜台上,嘴里连半句谢客的话都没有。在男装部,和田一夫又看到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场面:一位售货员正在跟一名顾客争吵,售货员气势汹汹、唾沫横飞,男顾客面红耳赤小声恳求。原来,这顾客买了件上衣,回家后发现不合身,拿回来要求换一件大小合适的,但售货员横竖不肯。
尽管这家商场不尊重顾客,不为顾客着想的现象如此严重,可他们的生意却依然兴隆。日本的服务水平比这里至少要先进一个世纪。八佰伴来圣保罗发展,肯定大有可为。1971年9月24日,巴西八佰伴百货公司开张。和田一夫带领全体员工站在店门口,一边频频鞠躬,一边不停地说:“欢迎光临,请多关照。”开张仪式后,顾客如潮水般涌进商场,不到一小时,已有1万多人进店,收银机前排起长队。这种情景,和田一夫在国内从未遇到过。
盲目扩张吞苦果
在巴西开设分店成功后,和田一夫决定加大海外投资的力度,最明确的构想就是“环太平洋连锁化”。
1974年,新加坡八佰伴开张;1984年,香港地区八佰伴第1号分店开张;1987年,马来西亚八佰伴第1号分店开张,1988年,中国台湾省八佰伴第1分号店开张……
生意上的顺风顺水,使和田一夫的头脑开始有点热,1990年,一贯勤俭的和田一夫以110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香港第一豪宅——“天比高”。住在“天比高”,结交的是一些“天比高”般的巨富,收听收看的是媒体“天比高”似的溢美之辞。于是飘飘然的和田一夫开始了“天比高”式的扩张大行动。
他在港澳地区共开设了10间大型百货超级商场,旗下在香港拥有5间上市公司,他的业务涉及百货、贸易、酒搂、快餐、娱乐、家电、食品、地产等多个领域。风头之劲,一时无二。
他在日本的分店增至58间,其中“新世纪半田”一次投资就高达1。5亿美元,而八佰伴集团在日本国内总收益才900多万美元,如此不合比例的投资,一时间被日本同行引为笑谈。
1992年,他又斥资3。4亿美元在上海合资建造了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上海新世纪商厦。他更石破天惊地宣布:要在中国内地建立1000家超级市场,3000家汉堡快餐店!
然而,他犯了欲速则不达的营商大忌,他不惜负债求发展,令集团潜伏下巨大的危机。由于过度扩张和市场定位不准,1994年,八佰伴兵败北京;1995年,上海新世纪商厦也陷入严重局面……八佰伴的经营开始极度恶化。由于债台高筑,欠下13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公司不得不于1997年9月18日宣布破产。
和田一夫不愧是一个企业家。八佰伴破产后,他闭门反思原因,认识到除文中提到的盲目扩张以外,还有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仍然坚持家族式经营和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但和田一夫没有被失败打倒,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又开办了一个小型的经营顾问公司,开始新的、艰难的创业。
成功的企业家的故事三
陕西80后修脚工白手起家创业,把郑远元修脚公司开遍全国
成才不问出处
从西安上高速,越莽莽秦岭,三个半小时后,抵达位于大巴山麓、汉水之滨的紫阳县城;从这里沿着盘山公路溯流而上,辗转车行约30公里,记者来到了有着“地无三尺平”之称的高桥古镇;再在通向铁佛村的村道上颠簸20分钟,接着于无路处弃车步行,往山中再走1里地……此行的目的地,群山环抱间一座外皮已经龟裂的两层土坯房终于跃然眼前,这就是郑远元的家。
踏着吱呀作响的木梯爬上老宅的二层,以青石板为瓦的房顶漏出几道光亮,本用于仓储的黑漆漆的顶棚里,薄薄一层木板上横着张落满尘灰的板床,“那是我从小的卧床”,作为家中老幺的郑远元示意记者需跟着他踩着房梁处行走,“这个我最有经验。”
在这个自然环境恶劣的国家级贫困县,郑远元家的故事与其他山区农户并无什么不同:父母务农,家境贫困,哥哥在煤窑打工受伤,1983年出生的郑远元初中即辍学,只身到四川达州投奔姨父,一面跟着姨父学起了中医修脚的手艺,一面在餐馆洗碗打杂。
2002年,已经出师的郑远元来到与达州相邻的陕西汉中,原本打算找一份足浴店修脚工的工作糊口,“临行前,在达州的好朋友要买房,我把几年攒下的上千元积蓄都借给了朋友,只好朝姨父再借了几百元做盘缠,想着很快就能领到工资。”
事有不巧,到达汉中的第一天,郑远元登门求职却屡屡被拒之门外,“租了房子、买了生活必需品后,随身带的几百元也只剩下了5块钱,一晚上饿着肚子没敢吃饭。”
第二天,揣着兜里仅有的5块钱,找不到工作又举目无亲的郑远元,无奈之下在汉中市汽车运输公司门口摆起了修脚摊,“无人问津不说,很快还被人赶走了。”挪到虎桥路口后,郑远元“否极泰来”,地摊从早上10点一口气摆到了晚上,“修脚3元,一天就挣了120块钱!”——郑远元告诉记者,这是他时至今日仍最难忘怀的“第一桶金”。
修脚、治脚气、挖鸡眼、取肉刺……郑远元咽得下苦,出摊一出就是两个年头,“为了省时间,中午不吃米饭只吃3元一碗的刀削面,更不敢多喝水怕老上厕所。”
创业不分贵贱
郑远元人聪明,一对眼睛时时透着机灵。修脚手艺越做越熟练,摆修脚摊每月也有近万元收入。
悟性高是一回事,却也难以弥补他文化程度低的短板。不过,郑远元做人踏实、待人真诚,总有些“贵人”为他“指点迷津”,补上了“社会大学”这一课。
2005年初,在地摊上为一位老人治好脚病后,老人十分欣赏面前的小伙子:“你这么年轻,技术又这么好,摆地摊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应该开个店正规干,才能有大的发展。”在老人的提醒下,租门面、办执照,2005年底,郑远元的第一家修脚店开起来了,只有一间门面,面积也只有30多平方米。从地摊修脚工到“郑老板”,郑远元用了3年,那年他22岁。
店面开张,需要增加人手,郑远元想到了还在老家深山里“刨食”的乡亲们。“你发大财吧,我不干,即使没有饭吃,咱也不去搞修脚”,老家的朋友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啥事不能干啊,去做这种下贱的活路!”
有志不在年高,成才不问出处,创业的路径又岂有高低贵贱之别?经过反复动员,郑远元的姐姐郑远翠、嫂子任继芳成为了他的第一批员工。服务热情、价格低廉,他的店面逐渐门庭若市起来,老家前来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很快分店陆续开张……2006年底,仅仅过去一年,郑远元已经在汉中、安康、四川达州等地开了十几家专业修脚店。
“我很感谢当初买房借我钱的达州朋友,如果不是因此把自己‘逼上绝路’,可能我现在还在给人打工”,郑远元对记者说。
看了“成功的企业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