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哲理故事
在中国煤炭开采必须依法开采,证照齐全有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为此小编为大家推荐了煤矿安全哲理故事,希望对大家有用。
煤矿安全哲理故事篇一
对于煤矿而言,“矿井寿命”的计算至关重要,但地质学家戴维,却碰到另一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季度利润”。
1980年代,森特勒利亚煤矿曾经是美国第五大矿井,它拥有10个煤层,但是真正开采的只有5个,另外7个宝贵的煤层却被白白浪费。它们被当做“覆盖层”,矿工们将它们挖出来又扔回矿井,宝贵的煤炭就这样被混合在灰尘、淤泥和岩石之中。
戴维不明白为什么煤炭工作要这样做,谁知财务总监告诉他:“我们只开采最好的三个煤层。”
戴维十分诧异,他反驳道:这样只能盈利40年;相比之下,假如我们开采10个煤层,虽然少赚一点,却能够盈利140年啊!”谁知财务总监高傲地一笑,答道:“我们只想把这个季度的利润做到最大化。”听到这样的解释,戴维只能无奈苦笑—下。
而正是这样的管理决策,导致了这家矿井最终由于边坡失稳而提早关闭,所有的矿工都被遣散,公司的利润也大大低于预期值。更讽刺的是,当初为了利用煤矿产能,当地在煤矿半英里处修建了一处1400兆瓦的火力发电厂如今,他们只能千里迢迢从怀俄明州运输煤炭来启动发电厂了。
故事的哲理
没有人应该忽视眼前的利益,但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定会透支未来。但问题不在于短视,而在于是谁在“制造”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机制?有什么机制,就有什么行为。
煤矿安全哲理故事篇二
巷道里,灯光闪烁,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
班长小虎不停地吆喝着:“大家加把劲儿,工程马上就要竣工,队长在上面给咱们准备了庆功酒,庆祝我们小班创水平。”
工人们为赶进度正挥汗如雨紧锣密鼓地施工着,连续放了几遍炮,炮烟还没有散尽,工人们就挥锹进入工作面攉货、装车。听说队长都准备好了酒菜,干劲儿更足了。这时,瓦检员小侯检查完瓦斯后,背着理研,来到小虎前提醒道:“前面大面积空顶,这不符合规程要求,还是先把棚子架上,打锚杆吧。”班长小虎愤然道:“你别在那里啰嗦,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算哪根葱!”
班长小虎认为工程快要结束了,早做完早收场,认为瓦检员小侯在多管闲事。站在旁边的赵四说:“工程快要结束了,顶板也很好,不会出事的。”瓦检员小侯仍然坚持说:“越是这样越要防范,出了事儿,后悔也来不及了。”临近工作面较远的小六子说:“班长,人家小侯说的在理儿,我们这样蛮干是违章作业,容易出事故。班长小虎听小六子替小侯帮腔,心里十分不痛快,气愤地说:“你不分里外,站在那里干啥,快过来攉货,不然我扣你的工分。”小六子理直气壮地说:“随便你怎样,反正我要安全,没有安全条件,我是不会去干的。”
班长小虎气得脸色煞白,说:“你!好小子,敢和我叫号是不是?你现在长能耐了。”
正说着,“轰”的一声,空顶部分岩石瞬间脱落了下来,正好落在小虎的身边,小虎愣愣地僵在那里……
煤矿安全哲理故事篇三
30多年前发生的一次安全生产事故让我永生难忘,至今哪一幕幕仍然历历在目,时时铭记在心中,而且那是自己亲眼目睹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件事情„„
当时自己还在广西柳州钢铁厂屯秋铁矿石灰石采区工段工作,在露天采场担任石灰石破碎二班的值班长。1977年夏秋之季一天正是我们班当班值中班,傍晚6点多钟,全班20多位同志正在紧张而有序开展工作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沉闷的爆破声,不久便在远离我们工作岗位300~400米井下出口之处,见到一位在同一单位工作的某某同志,正爬在地面上向我们工作面招手呼喊示意求救,见到这一情形之后,全班同志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不约而同地直奔现场。
大家及时赶到现场之后,全部都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原来是当班在井下作业的某一小组的某某同志,被工作面上没有清除的“哑炮”爆炸之后把面部和双眼全部都炸伤了,满脸血糊糊的,伤势十分严重,他们同组另外几位同志的伤势虽然不太严重,但个个都被吓得不醒人事一无所措,全部都被炸晕倒在一旁了。
事故发生之后:第一经过所在单位组织人力物力全力进行抢救和千方百计想办法进行长时间的医治,但是这位被“哑炮”把面部和双眼全部炸伤了又满脸血糊糊,伤势十分严重的同志,最终还是留下了终身的遗憾,一只眼睛永远失去了光明,另一只眼睛也仅仅只能够见得到一丝丝微弱的阳光,帅气的脸膛上满脸留下了永远抹不掉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点点伤痕。第二经过亲临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和参与单位组织的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因为当班在井下进行巷道掘进作业的这几位同志,在进入岗位工作时,工作之前大家都没有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和确认工作面爆破之后是否还残留有“哑炮”没有被清除的现象存在,但是为了图省事和赶时间完成工作任务,他们一进入岗位工作之后就急急忙忙把上一班爆破后下留的矿碴清理干净之后,在巷道内的工作面迅速地架起风钻机就开始新一轮爆破的掘进钻孔作业,没有想到操作风钻机的这位同志,手起钻落一开钻就正好钻到了一枚没有炸响的“哑炮”身上,最终“哑炮”轰隆的一声响,才导致发生了这起本来不应该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