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励志小故事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经典的小故事都会给人带来励志的能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华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
中华励志小故事(一)纪晓岚的故事,曾被流放新疆
纪晓岚,姓纪名昀,字晓岚。1724年8月3日(清雍正二年六月十五日)生于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河北省沧州地区献县)崔尔庄,1805年3月14日(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高位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二岁。纪晓岚是乾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编纂家、目录学家、考据家和诗人,官方学术领导人之一,也是清朝流放新疆的早期著名人物。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扬州两淮盐运使司亏空一千万两盐税案发。二十年间,盐商逃欠盐税累计九百多万两白银,盐官被劾受贿九十万两。乾隆帝严厉下令追究历任盐官之罪,纪晓岚的姻亲卢见曾担任两淮盐运使十年之久,六年前已告老还乡回到山东德州,也在追究之列。作为皇帝身边侍从之土的纪晓岚,听到这个风声,深知干系重大,但念及与卢见曾是姻亲(纪的长女嫁卢的孙子卢荫文),又不能见死不救,于是赶紧通知卢见曾之子卢谟寄信回家。
《清朝野史大观》在“纪晓岚机警”条这样说:“私驰一介往,不作书,以茶叶少许贮空函内,外以面糊加盐封固,内外不著一字。卢得函拆视,诧日:‘此盖隐盐案亏空查抄六字也!’亟将余财寄顿他所。迨查抄所存资财寥寥。和?遣人侦得其事白之。”其实这是民间演义。当时还未靠近皇帝的和砷,根本不可能与正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晓岚有什么干系。
卢见曾虽然提前疏散财产,但还是被解往扬州受审。朝廷严查先后追究出内阁候补中书徐步云、翰林院侍读学士纪昀、军机处行走中书赵文哲与行走郎中王昶,都是向卢见曾泄漏机密之人。
9月4日(七月二十四日),乾隆帝发旨:“徐步云与卢见曾认为师生,遇此紧要案件,敢于私通信息,以致卢见曾豫行寄顿,甚属可恶,著发往伊犁效力赎罪。纪昀瞻顾亲情,擅行通信,情罪亦重,著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
经过查实,卢见曾受贿总值一万六干两,连同隐匿财产,论罪处绞,病死狱中,终年七十九岁。他前后的盐运使亦未能逃脱,高恒、普福、达色等人处斩。其中高恒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斌之子、乾隆帝宠爱的慧贤皇贵妃之兄。另外赵文哲、王昶被发往云贵充军。
纪晓岚于当年底到达乌鲁木齐,住在以大小十字为中心的迪化城内。1771年(三十六年)初获释返京,在乌鲁木齐生活了整整两年。因他曾是朝中官员,又是著名文人,所以受到当时乌鲁木齐最高军政长官办事大臣的礼遇,任为秘书官,负责起草奏折檄文,并可签署一般公文,处理一般政务。对这一段经历,无论在当时还是事后,他都十分珍视。东归途中,旅馆孤居,昼长多暇,追述风土,兼叙旧游,整理出《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并详加注解。
回京后复职为编修,两年后奉命主持纂修《四库全书》,历时十三年告成,同时完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晋升为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嘉庆初年调兵部尚书,嘉庆帝亲政后,以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纪晓岚阅历很深,交游既广,学问又博,堪称大手笔。晚年写成近四十万言的《阅微草堂笔记》二十四卷,包罗丰富,无所不谈,其中收入他在乌鲁木齐期间搜集的志怪传闻近百条。《乌鲁木齐杂诗》和《阅微草堂笔记》,不仅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的新疆很有价值,而且向我们透露出作者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
关于《乌鲁木齐杂诗》的写作目的,他在自序中说得很清楚,不仅仅是追述风土,兼叙旧游,而是要以诗来显示清朝统一新疆仅十年所出现的“一统之极盛”。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使西域经济文化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他流放来到乌鲁木齐,就其所见所闻的繁荣景象,不胜欣喜和感慨,用诗来向后人展示出一幅清代前期乌鲁木齐地区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的历史画卷。
中华励志小故事(二)管仲的经济思想,管仲金龟换粮的故事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 “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即管仲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并因开创国营娼妓制度而曾被中国性服务业供奉为保护神。
关于管仲的故事太多,80后励志网整理了几个典型的故事,一起看看管仲的经济思想。
尊王攘夷
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
齐桓公执政期间,在管仲的辅佐下,对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进行改革,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
次年,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
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
“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齐军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齐桓公采纳管仲“请救邢”的建议,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
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桓公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经过多年努力,齐桓公对楚国一再北侵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到公元前655,联军伐楚,迫使楚国同意进贡周王室,楚国也表示愿加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听从齐国指挥,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国北侵,保护了中原诸国。
齐桓公实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智过鬼泣谷
任齐国相国后,推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齐国日益强大起来。齐国君主齐桓公被各诸侯推举为盟主。齐国北面的山戎民族却出兵攻打与齐国立盟的燕国,企图削弱齐国的势力。
燕国君主亲率两万将士出战,却在一个叫鬼泣谷的地方中了山戎部落令支国首领密卢的埋伏,只逃出千余人。接着,山戎连拔三城,燕国急派使者向齐国求援。于是,齐桓公统率5 万大军开向燕国。
无终国的国君也派遣大将虎儿斑率两千士兵助战。被管仲封为先锋将军的虎儿斑,一连收复了燕国失去的那三座城。但杀到一个叫里岗的地方时,却不敢前进了。
他对齐桓公和管仲说:“前面是鬼泣谷。如果山戎布下埋伏,我们就是插翅也休想过去。燕国两万大军就是葬身在那里的!”管仲在路上早就想出了过鬼泣谷的计谋,他对虎儿斑说:“将军既然有所顾虑,那你就跟在大军的最后吧。”
管仲说着,拿出令牌:“王子成父、赵川二将!你俩去前军按令牌所指行事,作好准备,明日清晨过鬼泣谷!”
王子成父和赵川接令牌驾车而去。
第二天天刚亮,一辆辆战车向鬼泣谷驶去。只见马的嘴是被网笼住的;战车的轮子上绑有麻皮,发出的声音很小;战车上站着的将士则披甲握戈,显得格外高大;齐国的战旗在谷风的吹动下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这时,山戎令支国首领密卢举着“令”字小黄旗,出鬼泣谷的山头上,见齐军进入了他的伏击圈,就一挥小黄旗,喊声:“打!”猛然间,箭、石、木齐下,有的击中齐军将士,有的把战车砸得稀巴烂,有的把“齐”字大旗打断了。
密卢挥动狼牙棒,率兵从山上冲将下来。密卢冲到一个身中数箭仍立于战车上岿然不动的齐将前,举起狼牙棒对这齐将的头部狠击一棒。“咚”一声,把齐将的头盔打掉了。定睛一看,原来被打掉头盔的却是披着衣甲的树桩。密卢知道中计,大惊失色。
此刻,鼓声大作。密卢闻声回头,只见齐国骁将王子成父和赵川率兵直扑过来。密卢大喝一声,挥舞着狼牙棒迎上去。他见远处有一个身材高大的人站在战车上,在观看两军作战,断定是齐国相国管仲,就径直朝那人扑去。
所扑之处,齐兵无人抵挡得住。片刻,密卢已杀到管仲面前。说时迟,那时快,战车后数十枚箭齐发。密卢惨叫倒地。他手下一员大将冲进重围,把负伤的密卢抢了回去,往山戎的另一部落孤竹国逃去。
就这样,管仲智过鬼泣谷,解了燕国之围。
愚公之谷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家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
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他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老人家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
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您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像这位老人一样被欺凌,也必定不给的。
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金龟换粮
管仲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管仲是一个理财天才,如果股市给他做庄家,大家都要倾家荡产,因为钱都被他赚了。
有一天,管仲给齐桓公上完理财课,齐桓公听得是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
“还有别的理财办法吗?”齐桓公问。
“还有啊,多着呢,譬如有一种方法叫做御神用宝,想不想听?”
“想听想听。”齐桓公兴趣十足,听这名字就很带劲。
“北郭有个人,挖地的时候挖出来一条龟,这条龟就值一百亩地。”
“真的?”一条破龟就值一百亩地,齐桓公不信。
“那等着瞧吧。”管仲笑了。
第二天,管仲派出十乘车的使团前往那个人家,赐给他黄金一百两,用金制大盘把那个龟给“请”回来,一路敲锣打鼓,说那个龟是东海海神的儿子。回来之后,供奉在大台上,每天杀四头牛祭祀它,号称无价之宝。当然,牛肉最终都拿去卖掉,一点也不浪费。
四年之后,齐国出兵攻打孤竹,打听到丁家粮食够大军吃五个月。于是,管仲去找丁家,说是把无价之宝抵押给他,换他的粮食。丁家受宠若惊,收了那条龟回家供着,而齐军出征孤竹的粮食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石壁谋与菁茅谋
话说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对管仲说,咱们举办这么大一场盛会,花了不少钱,风头也出尽了,可怎样才能把这些虚名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呢?不然的话,寡人想去朝拜天子,会感觉费用不足,仲父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管仲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怎样帮他的国君快速筹到一大笔钱。回去的路上,边走边想,一时竟没了主意,正不知如何是好时,经过一片乱石岗,车马难行,不易通过。蓦然间,想到一个妙招,拍着脑袋叫道:‘有了!’于是,管仲急忙回车转去,与齐桓公商议。
管仲说:“主公,某处有一片乱石岗,请下令招聘一批玉匠,把这些乱石头,按标准雕制成一块块的石壁,一尺长的定价一万钱,八寸的定价八千,七寸的定价七千,石?定四千,石瑗定五百。”齐桓公听了,将信将疑,但还是都照他所说的做了。
石壁完成之日,管仲就来到洛阳,朝见天子。天子亲切地会见了这位霸主的仲父。当时,天子的弟弟姬带还在为分家的事和天子扯皮。管仲作为大诸侯国的宰相来到朝廷,是来为天子兄弟俩说和劝架的。
管仲说:‘为了大王的尊严,我国君主打算率领诸侯们前来朝拜先王的宗庙,一者可以观摩学习周礼,二者也能为大王助威!乱臣贼子们见到这架势,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天子说:“好,那就叫诸侯们都来朝拜先王宗庙,这没问题。”
管仲又说:‘请大王发令,凡是来朝拜先王宗庙的诸侯,都必须带上‘石破天惊’壁,作为献给大王的贡礼,否则,不准入朝。’
所谓‘石破天惊’壁,就是从那一堆乱石头里凿出来的,找到一个好项目,立马就值钱了。
天子说:‘可以,这没问题。’便向天下各地发出了号令。、诸侯们一般很少有机会参观朝拜天子先王的宗庙,机会难得,一票难求呀。于是,天下的诸侯们都载着黄金、珠玉、粮食、彩绢和布帛,纷纷赶到齐国,争着抢着来购买门票‘石破天惊’壁。、就这样,齐国的石壁流通于天下,天下的财物流归于齐国。
一大堆废弃了的乱石头,原先只是半文不值的障碍物,但在管仲的运作下,却变废为宝,价值连城,狂赚了一大笔。这一笔赚了多少呢?相当于八年的税收。
所以,齐国爆发了这笔横财后,齐桓公为他的百姓减负,也就不收税了,一直到他去世的八年间,都再没有向他的百姓们征过税。那谁还不喜欢呢?
这就是管仲的经济谋略,叫做“石壁谋”,这个故事就被记到了《管子》这部书里。
新上任的天子,也在为钱发财。因为从前面几代天子起,就很难征到税收了,所以天子手里其实也没什么钱。怎样才能赚到钱呢?天子就请教了这位东方最早的经济学家。
管仲很乐意为天子出主意,他看天子也没有什么特殊的资源,只有楚国进贡来的不值钱的茅草,谓之‘青茅’,这是长江流域特产的一种三条脊梗直贯到根部的茅草。先不让走漏风声。发令说,天子准备去泰山祭天,只有这一次机会特许诸侯们陪同他一起去祭天,想去的人,快来报名呀。
因为诸侯是没有资格祭天的,所以这次机会就格外的珍贵,大家都愿意去。然后再发令说:‘凡随天子去祭天的,都必须携带一捆菁茅,作为祭祀之用的垫席。没有菁茅的,不得入内。’
于是,天下的诸侯们便纷纷掏出黄金来,争先恐后地抢购。能够陪同天子出席这么大的盛会,黄金算什么,再贵也值!菁茅的价格顿时出现井喷,上涨了几十倍,一捆可以卖到百金。
所以,天下的黄金就象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周天子仅仅在这三天时间卖茅草的钱,就已经相当于他七年的收入了。”
我们看到,管仲的经济思想不过是本着物以稀为贵的原理,这在蒙昧的春秋时代无疑是可贵的。
中华励志小故事(三)吴锦堂的故事,民国时期实业界的十大巨头之一
吴锦堂,(1855-1926)浙江慈溪人。1885年赴日经商,在祈望开设怡生商号,并在上海开设义生洋行,从事中日商品买卖,后又办水泥制造厂,成为明治、大正年间日本关西实业界的十大巨头之一。曾捐款兴修家乡水利,整治水患,使20余万亩农田受益。在慈溪创建锦堂学校。1911年参加同盟会。1926年病逝于日本神户。——《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第882页
吴锦堂,今慈溪市观海卫镇人,原名作镆,字锦堂,慈溪市观海卫镇东山头蒋家村人。
他获富东瀛,造福桑梓,尽管逝世已有大半个世纪,但遗泽昭然,许多感人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1885年,吴锦堂由友人帮助,携带1000两银子,从上海东渡到日本,在长崎、神户等地经商。
他把日本的火柴、肥皂、洋伞等贩运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棉花、蚕丝等贩运到日本,从中获利。后来,他又投资办企业,经营水泥、纺织品等。
一二十年间,他积资数百万,成了大阪、神户地区有名的巨商。与此同时,他热爱和关切祖国的桑梓之情,也与日俱增。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我国,京津地区生灵涂炭,长江流域又发生水灾,吴锦堂先后两次捐银30000两。
1911年,我国又遭水灾。他又捐款38000余日元,同时,捐给中国红十字会32000日元。为此,清政府赐他四品京堂候补衔。
1915年前后,故乡三北沿海海啸,粮棉无收,灾民载道,饿殍遍野。不少人为免遭饿死,而成群结队地到山南“吃大户”。
吴锦堂闻讯垫付巨款,委托上海三北轮船公司老板虞洽卿,在扬州、安徽一带购大米。
当时慈北的赈、粜办法规定:“各乡按乡设局,先查户口,极贫赈济,次贫平粜。”他先后捐银38000余两,运回大米500万余斤。
至今横河石堰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初吴锦堂委托虞洽卿用轮船载大米到慈北,轮船到宁波港之后,再用一船红头百官航船驳运,从宁波三江口沿姚江,经余姚、石堰、横河,顺东横河到鸣鹤、观海卫一带。
米船队到石堰。堰上居民、民工见一船船白米,源源不绝向慈北而去,饥肠辘辘的人们私下议论:“要是这些米能给我们留下一些该有多好!”
可是他们也知道,荒年灾月,米珠薪桂,姚北比起慈北,与吴锦堂的关系,毕竟差了一层,这种希望十之八九是不现实的。
恰巧其时堰上有一民工,在东山头有一亲戚,大家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建议他给那亲戚说一说,由他亲戚出面,给吴锦堂写一封信,希望也能在横河、石堰一带散些米。
信寄出不久,吴锦堂很快回信,慨然应允,他委托慈北赈济局拨了三百袋(当时每袋三百斤)大米到横河、石堰。
这些大米,犹如雪中之炭,救民倒悬,百姓无不感激吴锦堂这么好义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