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10篇

|福萍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怎么写?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10篇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1)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安徽省霍山县下符桥镇狠抓落实“一改两为”精神,将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稳增长稳预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先手棋”,聚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践行”法制建设“新要求”,夯实群众“心”基础,厚植法治建设“强”沃土。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是衡量一个地区营商环境质量的基本标准,是各项要素的最大公约数。今年以来,下符桥镇坚持强化法治化“软实力”,司法所定期开展宣讲活动,将法制观念贯彻到位,根据实地走访反映问题,现场为企业讲解“法治知识”,将“普遍”问题“重点”讲解,避免法治矛盾“再发生”,着力提升法治意识,夯实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群众基础,企业负责人从“门外汉”变身“行内人”,掌握法治“武器”,避免掉入“法治陷阱”。公安部门定期开展新型诈骗等违法行为打击行动,维护市场秩序规范。镇纪委对营商环境督导对照“十做到”“十严禁”正负面清单整改,“硬核”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水平。

“拉响”为企服务“奏鸣曲”,夯实企业“兴”基础,铺垫服务企业“温”沃土。

营商环境到底好不好,归根结底取决于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下符桥镇“拉响”为企服务“奏鸣曲”,强化为企服务意识,提升企业满意度。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进领导干部包联走访,“送策上门”进企业,保障政策有效供给,聚焦企业需求,梳理企业“堵点”“难点”“痛点”,将企业“疑难杂症”作为“必答题”精准施策,解决企业用水用电、贷款、土地租金减免等问题,从解决“一个问题”向解决“一类问题”发展。打出为企服务“组合拳”,开启多条服务渠道,建立长效常态化工作机制:微信小程序线上反馈、镇为企服务办人工服务、连线村点长解答热线等,保证企业“有求必应”,干群合力齐谋划,闭环管理准施策,跟踪督办收好尾,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同时,有效提升企业满意度。

“吹响”合力招商“先锋号”,夯实项目“新”基础,培育招商引资“肥”沃土。

发展经济,要抓住招商这个“牛鼻子”。对招商要有“不压指标有目标,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劲头,发扬“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精神。下符桥镇领导班子、负责人突破信息渠道,积极做好做透“招商引资”工作。善谋实干,繁枝暖巢,“链式招商”立足实际,围绕工业招商往“下游”、农业招商往“两端”、旅游招商往“高端”的思路,深向延链、补链、强链发展。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比拼氛围,优化招商引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按月设置“招商引资”赛马榜,激发干部竞争热情,掀起工作新高潮。强化要素保障,狠抓项目落地,重点把好项目产业政策关、经济效益关、生态环保关、安全生产关,建成服务新高地,实现招商引资大发展带动符桥经济大发展。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需要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新征程上,下符桥镇定当深入学习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决策部署,拉高工作标杆,树立系统思维,齐心协力共创一流营商环境!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2)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积极构建人才工作体系,建立人才需求目录,着力打造人才政策高地、人才聚集洼地和营商环境福地,以足量优质人才,大力推动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人才政策高地,健全优质人才机制服务企业。一是推行人才工作“一站式”服务。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办法,梳理完善人才领域服务事项目录,制定人才服务清单、“一站式”服务指南和办事流程,为人才提供居住落户、社保医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项目孵化、资金支持、职称评聘等高效便捷服务。二是开展专家服务企业活动。根据企业的需求,每年从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发达地区先进企业等单位中,联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实践经验丰富的各类专家,深入企业开展一线讲学、专题培训、技术诊断和指导,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养企业本土人才。专家服务基层和企业累计529人次。举办网络创业培训班11期,培训总人数365人。

打造人才聚集洼地,解决企业缺乏高精人才问题。精准引进核心技术人才,立足集宁区实际,围绕大数据、物流、旅游、康养等重点产业,以柔性引才为主抓手和主要方式,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精准引进掌握领先科研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填补产业空白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第三医院与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的医学合作、兰格格乳业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的草原酸奶优益菌种产业化应用、大河湾滑雪场与北京日光域集团的冰雪旅游项目合作等一批项目已落地开花结果。

打造营商环境福地,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企业发展。一是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针对企业招聘管理型、技术型、营销型人才难的问题,推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为人才和用人单位和企业提供供需平台和优质服务,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化配置,精准服务企业人才招聘。通过线上和现场累计举办大型专场招聘活动11场,提供就业岗位26800个、参与招聘会企业415家,实现就业2135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1110人。二是实施创业创新支持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产业前景好的企业创新创业团队。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实施创业辅导和孵化,落实场地补贴、创业贷款、住房安居等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为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集宁皮件产业创业基地孵化园476家商户和自治区示范性创业园康泰惠民园94家商户发放场地租金费、物业费补助,补贴资金共计256.5万元。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3)

今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全面启动“党建+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模式,通过建强组织、提供服务、跟踪问效等方式,不断发挥党组织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新引擎”作用,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编织“红色保障网”,夯实“堡垒”根基。

由县委组织部(县委两新工委)牵头,按照“行业归口、属地配合”管理模式,在商科工信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民政局等部门单位,成立中共福海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综合委员会、中共福海县工商联直属商会(协会)综合委员会等8个综合党委,明确服务管理、权益维护、监督考核等6项职责。建立定期联系服务制度,选聘147名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强、精通企业服务工作的领导干部担任“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按照“一对一”“一对多”的方式,开展党建业务指导、政策宣传解读、解决发展难题等服务56场次,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组织保障。

组建“红色智囊团”,补齐“短板”弱项。

由“两新”工委联合部门单位,通过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建议的方式,在住建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管理局等单位,围绕简放政权、招工贷款、减税降费等内容开展座谈会,提出简化办证流程、24小时预约服务、“限时办”等优化营商环境措施36条,为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强劲动力。组织税务局、人社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单位的业务骨干,成立红领专家服务队,定期深入旺源驼奶、丰吉尔食品有限公司、福糖糖业等非公企业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服务、创业指导等154场次,收集解决困难诉求128个,不断提升非公企业获得感和安全感。

打造“红色管理链”,发挥“带动”效应。

由组织部门联合行业综合党委,每季度邀请非公企业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在职党员干部等群体,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机制、流程、效率等方面,对部门单位、乡(镇)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情况进行通报点评,提出服务企业慢作为、落实政策中梗阻、推诿扯皮不担当等23个问题,并在福海县政府网站、福海党建网进行通报,为优化营商环境奠定良好基础。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围绕企业融资、行政审批、政策宣传等方面,通过摆放营商环境主题展板、设立信用政策咨询台、播放宣传短片等方式,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宣传活动12场次,有效营造“人人都能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4)

民营企业成长在中国希望的田野上。开始是一片荒芜的田野,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发展的道路,何其艰难!这也恰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筚路蓝缕开出的一条路。

从荒芜的旷野到希望的田野,从夹缝中生存到营商环境的优化,从筚路蓝缕的砥砺前行到蔚为大观的发展面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营企业打出的“每一拳”都打在了发展的堵点上,迈出的“每一步”都凝聚了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和信心。当前,面对疫情大考和经济形势压力,民营企业要把脉时代脉搏,顺势发展逻辑,继续攻坚克难,在“难”中破题,在“难”中解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更进一步,凝心聚力解决发展的现阶段难题。

民营企业在探路发展上要“更进一步”。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疫情冲击下的新问题,要结合当前形势,以全面辩证的思路探索民营企业的发展道路。广大民营企业要有对时代大势的敏锐关注,要有放眼全局的战略眼光,也要有着眼问题的深入思考,要增强发展思路和发展路径的“粘合度”,为今后和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劲的生命力。内要完善和创新企业机制,让治理体系更加全面和成熟,提高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外要引入人才活水,实施人才战略,为企业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此外,还要畅通企业的“发展循环”,抢抓发展机遇,通过建立多元融资渠道,防止民企发展陷入被动境地,打好“组合拳”,站稳发展阵脚,能破瓶颈、善解难题,实现民营企业的提档、升级和振兴。

民营企业在凝聚共识上要“更进一步”。谋求发展是广大民营企业共同的时代课题,要答好这道时代课题,迈步更宽广的舞台,就要构建和践行新时代民企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走在发展的“一带一路”上,民营企业不能有自扫门前雪的思想,不能有竞争不合作的观念。民企要解放思想、敞开怀抱,在增进共识中合纵连横,相互学习借鉴运行机制、文化理念和竞争优势等企业发展要素,加强合作、借船出海,进一步活泛思维、转换思路、融注优势,在相互促进中强健民营企业面对时代浪潮和风险挑战的“筋骨”。未来,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务实合作、优势互补,形成紧密的合抱“石榴籽”,在“共识”浪潮的涌动下,走好持续、有力、健康、稳定的共同发展道路。

民营企业在顽强作风上要“更进一步”。新时期面临新难题,新时代呼唤新担当和新作为。要“不断去探索,不断去奋斗,不断去克服困难,使我们走上实现新阶段新目标的新道路。”面对新时期的急流险滩,面对成长的烦恼和压力,民营企业经受着严峻考验。要想跨过沟坎、渡过难关,就要进一步夯实顽强作风,增强抗压能力,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坚韧的精神,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民营企业的眼睛要向前看,双脚要向前迈,要做征程万里的“劲风”,奋力开创崭新辉煌的未来;要做无惧风霜的“劲草”,在苦难的考验和磨砺中一展信念的韧劲和梦想的亮度。功夫不负有心人,民营企业在“希望的田野上”继往开来、毅然前行,不辞辛劳地努力耕耘,定能收获沉甸甸的丰收果实。

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民营企业在“希望的田野上”更进一步,必将走向更加宽广的天地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5)

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内陆地区的电子商务发展异军突起,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贡献了不可小觑的力量,但在偏远山区电商发展由于产业单一、产品供应不足、配套设施缺乏,让扶贫效果大打折扣。“不来电”“不给力”是不少贫困户对农村电商的评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电子商务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吹进千家万户,数字经济无处不在,面对电商发展的良好态势,不少贫困区县纷纷踏进电商扶贫的“快速通道”,小到村长,大到市长,走入直播间“依葫芦画瓢”式地进行直播带货,尽管噱头不少,热潮不减,但直播过程缺乏新意,观众出现审美疲劳,并不“买单”。要切实解决这一窘境,还需要深挖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特色,将直播室搬到田间地头、山水跟前,辅以村长、县长等个人特点,了解产品优势,进行生动解说,增加互动环节,丰富直播亮点,打造产品吸引力。

农村电商营销的新思路有了,产品供应存在不足,产品质量存在瑕疵,消费者收到产品的“买家秀”与“买家秀”相去甚远,哪怕是在远方想为家乡出出力的“异乡人”,收到家乡的“土特产”也难免“近乡情怯”。电子商务在贫困山区可谓是“知易行难”。故而要加大地方品牌建设,进行多方位市场调研,全面评估品牌价值,选取地方骨干企业、拳头产品进行重点培育;保障产品质量,提供差异化服务,将粗加工的产品细加工,细加工的产品精加工,以满足需求为导向点,增加农产品的养生保健、药食同源等精细加工线,拓宽消费者选择面。

最后,要想跑出脱贫致富路上的“加速度”,配套设施要跟上,尽管覆盖全国的4G网络让农产品不愁销路,直播带货新方式让产品销量飞速跃升,但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存在不足,售后服务不到位,消费者遇到问题投诉无门,降低了人们的消费体验。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产品既要卖出口碑,又想卖出品牌,离不开物流包装、仓储、配送车辆、冷链建设等方面的全力配合。诚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绝非朝夕之功,目前要利用好现有资源,将邮政分所、快递网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进一步完善成乡村物流配送中心,做好对口签约工作,确保产品保时保质保量送到消费者手中。

党的__以来,“互联网+时代”为市场经济赋能,农村电商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力量,唯有转变经营思路,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发展动能,让偏远山区的人民搭上这趟电商“顺风车”,才能通往美好富裕生活的“幸福站”。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6)

企业的发展和企业家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政商交往过程中,如何正确把握政商关系,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作出了再部署、再强调。

“亲”是“助推器”,要突出“实效”。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作为、主动服务,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深入了解企业家所思所想、所困所惑,在制定涉企政策时,要多听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企业遭遇问题和困难的情况下,更要靠前一步、雪中送炭,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出发点,为企业送去“亲”的温暖。各级地方政府要保障政策的有效供给,优质的政策资源是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在深入全面调研、科学严谨论证的基础上,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地制定政策,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丰富宣传渠道、主动送策上门,既要根据企业实际执行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还要确保政策稳定性延续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政策执行的摇摆与急刹车,“新官不理旧账”;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流程再造,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助推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

“清”是“护城河”,要坚守“底线”。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是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却与企业间存在“亲而不清”的关系,搞起权钱交易、商业贿赂,这样的领导干部以“权”逐“利”,正中某些以“利”猎“权”的商人下怀,破坏了营商环境,也致使自己在违纪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身陷囹圄。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在与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要强化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建好自身过硬的“护城河”,厘清政商交往的“底线”,既要服务好企业主体,又要避免被“围猎”,始终保持“清”而“亲”的关系;要坚持“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保持公平竞争的“底线”,着力构建企业发展壮大的土壤;要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杜绝畸形的政商关系,切勿自甘堕落,大搞江湖义气,充当不良企业的“后台”“保护伞”,突破了从政“底线”。

“亲”和“清”,内涵不同、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在政商交往中,要做到“亲”“清”与共、携手发展,定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之舟”行稳致远。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7)

2021年,为抓好云南省普洱市基层党建“1+4+7”三年工作规划,景谷县接续明确将抓党建促营商环境纳入基层党建重点项目,将优化营商环境融入部门职能、融入机关党建、融入城市党建、融入责任体系,“123”构建抓党建促营商环境新格局,推动党建工作融入营商环境建设各方面、全过程。

树立1种意识。将营商环境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党支部“三会一课”和干部职工集中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党员干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为什么、我为营商环境做什么”组织开展专题研讨,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营造“人人、事事都是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树立“大营商环境”的思想意识。

开展2项活动。一是开展“走流程、找堵点”办事体验活动。组织领导干部、离退休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等以“服务体验员”身份到政务大厅、服务窗口体验办事流程,从办事者角度找堵点、找差距、找短板。活动开展以来,共有10批次75人次到政务大厅体验,累计提出意见建议17条。二是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化学习教育成果,扎实推进为群众办实事,开办企业缩短到0.5个工作日办结,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倒逼干部职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推出“企业点单我服务”业务,切实帮助企业纾难解困。

健全3项机制。一是健全齐抓共管机制。成立抓党建促营商环境项目工作专班,将政务、“两新”组织工委、机关工委、发改、工信等相关部门纳入专班,制定专班工作规则,定期召开专班工作会议研究对策、督促落实。二是完善“政企党建联盟”运行机制,明确40名县级领导直接挂钩联系全县72个重点企业,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的政企沟通机制。三是建立考评机制。把抓党建与抓业务融合推进,制定负面清单,健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将抓党建促营商环境纳入(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党员民主评议考核、公务员年终考核,纳入干部实绩管理,研究制定窗口服务人员“选、育、管、用”办法,通过建立深度嵌入一体考评机制,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8)

天津2020·中国企业家大会于11月11日召开,会议主题为“新格局 新机遇 新优势”。会议围绕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围绕大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推各类企业在津更好发展,“向企业家汇报,请企业家建言”。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营商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先手棋”、招商引资的“强磁场”、释放活力的“稳定器”,是民营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须臾不能缺少。营商环境是“软实力”,需要“硬举措”来托底,要坚持走“深化改革”之路,念好“放”“改”“减”三字诀,合理“放”、全面“改”、努力“减”,开好“营商环境”之花,结“企业发展”之果。

念好“放”字诀,合理“放”,放宽经营约束,营造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

经营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经营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营造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就要合理放宽经营约束,放宽一切约束企业经营发展的思想意识、体制机制、政策制度的约束,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卡点。一要放宽经营约束之“源”,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做到“向企业家汇报,请企业家建言”。二要放宽经营约束之“根”,从制度上消除有碍于市场公平竞争、要素自由流动、竞争公平有序的隐形壁垒,直击企业发展堵点、卡点,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三要放宽经济约束之“本”,放宽人才的流动约束,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断优化企业的人才队伍结构,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念好“改”字诀,全面“改”,改进政府短板,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政务环境是各地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资源,更是生产力、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体现,抓政务环境就是抓机遇、抓发展。正所谓“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就是要全面改进政府短板,改进政府在服务意识、技术支撑、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短板,助力企业拓市场、破瓶颈、解难题、激活力。一要改进政府的“意识”短板,尊重、爱护、服务企业家,切实解决“上热中温下冷”的问题,层层升温加压、传导压力,做到担当作为、勇于创新,热忱服务企业。二要改进政府的“技术”短板,大力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变“群众跑腿”为“数据跑腿”,打造“数字政府”。三要改进政府的“政策”短板,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大对企业转型升级、融资贷款、人才用工、科技创新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

念好“减”字诀,努力“减”,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公平竞争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就是要努力减轻企业负担,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让企业家们放下思想包袱,减轻经营重担,轻松上阵、奋楫争先。一方面要减轻企业的“思想”负担,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谨记舟水之喻,把规矩意识和服务意识扎根于思想深处,解企忧、优服务、明规矩、强意识,既清清爽爽用权,又倾情倾力服务,主动关心、及时回应企业的合理诉求、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逐步降低融资成本,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除市场壁垒,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形成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9)

9月16日,全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民营经济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学习贯彻这一指示精神,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团结、支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40多年来,一代代民营经济人士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发出的号召,与国家共进退,愈发成熟自信,产生了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民营经济顺应发展大势,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经过蓬勃发展,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形成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经济品牌。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积极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服务和保障,创造更好成长氛围。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要更加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贡献更多力量。

要不断弘扬企业家精神,牢记爱国是第一位的。“企业家要带领企业战胜当前的困难,走向更辉煌的未来,就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企业家精神是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在新时代更需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弘扬企业家精神,爱国是第一位的。沧海横流更显爱国本色。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广大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为抗疫大局,作出了很大牺牲,还有很多民营企业更是捐款捐物,充分展现了深切的爱国情怀。也正因为此,党和国家充分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难处,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后,加快复工复产,减税降费,极快地实现了企业复苏。国强业更广,广大民营企业家要继续厚植爱国情怀,不断践行企业家精神,让企业走得更远。

只有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才能焕发新的强大活力。实践证明:企业要发展,就要与时俱进,就要融入到国家大变革之中。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更要加快融入新时代,踊跃融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去,再创民营经济的新辉煌。一方面,要继续深化“放管服”等改革,着力进一步健全更加公平、平等、法治的发展环境,彻底打通影响民营经济向前发展的“中梗阻”,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同时不断转变作风,把工作做到民营经济人士的心坎里,进一步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另一方面,民营经济也要敢于刀刃向内,不断自我改革,不惧任何艰难险阻,敢于到行业竞争的大潮中去搏击、去领先,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自警、自省,积聚各种创新成果,在新时代合力推进“中国创造”创出新高度,不断助力“中国创造”迈向世界创新创造的“C位”。

共创一流营商环境心得体会(篇10)

曾几何时,“投资不过山海关”像一个符咒把东北地区经济压在了“五行山”下,就东北、辽宁振兴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在东北全面铺开。要想改变东北营商环境的多年顽疾,只有靠自身“刮骨疗毒”,在这场“蜕变”中不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几个人的力量能够改变的,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制作”东北营商环境的新名片,让中国乃至世界重新认识东北,认识辽宁。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自然、亲切,不可或缺。要想改变“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悖论,我们只有人人觉悟起来,个个行动起来,重塑归属感,建立认同感,形成“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的使命感,躬身实践,汇涓成流,为塑造一流的营商环境筑巢引凤。

培育归属感,不做局外人。

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没有归属感,难以“入局”。归属感是一种深厚的情感,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没有归属感,就会认为“无关紧要”“与己无关”,不带感情,应付了事。更难以把“小我”融入整个发展大局中来,只能做“旁观者”和“局外人。”

建立认同感,要做同心人。

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要将“小我”融入“大我”就要对“大我”有充分的认识,充分了解本地区的发展情况、优势及短板,并具备一定程度的认同,这样才能甘于将“小我”奉献于“大我”,才能把这种认同传递出去,发挥好优势,补齐短板,同心同德,以无数个“小我”托举“大我”前行。

增强使命感,敢做担当人。

使命感,即人对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东北地区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一些干部还是时常用惯性思维方式面对问题——“等靠要”“推拖绕”,认为自己是“局外人”,缺乏主动性,归根结底是缺乏使命感,不想担当,不敢担当,难当大任。要改变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就要有“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的使命感,主动作为,躬身入局,做实践者。

好的营商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在社会生态、教育、医疗、科技、文化、公共服务和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等方面同步呈现,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观念,破除“事不关己当看客、不愿担责怕麻烦”的认识。用每一个最好的“自己”开辟东北营商环境新起点,为东北振兴发展助力起航。

    65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