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张黎明个人优秀事迹
“对待工作要讲究,不能将就!”张黎明说,践行工匠精神,不仅要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得在创新上实现价值升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时代楷模”张黎明个人优秀事迹,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时代楷模”张黎明个人优秀事迹篇1
张黎明在发言中表示,互联网通达亿万群众,网络诚信建设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应该成为贡献者。他说:“作为新时代好网民,我们要传承弘扬诚信文化,规范网络言行、杜绝失信行为、遵守文明礼仪,共建网络诚信新时代。”
网络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创新型一线劳动者代表,同时也是一名普通网民,张黎明自觉履行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光荣职责,坚持把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他曾担任2021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天津形象大使,积极参与各类线上线下宣讲活动,走进社区学校、政府企业开展各类宣讲120余场,受众6万余人。他参与“党课开讲啦”专题慕课等网上正能量活动,宣讲的《奋斗者的时代》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选为全国精品党课。围绕张黎明个人事迹拍摄制作的主题宣传片《张黎明:守护万家灯火》在388家海外媒体刊发,总阅读量超540万次。
据了解,张黎明带领的创新团队历时五年攻克了精准定位、自主规划、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迭代升级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全国20个省份推广应用,实现了国际标准立项“零突破”,开创了国内机器人带电作业新局面。在张黎明创新工作室的带动下,如今,国网天津电力已形成63个创新工作室、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不断推动科技进步。
唯积跬步,方至千里。如今,线上线下广泛传播的“黎明”事迹形象构建起了品牌新生态,成为一张金名片深植于人们心中。“时代楷模”精神正引导着广大网民强化道德认同、投身文明实践,共筑美好网上精神家园。
“时代楷模”张黎明个人优秀事迹篇2
埋头扎根电力抢修一线34年,张黎明身上有股不服输的韧劲。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电力行业响当当的“蓝领创客”,他被誉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典型代表。
2007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快速抢修、完成任务是张黎明和同事的主要工作目标。如何能够快速安全地完成抢修任务,他们一直在努力创新。
在见面会上,张黎明带来了一个具有工人创新特色的小发明。原来,在工作中,他发现铁塔的后续安装需要停电,费时费力。怎么能够不停电就能满足工作需求呢?受单车的启发,张黎明发明了非常具有一线工人特色的小座架。
“像这样的小创新我有很多,取得国家专利200多项。”张黎明告诉记者,在国网公司“新跨越行动计划”的激励之下,他带领职工创新团队研发了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已经经过了四次迭代,还得到了国家领导的鼓励。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的一个优良传统。正是秉承着这一观点,张黎明在基层一线做到了对工作的坚持、坚守、坚韧、坚强。参加工作以来,他处理事故、操作倒闸2万余件,用“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的理念练就了抢修的绝活,还把抢修的经验和技巧做成《抢修百宝书》小册子分享给同事。
“新时代为工匠精神应该是以创新为导向、以质量为追求的一个新的工匠精神的体现。”张黎明告诉记者,国网公司为他们搭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成果孵化器等一系列创新平台。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团队小发明、小创造特别多,比如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占位型驱鸟器等创新。仅他所在滨海公司依托黎明创新工作室,小发明、小创造就达500多件,取得专利200多项。
“时代楷模”张黎明个人优秀事迹篇3
张黎明从事的是配电抢修工作,跟天气有很大的关系。
他告诉记者,每年的7月15日到8月15日是京津两地的雨季,大暴雨、雷电都会在这段时间发生,雷暴、大风天气对线路影响非常大。因为线路都是在野外,所以这个时候就要做特别的准备。
在见面会上,张黎明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的工作场景:2011年的7月20日下午四五点,天开始下雨,一直下到凌晨一两点钟。受天气影响,11条电力线路出现问题,其中一条线路特别难查找问题。眼看天就要亮起来了,张黎明非常紧张,因为他深知,如果天亮之前不处理完,还有个更大的考验——暴雨过后,太阳出来,蒸汽、湿度均变大,对低压设备影响特别大。
那天,他们处理了一百多件的工单,整整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一直在处理故障。处理完之后,张黎明都会在现场再等一会儿,看看送电是不是正常。“送完电之后,居民的灯一盏一盏地亮起来,那时候自豪感、幸福感油然而生,这是我们全体国网工作人员共同的感受。”他这样说。
“黎明出发、点亮万家”,这是张黎明一直以来的服务承诺。有个数字就是对这一承诺最好的佐证——从2005年开始,天津市连续16年没有拉路限电了。曾有人开玩笑地对张黎明说,你们电力公司好像很少停电了,让我们感觉到,电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就在身边。张黎明坦言,确实他们说的也是我们的追求,让老百姓感受不到停电,这就是我们电力人的追求。
“时代楷模”张黎明个人优秀事迹篇4
改革开放40年,电力人始终在创新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张黎明虽然学历不高,却是个爱学习、善钻研的有心人,工作中他总是随身携带螺丝刀、小剪刀等,一有创意点子就着手试验。“急修BOOK箱”就是这样被设计出来的,并成为抢修专业的必备装备,并在天津电力系统得到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抢修一线员工的随身“宝贝”。
工作场所更是张黎明的创新阵地。在长年的抢修工作中张黎明发现,更换变压器保险时,抢修人员“全副武装”登杆操作,几处操作下来,一天的时间也就过去了。 张黎明反复思考试验,对刀闸进行优化改造,利用物理学重力跌落原理巧妙地将刀闸设计成可摘取式,让抢修队员不用爬电杆,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换,修复时间缩短至8分钟,既安全又省时。这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并得到推广应用,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减少因停电带来的损失300多万元人民币。
经过反复实践,“三防凉帽”“孪生卡”“绝缘操作杆”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应运而生。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后,张黎明带领创新团队开展了技术革新400余项,获国家专利158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作室还孵化出“星空”、“蒲公英”等10个创新工作坊,培养出了更多肯钻研、爱创新的“蓝领创客”。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张黎明被中宣部光荣地授予了“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新的起点加快了张黎明前进的脚步,张黎明说:“我只是千千万万劳动者大军中的一员,也正是这支劳动者大军用勤劳和智慧托举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梦。身处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我将和我的队友们一起,以更优质的服务、更精湛的技术,干好服务队,黎明再出发!”
“时代楷模”张黎明个人优秀事迹篇5
“不忘初心,就要不畏艰难,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这是今年4月16日,张黎明在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公开课上的一段自白。
电网抢修不分昼夜,特别是风雨雪雾等恶劣天气,更是要“枕戈待旦”。在张黎明心里,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从未关过手机,夜里听到风雨声,就马上穿戴好,把电话握在手中,为的就是能第一时间赶到抢修现场。”翻开抢修工作单,几乎每一项电网抢修任务都有“张黎明”的名字。
207月26日,天津地区遭遇暴雨突袭。张黎明正在病房陪伴病危的父亲,窗外的风雨声搅动着他的心。等送饭的妻子来到医院,他马上赶到抢修班,刚进门就接到故障电话,立即出发赶往现场。那一晚,张黎明和同事们在暴雨中奔波近8小时,完成报修工作81件。
张黎明服务的辖区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落户在这里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40多家,确保区域用电安全责任重大。他常对工友们说:“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党最大的忠诚。”
张黎明有个爱好,顺着电力设施沿线溜达。溜达的时候,他边走边记,回去后再把一条条线路图精确地绘制下来,对供电线路的全部参数指标、安全状况、沿线环境及用户特点等情况了然于胸。加上长期的抢修实践,他能根据停电范围、天气情况、线路设备健康状况等,迅速判断出事故的基本性质和位置、故障成因和故障点。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精心做,在长期抢修实践中,他巡线8万多公里,亲手绘制线路图1500余张,梳理分析上万个事故隐患,累计完成故障抢修两万余次,积淀出电力一线工人的工匠精神。
30余年如一日扎根抢修一线,以工匠之心坚守电力工人的初心,张黎明成为电力抢修领域的行家里手。为将自己的绝活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张黎明总结分析了上万个故障,形成50多个案例,编成《黎明急修工作案例库》,同时将其中常用的11个抢修小经验、8大抢修技巧、9个经典案例印成《抢修百宝书》,使电力抢修更及时、更高效。
张黎明在工作中特别爱较真儿:发明了“黎明急修BOOK箱”,将抢修工具定位摆放,省去了翻找时间;优化改进抢修工作流程,将高压故障平均处理时间由3小时缩短到1小时以内……
“对待工作要讲究,不能将就!”张黎明说,践行工匠精神就要有一种传承和担当精神,既要在专业上精益求精,更要在心中有家国情怀,“我要将国家电网的社会责任落到实处,带领更多的队员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时代楷模”张黎明个人优秀事迹篇6
张黎明说:“我是党的孩子,就应该随时出现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11月20日,一场暴雪不期而至。接到拥军里社区停电报修的电话后,张黎明立即和工友驾车出发。经过火速排查,发现是一段埋在地下的电缆出现故障。排除故障首先要将电线杆上的刀闸断开,可是电线杆已经在风雪中结冰,脚扣难以固定,无法攀爬。经过商议,他们想出一个办法:砸开一段冰层,装上脚扣,3名抢修队员再用肩膀牢牢顶住脚扣,“搭人梯”托举张黎明用加长至5米的拉闸杆上杆作业。风雪正急,寒风刺骨,看着张黎明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作业,居民们既感动又担心。故障排除后,小区内灯火通明,居民们围在张黎明身边连连道谢,许多人淌下了热泪。
通过这次抢修,张黎明发现社区用电超负荷或遭遇暴雨雷电天气时,线路变压器易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他和同事们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可摘取式低压刀闸”,将线路变压器发生保险片短路烧毁故障的抢修时间,从过去约45分钟一下子缩短至8分钟。这项发明后来获得国家专利并得到广泛推广,仅这一项小革新每年就可创造经济效益300多万元。张黎明说:“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我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
“节能互助、点亮邻里”是“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开展的一个公益项目,让600多个老旧楼道告别黑暗,近户居民从中受益。张黎明到老旧小区抢修电力故障时,发现这些小区楼道大都光线不好,出行很不方便。于是他将滨海新区发给他个人的一万元奖金悉数捐出,成立“黎明·善小”微基金,用来购买节能LED灯泡,安装到这些楼层,为社区居民带去了光明。
以队长张黎明名字命名的“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来,张黎明和伙伴们深入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庄、进校园、进医院”等志愿服务,与11个社区150余户老弱孤残户建立帮扶关系,累计开展志愿服务近万次,惠及居民10万余户。3月的一天,黎明服务队的一位帮扶对象,家住丹东里社区70多岁的陈雨兰大娘打来求助电话,说心脏不好受,子女又联系不上。火速赶到现场的张黎明连忙拨打120叫救护车,可对方说因为堵车到达丹东里至少需要20分钟。时间就是生命,张黎明当即决定:“大娘这情况不能耽误,咱们开车送大娘去医院!甭管有多大责任,我担着!”他将大娘背下楼,和队员们一道将大娘送到附近医院,还帮她垫付了医药费,一直等到大娘脱离危险后才离开。当陈大娘的家人带着锦旗来到服务队,向张黎明和队员们鞠躬致谢时,每个队员都感受到:只有对百姓“心存大爱”,才能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服务队这一光荣称号。
如今,“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的9支分队、215名队员已经把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每年累计出勤1100余次。他们用点滴奉献,诠释着“客户所需、党员所及,让党旗飘扬、让百姓满意、让爱心传递”的郑重承诺。
用“初心”点亮万家,让光明温暖人心——张黎明笃信: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者是最幸福的。
“时代楷模”张黎明个人优秀事迹篇7
在张黎明走街串巷抢修奔走这些年,中国在各个领域都迎来了高速发展,在能源革命和数字革命双重驱动下,国家电网向智能化迈进,对一线电力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黎明的徒弟中,高学历青年越来越多,正在读博士的胡益菲是其中之一。在他看来,张黎明对创新的执着和热情,远超很多年轻人,“在一些大家熟视无睹的地方,他总能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带电作业机器人项目就是在日常巡线中诞生的。带电作业的电力工人必须穿着厚厚的绝缘服,夏天刚穿上就浑身湿透,还要在10千伏高压的危险环境下长时间作业。张黎明找来几个年轻技术能手组成创新团队,决心设计自主带电作业机器人,把电力工人从繁重危险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机器人设计的技术含量很高,张黎明因此重用胡益菲这些更熟悉自动化、软件编程的年轻人,让青年的才智在大项目、大平台上尽情绽放。
一次设计机械臂自主接线的过程中,失败率总是居高不下。年轻技术人员主张换更高精度的传感器提高识别准确度,但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成本。黎明师傅则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在机械臂末端的作业工具上做了小调整,很快解决了大问题。“很多时候,黎明师傅的点拨一下子让我们开阔了思路。”胡益菲说,这也让他明白,创新不仅要敢想敢干,更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实践。
“在国家领导的见证下,我们的样机顺利完成了搭火作业。”时至今日,张黎明回忆起这段经历仍然激动不已。2019年1月17日,国家领导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视察工作,仔细观看了配电网带电作业机器人操作演示,鼓励大家心无旁骛投入创新事业中。
此后,张黎明更一刻不懈怠地创新攻坚,持续将机器人迭代升级,目前已实现产业化,在全国20个省份推广应用,产值超过7亿元,累计代替人工作业超过1.7万次。《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导则》成功立项该领域首个IEEE国际标准,填补了配网带电作业领域国际标准的空白。
张黎明还牵头研发了国内首个乘用车领域多工位自动充电机器人,在全国首个近零碳充电站——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实践应用。
“工作是快乐的,创新使工作更快乐。”张黎明常用自己的经历勉励更多年轻人主动创新。如今,黎明创新工作室已经成为培育创新人才的“黄埔军校”。在他的引领下,涌现出63个创新工作室、2000余名“电力创客”“蓝领创客”,迸发出巨大的青春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