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随笔300字

|新华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资治通鉴随笔300字,希望这份资治通鉴随笔300字优秀8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资治通鉴随笔300字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资治通鉴随笔300字(篇1)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先能够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必须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提高,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从(资治通鉴)中许多故事能够看出,为人处世谦虚,能够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终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看到教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应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应当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激。

资治通鉴随笔300字(篇2)

《资治通鉴》是一本历史巨作。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内容是东周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这本书主要记录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人和事。也透露出古人或好或坏的品质。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事。

颜真卿坚贞不屈:

颜真卿,自,清臣。是我国古代的大书法家,他创造了“颜体”。而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正是唐朝从兴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唐明皇不问政事,沉湎酒色,把国事管交给奸臣。当时有个叫安禄山的,颜真卿早已发现他有谋反的趋势。当颜真卿上任范阳管辖时,他引一批人每天游山玩水,舞文弄墨。当安禄山通过密探知道这些情况时,嘲笑说:“这颜真卿真是一个酸文人,胸无大志啊,一失意便潦倒如此,何足挂虑。”

后来安禄山真的谋反了,谁都挡不住,只有颜真卿挡住了太原地区。谁都不相信平时游山玩水的颜真卿竟一直关注形势。唐明皇和杨贵妃怎么都不相信,一直“忠心耿耿”的安禄山怎么会背叛。唐明皇一阵感叹:听说他(颜真卿)以前在朝中任职,可惜我可惜我到现在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模样。

安禄山不管如何威胁颜真卿,但颜真卿宁死不屈。

资治通鉴随笔300字(篇3)

有一书,君王宋神宗称其“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有一书,史学家王鸣盛赞其“此天地间必不可无此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有一书,与司马迁所著《史记》并称“史家两司马”。此书名曰《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为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然而,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它至上的史学地位,也不是它历来为人们所称颂的名声,而是它其中纷呈,精彩,曲折的故事,如同一幅活灵活现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

每看完书中的一篇章,心中都会有感待发。其实我认为,《资治通鉴》本身就是一篇观后感,以史实为材料,以朝代为提纲,纵观古今,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加入了对历史的看法评判,这也是《资治通鉴》吸引我的原因之一。

春秋末期,晋国被称为中原霸主,大权旁落于智、韩、赵、魏四家,其中智家势力最大。然而智家继任族长智瑶却是一个心胸狭隘,狂妄自大的人。他公然戏弄韩康子和魏桓子,甚至无故索取三家土地,最终三家分晋,晋国自此灭亡。智家原为四家中实力最强悍的,但在智瑶昏庸的领导下灭亡,令人叹惋。而智瑶昏庸的源头,便是由于他目中无人,不能宽容待人,听不进劝谏,又得罪了其他三家,以致他们联手攻打智家。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终会在他的自大中自取灭亡。不能因为眼前的一时得意而忘乎所以,肆意妄为,应该时刻懂得谦虚,谨慎。与此同时,也应当多与有才干,有品德的人结交,不嫉贤妒能,还要虚心接受他人正确的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受人爱戴。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书中的长孙皇后、马太后。长孙皇后的贤良淑德被后世传颂。她虽贵为皇后,衣食住用行均不求奢华。她从不徇私,凡事秉公处理;她还常劝唐太宗亲近贤臣,减轻百姓徭役。长孙皇后将贤德诠释到了极致;马太后与长孙皇后相似,崇尚节俭,甚至穿粗布衣裳,直接带动了当时清明的良好风气。当年汉章帝的继位离不开马家几位舅舅的扶持,因此,继位之后,他准备封赏自己的舅舅。原本,这只是按惯例办事,但遭到马太后的严词拒绝。马太后认为,马家并无德才出众之人,没有被封赏的理由,也以免将来外戚专权。历史上因外戚专权导致王朝覆灭的例子比比皆是,马太后能看清根本,不为家族谋取私利,以国家为重,此等气魄让我惊叹之余敬佩不已。当然,我们当前很难做到长孙皇后那般端庄贤惠,也无须刻意如马太后那般布衣草席。学会大公无私,懂得知书达礼,对她们心存敬意,足矣。

《资治通鉴》中还有很多类似以上的史实,作为之后中国古代君主的必修书目,它教人勤俭节约,教人治国之道;教人如何得民心,如何用贤臣,如何除奸佞。

如果用一句话说明《资治通鉴》,那必然是: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资治通鉴》,那将会是:博古通今。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资治通鉴》,我觉得,应该是:镜。

资治通鉴随笔300字(篇4)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众多的史书记载了其浩瀚的历史,描述了国家兴衰,朝代更替的过程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就是其中一部著名的史书。它是由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完成。《资治通鉴》记述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的历史。

通观全书,我认为人民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是最强大的,民为国家繁荣昌盛之本。中国历史上不乏许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它们能一统天下,就足以证明其强大,但也有一些存在时间非常短的大一统王朝,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王朝迅速灭亡呢——就是人民。

细读之后不难看出,这些王朝的君主都不重视人民,他们加重人民的徭役与赋税实行苛政,暴政,他们肆意敛财,挥霍无度,穷兵黩武,使无数百姓失去土地,失去家园,走上造反的道路,这个国家也迅速覆灭。

但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长久强盛的国家,他们屹立数百年而不倒的原因也是人民。他们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注重节俭的政策。他们还鼓励人民积极生产,粮食的储量也就多了,国家日益强盛起来。

唐太宗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就如同人民而舟就是国家。若是统治者重视人民,让人民过得幸福,富足,那么国家也就会更加强盛;反之,国家就会被人民所颠覆,走向灭亡。

宋朝时期,欧阳修,苏轼和范仲淹都有一种“民本”思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宋朝的君主们较为重视人民,而宋朝也延续了几百年。

当今的中国和共产党也十分重视人民,建国之后,实行土地改革,将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田包产到户,给了农民生产自主权,再次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富裕起来,而国家也日益强大。

孟子一直主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而这也正是一个国家想要富强所必须遵循的思想。现在的中国应更重视人民,才会越来越富强!

资治通鉴随笔300字(篇5)

《资治通鉴》是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19年编纂而成的史学巨著,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规模空前,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其所记载的历史时段,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涵盖了1362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萤映雪”的故事让我们无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读书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中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著名的战术家,其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我最敬佩人物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流传至今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还有令我们痛恨至极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谦虚爱民,其实有着狼子野心,为了得到皇位,杀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讨要玉玺,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思绪万千,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与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却从没有过怨言,他们三十而立,治国治家,统领大业!而我们呢?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过着养尊处优,尽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岁人还过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进取,很多学生还嫌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到处发牢骚。相比而言,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历史是开启人类智慧之门的钥匙”,文中先辈们坚强品质的事迹始终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资治通鉴》是古代人民坚强不屈的形象浓缩,更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导航灯塔!

资治通鉴随笔300字(篇6)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共跨越1362年的历史。在这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动人的故事啊!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以死尽忠的豫让、贤能勇猛的荆轲、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在那艰苦的条件下都能自学成才呢?而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有什么理由不更勤奋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资治通鉴随笔300字(篇7)

《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说的是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经过对这本的阅读,我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历史朝代更替的故事。正所谓,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经过对历史的分析思考,个人得出一些关于历史朝代更替,制度更替的结论。我认为,分析历史,不应当存在个人英雄主义,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决定的,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结论。为什么呢?因为历史发展具有其必然性,从各件事情的.根本去分析,就能够明白,这件事情为什么必然发生。当然,历史上发生的故事是由各种必然和偶然拼凑起来的。必然的是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以及随着生产力经济发展而需要不断完善的制度。这些事情是必定发生的。好像,为什么远中国会由原始母系社会的公天下变成夏朝的家天下呢?答案不是大禹多么强悍,多么能干,就算没有大禹,家天下一样会在那时的中华大地上发展,因为此时的生产技术已远远超过三皇五帝的时代,因为人对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性追求,生产力急需发展,急需提高,那就必须成立一个政权,结束各自为政,自给自足的年代,利用这个政权的强制性,组织人们一齐合作劳动,一齐建设社会各个方面,丰富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能够说,那时的人们需要一个家天下的政权,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家族政权去通知他们,组织他们一齐创造价值,发展社会。所以,家天下在此

时是必然发生的,谁也阻止不了,包括大禹本人。

那么为什么这个王朝是姓夏的了,那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了。假如当年大禹夭折了,就是说没有大禹这个人了,就肯定会有另外一个人,做着跟大禹一样的事,最终建立家天下政权,而这个政权有可能就不姓夏。这就是偶然性。

我们再拿大家熟悉的秦始皇分析一下。我们说,为什么秦始皇能一三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呢?是不是真的就因为秦始皇这个人雄才大略,或者说是因为秦国有像李斯,白起,蒙恬这样能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呢?经过分析,很容易就得出了否定的答案。那正确的答案是什么了,就是,当时,秦与关东六国不一样,它的变法比较彻底,政治上已基本建立起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废除了领主制的农奴制度,建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耕织,促进了生产。就是说,秦国当时的生产技术要比六国高,生产力要比六国强,经济实力远超六国,秦国百姓的生活质量要比六国百姓高。之前已经说过,追求高质量生活,追求更好的享受,那时人类的本能,当时的人们也不例外,他们渴望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渴望生活在能带给他们这种好生活的制度下,这样的社会下,这样的统治下,所以他们那时更愿意理解秦国的统治,所以秦国的统一是必然的,这就是所谓的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历史。至于秦国暴政,那是秦统一后的事情,由于秦的强制过头了,在他们统一全国后,他们的统治,他们的制度,很快就变得不太适宜当时的人民群众了,所以秦也很快灭了。

能够说,没有秦始皇,没有李斯等人,秦扫六和的事情一样发生。拿秦赵长平之战为例,人们习惯把职责归到赵括的纸上谈兵上,归到赵王选将不当上,把功劳归到白起用兵如神上。其实,就算赵王不以赵括为将,秦国也没有白起这号人物,战争的胜利一样属于秦国,因为战争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力的比拼,就算两军不交战,晾在那,那么需要消耗粮草啊,那么秦国生产力这么高,粮食储备远远高于赵国,那么就晾在那,最终赢的还是秦国。所以说,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至于,赵国以这样的方式输掉战争,秦国领军的叫白起,赵国领军的叫赵括,这些等等,就是历史的偶然性了。

我们还能够拿大家最感兴趣的三国,来分析一下。那为什么会有三国呢?《三国演义》序就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那为什么呢?是因为魏晋南北朝这个士族地主阶级做统治阶级的时代我们能够说是历史的必然,就是由贵族转化为庶族的时候要经过士族这个中间环节,因为士族他是一半象贵族,一半象庶族,为什么说他象庶族呢?因为他归根结底是平民,他不是贵族,这个象庶族。为什么说象贵族呢?因为他实际上世袭和垄断了仕途,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啊,魏晋南北朝这个历史阶段的出现是必然的,何况到了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已经垄断了仕途,这就是占领了上层建筑,已经控制了舆论,这就是掌握了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了豪强,这就是把握了经济基础,这个阶级迟早要登上历史舞台,可是三国插进来了,三国是什么?我们前面讲过了,魏、蜀、吴三家建立的都是非士族政权,这我们前面已经交待过了,所以三国是插曲中的插曲。至于,那些什么诸葛亮,关云长,曹孟德,孙仲谋,司马仲达的风云人物的出现,和他们的某些故事,就是偶然性了。如果没有关云长,那么就或者会有一个长云关,干着跟关云长差不多的事。可是由于他毕竟不是关云长,两人或者性格不一样,那么换成长云关,可能就在华容道口砍死了曹操。那么曹操那时死了,

代不代表刘备或者孙权就能立刻灭魏了,那肯定是不能的。

因为当时的社会就应当这么分着,还没到合的时候。具体来说就是,魏国那时的实力是客观实在的,这种客观实在不受曹操个人是否存在而影响,曹操已经死了,曹丕就提前登上舞台,拿着魏国已有的客观实在,跟孙刘继续抗衡,其它以后的故事,也会类似地发生,只可是主角换成曹丕而已。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就是这种结合,构成了中国五千多年来这么精彩斑斓的故事。

所以,经过读历史,我们除了增加了个人历史知识的储备,我们还要学会思考,学会经过对事件的分析,得出关于社会如何发展,为什么会这样发展的结论。所以,读历史,提高了我们对社会事件的分析本事,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社会发展的形势与方向,有助于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就是唐太宗说的,以史为鉴,能够知兴替。

资治通鉴随笔300字(篇8)

《资治通鉴》是北宋着名史学家司马光集十九年的心血主编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经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共1362年。成书目的主要是经过对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和朝代更替的过程描述,以警示后人。

近来,有幸在局图书室借到黄锦鋐等27位教授撰译的《资治通鉴》第一辑(战国、秦、西汉)和第五辑(隋、唐)。闲暇之时,认真进行了阅读,对秦—汉、隋—唐朝代更替时期统治阶段执政政策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国家兴衰感想很多。

纵观秦朝、隋朝统治史,都是中国古代大统一形势下短命的王朝。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可谓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功绩,但秦王朝统治仅持续十五年;隋朝也是在中国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建国初期,也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但统治时间也仅有37年。秦朝、隋朝迅速灭亡,究其原因,与秦朝、隋朝统治阶级实施苛政,毫无限制地奴役劳动人民有直接关系。秦朝在统一之初,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恢复的情景下,就大兴徭役,仅建造阿房宫、秦始皇陵和长城所征发的民工就达300万人以上,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都被征缴。隋炀帝统治期间,百役繁兴,征敛无度,挥霍浪费,穷兵黩武,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征伐高丽,每年役使民众数百万人,弄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官逼着民反。西汉、唐两朝统治阶级在总结吸取秦朝和隋朝灭亡的的历史教训基础上,施行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鼓励农民生产,注重节俭,实现统治分别到达210年,期间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空前盛世局面。

正如唐太宗所言:“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知得失”、“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如果不能正视历史,摆不正与人民的关系,甚至把自我放在人民之上,自以为是,肆意妄为,其后果轻则脱离人民,重则损害人民,必然受到历史规律的惩罚。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总结吸取国内外历史更替和封建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补贴;探索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试点,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资料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等。这就要求我们要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实,使人民群众觉得有盼头、有奔头。

    51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