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集读后感1200字

|小龙

鲁迅的一生中创作了数之不尽的文字传奇,从《鲁迅散文集》可见一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散文集读后感,字数1200字。

鲁迅散文集读后感1200字

或许是因为不想总是不停地繁华的情感文字中走下去,于是思路跳转,将自己从情感万千的静谧磁场中抽回,投入到万千文字的慨叹中,静下来体会一下在中国那些特殊战争年代里的战斗者们哲思。于是最近一段时间在看和鲁迅先生有关的传记以及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和这些激昂的文字对话,还真是有了不少的感触。

当初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中国又带来了一场诺贝尔的文学热,我想当大部分人现在应该都还沉浸在那些获得者的文字海洋中时,不知是否有人同我一样行走在鲁迅这一拒绝者的文字“沙漠”中。在走近鲁迅的那段时间里,那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稿,将世间百态的悲欢离合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呐喊,就在刹那间就扯动我的心弦,当时我就确信我爱上了这个人的文字,哪些属于这个顽强的抗争着的文字。对于鲁迅文章的阅读就像是进行生命中的一场旅行,抛开世俗,放逐心灵,去经历一次特殊年代的风雨洗礼,来演绎一场淡妆浓抹的人间词话。

鲁迅的一生中创作了数之不尽的文字传奇,无论是笔触犀利的杂文,还是辛辣讽刺的小说,亦或是慷慨激昂的诗歌,他都将自己独特的视角用抒情于文的形式传递给我们,那充满核对黑暗的憎恶和麻木的讽刺中还不失一种平等友善、感同身受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的精神就像永远不会停歇的齿轮一样,不停的转动着,带着心酸的泪,带着呕出的血,一直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文字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折服,在这个彷徨的年代里幻化成一声声不屈的呐喊,唤醒人们沉睡的国民性,唤醒那个时代的良知。

对于鲁迅的文字只是深深的折服,而真正的从心底感到尊敬还是因为他在给刘半农的那封信里的这句话:“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这就一语道明了他拒绝提名诺贝尔奖的原因,在经历了中国新文学风风火火的十年发展过后,他仍然能够用如此理性的视角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这就足以看出一个真正的文人是怎样看待文学的,不披着政治化的外衣,不带着激进者的枪炮,只是以现实的眼光去评判,这才是真正的精神领导者,才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在这场鲁迅之旅中,我一心雕刻着他那一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木板画,体会着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坚韧心灵,不觉间已是满眼热泪。这个潇洒的墨客,这个豪放的文人,用他将强的新领导了一个时代的灵魂,那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传播,而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渗透,在一代又一代的人心里滋长,不朽。

走近一个勇敢的精神领导者,用指尖感受那个动乱年代里最热枕的温度,用泪水冲刷出一个哲人深度的思考。那是多么忠贞的一股民族魂,死去时都还握着国家抗争的笔。

不知不觉的关于鲁迅先生的传记接近了尾声,先生的文章还在继续阅读的过程当中,希望能够通过文字可以更加深刻的了解鲁迅先生一生的传奇,可以进一步的体会先生文字中的国家情怀。

    57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