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200字感悟

|新华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世说新语200字感悟,希望这份世说新语200字感悟优秀10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世说新语200字感悟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1】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沃维纳格的这样一句话:伟大的才能比伟大的成功更不寻常。沉思片刻后猛然想起《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曾有这样一则故事,再次捧起书来细细品味,不禁莞尔。

故事大致讲述了东晋官员殷羡出任豫章太守,临行前,很多人托他带去他们自己渴望获得官职的书信。到了石头城,殷羡把书信全部扔到江里说:“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致书邮。”

读完这则短故后曾对“沉者自沉,浮者自浮。”这句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在其他书中看到沃维纳格说的那句话后才恍然大悟:殷羡不推崇这种“不走正道,贪图小径”的社会风尚,认为虽然获得了官职,也就是所谓的“成功”,还不如依靠自己的一言一行,学识才略从而获得自己的成功。所以“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更深层面的含义是:无用之才自不会得到赏识,而德才兼备之人定能得到重用。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贪图一时小利,放弃了光明和正义的大道,误入歧途,走向黑暗。这也许能获得些许利益,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更何况这是一种道德败坏的象征,一种不良的行为准则。与其走这偏门邪道还不如潜心向善,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虽然会比前者付出更多,但这是一次锻炼和展现自我的机会,更能使得到的成功更真实,得到也更为自豪和愉悦,何不一试呢?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对于将来不论是发展的过程还是种.种鸿图霸业抑或遭遇挫折时的心态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为了得到赏识,得到成功,唯一也是必不可少的道路就是学习。学习就需要有“铁杵磨成针”的顽强毅力与勤奋刻苦的钻研态度,正如童第周所说的“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当我们真正做到这一点时,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浮者了吧。

不要一味地羡慕别人而自己却无所作为,更不要为了谋取利益而抛弃光明,那样只会像陷入沼泽地一般越挣扎陷得越深。唯有做搏击长空的雄鹰,金字塔顶上的蜗牛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明天。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2】

支道林喜欢养鹤,住在剡县的峁山上。有人送给他一对小鹤,不久小鹤的翅膀长成,想要飞走。支道林舍不得它们,把它们的羽毛剪短了。鹤高举着双翅却不能飞翔,回头看看翅膀,垂下了头,心中仿佛有说不尽的懊恼。支道林说:“既然你们有直冲云霄的心愿,又怎肯给人做玩物呢?”于是,喂养到羽翼长成,就让它们飞走了。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篇文章。读完这文章,我发现它蕴含了两重意思。第一重意思是要我们爱护动物。连古人都能意识到不能以一己私意来限制小动物的自由、追求和志向。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难道把小鸟关在笼子里,给水给食,就能关住它们的心吗?我看做不到,只有给他们自由,才能算真正爱他们。

第二重意思是告诉我们人要有直冲云霄的志向。文中的一双幼鹤正是因为有了直冲云霄的向往,而表现出对蓝天的渴望。被支道林发现后,才圆了它们的蓝天梦。鹤都有志向,何况于人呢?人也要有直冲云霄的志向,只有有了这样的志向,才能激励你不断的进步,不断地向前。所以,人要有自己的志向。

一部《世说新语》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我所读得不过只是浩瀚大海中的一滴。但这一滴已经告诉我:我们要做一个志向远大,并且爱护动物的人。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3】

夜幕再一次降临了,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似乎回到了千年以前……

那是一个黑夜,九岁的徐孺子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该会十分明亮吧!”徐孺子听了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就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吧,如果没有瞳仁的话,眼睛就一定看不到东西呀。”这个故事是出自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攥,记载了后汉至南朝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堪称一部记录当时社会、政治、文学的杂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通过人物的品评和玄远的清谈,生动的再现了魏晋时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奇特行事,也可谓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古典名著。中国文明历史悠久而我这个深爱祖国的人却只晓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可知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和祖国一起成长,去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国是分不开的,因为我爱这个美丽的国度——中国。许多人都会觉得我爱得不够深,但是这三个字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表达出自己对某种事物热爱之情。让每个中国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记着、爱着这个国度——中国让爱传达千万里,一直永恒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我爱你我的祖国。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4】

刘墉的《世说新语》应该出版已经很久了,很不好意思,只是上星期才看到这本书。

今天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看到刘先生改动的一句话:“人无近忧,必有远虑。”放在近前的问题不解决,实在是可怕之极的。如果解决眼前问题不用长远眼光,就会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了。

有意思。刘先生同时推荐还有孔子另两句话:“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任何一个成功都不是无意做的,努力才是根本啊。

刘先生推荐的登山领队的也值得珍惜:“已经熟悉的路,作进一步打算;不熟悉的路,要作退一步打算。”经典的风险控制论。

读书才是硬道理啊!那些实用的原理或行为的结果,要靠自己去力行,恐怕做不了几件事情。顺便记录一下读来的句子。

庞加莱说: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原始动力来自于自然本身的美。

狄拉克说:我认为哲学永远不会导致重要发现,它只是人们谈论已发现事物的一种方式而已。

狄拉克给莫斯科大学的黑板题词:任何物理学定律都必须具有数学美。

在阅读以及听骆老师讲解《名教与自然》过程中,我注意到魏晋文化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王弼。于是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相关王弼的信息,以下便是有感而发。

骆老师的《<世说新语>精读》一书中提到名教源于孔子的正名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骆老师讲的理念与实存,用理念来规范事实;而道家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王弼从哲理的高度讲这两者结合成了一体,认为名教出于自然。我个人认为这既体现了他作为玄学创始人的思想,也是当时魏晋士人思想的写照,对思想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粥未弱冠,往见之。晏闻粥名,因条向者胜理语粥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粥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粥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世说新语·文学》)。王弼口才出众,辩得众人理屈词穷,自己还罗列观点继续佐证。王弼是当时最杰出的清谈家和哲学家。由此看出当时文风还是很盛的,而且清谈相当流行,士人们都崇尚这样的风气。

而在宣扬玄学的过程中,王弼提出的关于家族制度中等级关系的“分”与血缘关系的“合”,就是在相爱中有敬,在同中有异,形成和谐的社会整体,体现了当时普遍奉行的家族制度的价值取向,可见魏晋时期人们的观念已经被受到了玄学的影响。并且在世说新语玄学与清谈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名教与自然和和谐统一,更协调了儒道文化,促进当时人们的思想的思想融合。

由此,王弼等人创始的玄学正始之音开始了魏晋清谈时代。从此,评论人物着眼于谈论和义理,即不仅看人的谈吐辞藻,而且要看他对义理的领悟,而王弼等人也被后世名士奉为榜样。魏晋人士对正始谈风之仰慕,于此可见一斑。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5】

读完《世说新语》后,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德行第一》的一四和四五篇。这两篇都是讲“孝”,但完全是两种风格。

一四讲的是王祥的继母很恨他,他却爱继母,当王祥得知继母恨他时,他竟然求继母处死自己。我认为这种孝,太过头了,一个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是因为继母恨自己,仅仅为了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未来,这还算是“孝”吗?王祥的继母如果没有醒悟过来呢?这世界上又会少一个智者吗?要是天下所有的人都变成这样,得有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死去啊。而且,继母已经暗中派人去砍他了,这么一个恶人,敢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是很有可能被处死的。那时,这个所谓有孝心的人,岂不是成为一个很做作的、会被后人笑话的人了吗?

相反,我认为四五才是真正的“孝”,不过头的“孝”。

故事讲的是陈遗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焦饭,他任职州郡主簿时,常带一只口袋,把焦饭放在里面,回家送给母亲。后来,他被迫去打仗,那几斗焦饭来不及送回家,就带到军队里去了。但是,好多兵在战败时饿死了,只有陈遗靠着焦饭活了下来。陈遗把送给母亲的焦饭在战败时吃了,这是对的,不然他怎么活下去。但有些人会认为这样是“不孝”,我很不理解。我认为,如果陈遗硬是要把饭给母亲,就很做作,像王祥一样。吃了那些饭,既能让别人知道他很孝顺,又能使自己活下来,这不是很好吗?何必像王祥一样做作?这才是“孝”。

我很赞赏陈遗的“孝”,不喜欢王祥过头的“孝”。这就是我对“孝”的看法。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6】

看到《世说新语》的书名,就莫名其妙的有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甚至认为这是一本现代书。但事实并非如此,据说《世说新语》编于南北朝时期,是一本收录历史故事的书。

最终拿到这本书,我翻了翻,却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啊?这本书不是收录故事吗?怎样全是文言文!我对文言文并不感兴趣,觉得没意思,便把它放下了。可再回头看时,却被它深深吸引了。

原先《世说新语》分为三十六章,每个章节都记叙了一种思想或行为,收录了必须篇数的历史小故事。而每篇故事下头,都标有注释与译文。这下我就能阅读了。

那么,《世说新语》都讲了些什么?它里面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比如管宁割席、广陵散绝等,还有许多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故事。通读下来,真是收获多多。

读了这本前无古人,也许会后无来者的好书,我心中真是感慨万千。

首先,这本书编得十分好,它把历史浓缩成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让人读起来就好像在看一本故事书,而不是单调的历史记载。并且它把诸多故事进行了分类,分成三十六章,让人查阅起来很方便,一目了然。

其次,它经过故事传播着道理,看着一个个形象生动的人物,我们就会明白,哪些人是学习的典范,哪些人是“负面教材”。

最终,这本书让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不仅仅让我认识了历史,还让我学到了古文。古文读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其中有的规律,进而了解了古文的规格与韵律。明白了古文的字代表什么意思。这样一本好书,谁会不喜爱它呢?

《世说新语》让我眼界大开,没有想到历史遇见古文竟然能碰出知识的火花。真心期望大家一齐来读这本好书,感悟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礼貌历史!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7】

目前出书成风,看过十本书的能出一本书,像我这种低调男人,看了一百本书连一篇文字都没写。平时看书积累些东西,心有郁积想发一发,记点读书心得,梳理下自己的记忆,所谓好记性不如坏笔头。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达到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8】

整个暑假,我终于把那本超级后的世说新语给读完了,真爽,不过也挺累的。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真的很多,有的长如龙,有的短如蚁,不过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一个道理,虽然很枯燥,但它毕竟是一本好书啊,接着读吧!

作为一篇教育方面的书,刘墉的《世说新语》实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书籍,确实文如标题“新语”。他用最朴实生动,形象有趣的语言呈现了一个又一个小事件,小故事,而这些文章都显示了他对教育的态度与思考。读来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看了他的文章,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他对待孩子的那种态度。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就是——“宽容”。现在的社会主流文化早已不在倡导“严师出高徒”的方法了,那么作为老师或家长,到底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小孩子呢?刘墉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向。

我是个00后,在我还是个小屁孩儿的时候,常常听到外界对我们这代人的评价,例如:独生子女,垮掉的一代,小公主小少爷等等,总之大人们对我们充满了不信任。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9】

从我读书时代起,我就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关于散文类的书,这方面的作家很多,譬如刘墉就是比较出彩的一位散文作家。如今,我已经迈入工作的第N个年头,刘墉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从他的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让我受益非浅。

最近,我阅读了刘墉的新作—《世说新语》①处世秘笈,这本书的内容简单易读易懂,实用性很强,很贴近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所以刘墉这么受欢迎,可能就是因为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吧!这次我想我的介绍准没错的,想必大家看完这本书后一定会拍手称赞的!在我的大力推荐下,我们部门参加这次学习的员工个个都说这本书好,具体它的好在哪里呢?请听我一一说来,总结两点如下:一是学习怎么说;二是学习怎么做。这听起来没什么,但是说话艺术的学问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如刘墉在书中所列举的例子吧,比如你是职员,老板问你今天客户一共叫了几箱货。平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报告老板,今天只叫了十箱耶!”刘墉告诫说,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小主管,你这么说就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天只叫了十箱”而应该只讲“叫了十箱”。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地把实际数字告诉老板,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格用你的主观去影响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一个有纪律的公司,对一个领导者,或对一个需要作出正确判断的领导阶层,做下属的都应该先提供客观的事实。

从一个人的说话可以看出其的素质和水平,从一个人所做的事可以看出其在工作是否称职,就如刘墉所说的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刘墉举了几个很简单的例子,他说每一行都有它的职业道德,如今天你在旅馆、餐馆工作,不能随便透露顾客的行踪,这是你的职业道德,就算有人打听,某某人是不是常来啊?你也不应该说;如今天你在银行工作,为顾客的财务保密,是你当然的职责,虽然在电脑上,你可以看到顾客的每一笔交易资料,但是绝不能到外面去说半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个工作者都有义务替顾客做好,因为这是你的职业道德。

通过对刘墉《世说新语》这本书的学习,结合我们自身工作的实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提高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整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满!

世说新语200字感悟【篇10】

暑假期间,我喜欢上了一本名叫《世说新语》的书,我被里面的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的魅力所吸引,简短的文字,蕴含了无穷知识,它让我眼界大开。

《世说新语》记述了魏晋人物言谈轶事,它是一本笔记小说。里面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等等,一共有一千多则。多以人物评论、做人道理和机智应对的故事为主。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雅量第六”中的一则小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只有七岁名叫王戎的小朋友,他曾经和一群小朋友一起出去游玩。大家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结了很多果,把树枝都压弯了,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有人问他,他回答道:“树在路边,又结了这么多的果子却没人摘,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李子一尝,果然是苦的。当我读这则故事,读到前半部分时,第一反应是,王戎怎么这么笨,有这么多的果子,为什么就不愿去摘呢?整则故事读完的时候,我要为王戎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点赞。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遇事要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不要被眼睛所见的“迷惑”。可以根据事物的现象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看完这则小故事,不由的让我想起了发生在三年级暑假期间的一个故事。爸爸出差从海南回来,带回了一个大大的菠萝蜜。我初见菠萝蜜时,只见它浑身长满了小疙瘩,又粗又长,像个长满“青春痘”的大冬瓜。我边看边摇头,爸爸见我对它充满了“敌意”。他告诉我,别看它长的丑,它的味道却特别的鲜美。我头摇的像拨浪鼓,嘴巴里一直说着:我不要吃,不要吃,真的不要吃。可当爸爸打开它后,我的味蕾瞬间被空气中弥漫的甜甜的、香香的味道吸引了。后来,我尝了一口,便从此爱上了它。是呀,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千万不能光凭着外表或是现象,就急着去下结论,一定要去深入了解,相信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时,一句话,也蕴含着大道理。在“轻诋第二十六”中有这样一则: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意思是:过去人们评论韩康伯说:“胳膊肘粗壮,但是没有什么刚气、骨头。它从人的体格外貌上去轻视诋毁别人,其实这是很不礼貌的一种行为。”这则小故事警世我们,千万不要从一个的外型体貌上评论他人。这样不但让别人“受伤”,也降低了自己的品行。生活学习中,一定要多看别人的长处、优点,检查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让自己更优秀!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读它。它不但让我们能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和各种历史知识,它总能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指引做人的道理、处事的方法等。最重要的是它还培养我们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爱上它——《世说新语》很容易。

只要你愿意走近它,相信你一定对它爱不释手——阅新语、明事理!

    593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