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600字文化苦旅
写读书笔记是人类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读书笔记600字文化苦旅,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读书笔记600字文化苦旅。
读书笔记600字文化苦旅篇1
初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了下来,用各种羡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别人手里的书。《文化苦旅》,随笔性散文,无剧情,无任务,无结局,这种三无的书要怎么勾起我的阅读兴趣?于是在它在课桌里躺了两周之久之后,我终于翻开了它的第一页,带我走进了一个比现实美丽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个暮霭刚刚从地平线升起,弥漫于空中的&39;时候,那个时候莫高窟不是旅游景点,就那么静静的、静静的耸立在当时中国战火纷飞的土地上,等待着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盖了几百年的瑰丽的美貌,那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遗产。沉溺于作者从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实我是去过那里的,当时并没有太大感触。可以这么说,在这本书之前我还从没有体会到文字有那么大的魅力,并不是华丽的、掉书袋的语句,他让我感到深深地惊配,还有身为中国人不可遏止的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脸,那种一点点银子就把中国文化,中国遗产出卖的卖国贼!可耻!可耻至极!没有限制性的文字让我展开了很多想象,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对这本书中另一篇令我记忆犹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没有介绍上海的景点,没有介绍上海的美食,却从一个很少有人写的角度入手:人。开篇便是写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与上海人的傲慢无礼、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于这么写,这本书出版比我出生还要早,但现在这个问题却是越来越严重,在上海两级分化尤为明显。他还写了徐光启,这位地道的华亭人,从他的角度写了很多上海的过去,让我这个虽然从小在上海长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着实长了见识。
《文化苦旅》,苦着寻找了文化,寻找了中国人的根源。
读书笔记600字文化苦旅篇2
“乌台诗案”是中国文化史上毫无疑问的耻辱,一场由最浅薄的妒忌心编织的闹剧,却险些葬送了宋朝江山中最伟大的诗人,苏东坡。
被抓的时候,他几乎完全不知事情的始末。一群小人在这位大诗人尚还悠然自得之际,无比牵强地在他的诗文中挑挑拣拣,臆测出一篇“流俗翕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的对政府的讥讽,自此舆论在朝廷中大肆蔓延,这盆脏水,也终于泼到了木秀于林的苏东坡头上,将原本处在青山绿水之间的他,一把拉进了污浊的泥沼。
泥沼中的苏东坡,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听一群小人将他的诗文狠狠地错捏,最后完全变了形,面目全非地向他涌来、将他淹没。这位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诗人面对这邪恶、低贱、粗暴的语言和行为系统,笨拙得说不出话来。
直到他经受不住这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连续逼供,直到泥沼的污浊滞塞了他的胸口,苏东坡只能伸出手去,捧起污泥,浇到他的诗文上去。“于是,他以前的诗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说自己不被朝廷重视;诗中有‘小人’字样,是在讥刺当朝大人。”这样的黑白颠倒,让我看了,都觉得寒心。一段无比瑰丽的文明,就这样在肮脏的水中浸了又浸,被洗掉了原本的颜色。
幸好还有良知,幸好还有仗义,幸好那些敢于表露真心、不怕受到牵连的人向皇帝进言,救下了泥沼中奄奄一息的大诗人。也幸得如此,否则这一步之差,会让整个文化历史全盘改易,如今的我们,也不可能阅读到这么多苏东坡的笔触了。
读书笔记600字文化苦旅篇3
因为我仰望余秋雨。
因为《文化苦旅》我走近余秋雨。
还记得那时青春年少,轻狂无知,在书架上瞥见了他的名字与作品,那书架是那样高啊,我不屑地走过了,没有人知道我的不屑中有许多许多的敬畏。那让我不敢顾盼的高度渐成了心中最神秘的暗泉,也许正是这份感觉拉着我走近了他。
他有许多头衔和称号,许多鲜花和掌声,但在我心中,他只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旅人。
历史与现实隔着一段距离,正是这段距离把祖国山山水水中沉淀的文化层层剥离,于是在明媚的湖光山色中,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有谁在览尽名山大川后找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内涵了呢?
然而,终于有一个人肯在旅游的时候背起沉甸甸的文化,将沉埋于山水间的历史,执着成一程苦苦的旅行。他在山水之间捕捉文化的气息,在文化中探索人格的美丽,于是山水活了,历史活了:西湖水里亭亭走出了苏小小与白娘子,都江堰边默默伫立着李冰,天心阁的风雨飘摇着历经劫难的书香,莫高窟的绚丽蒸腾着千年不枯的生命,《广陵散》的余音来自历史深处,勾魂摄魄、浩淼的洞庭湖神秘而广大……几千年的沉淀重新在人们心中摇曳生姿起来。
读余秋雨,就像顺着涓涓溪流寻找文化的归宿,追溯文化的渊源。
读余秋雨,就像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览尽历史的画卷。
读余秋雨,就像与一位隐士谈话,袅袅茶香中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沉重。
读余秋雨的时候,就会觉得生命的本体贴近了历史,贴近了文化,心灵静了下来,世界静了下来。
读书笔记600字文化苦旅篇4
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一篇作呕指数很高的“文化散文”,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着“文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灵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几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一亮。”这样肉麻的话来直接会通今古,就差从棺椁中拉出柳宗元来现场讲几句了,并且说“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贬官”,柳州当代的开放和崛起是否真是“从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贬官们的文化遗产,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39;醉翁之意不在酒,没忘记格外强调了这位副市长“也是个文人”,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余秋雨也是个“文人”,而且是级别更高的大文人,那么中国若想“从根子上”好起来,实在只有起用这群大文人、小文人们来做大官、小官这一条不二法门了?
可以说透过此文,我们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里几乎全然未消化现代法治社会、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许知道一些理论,但他接受的却是比当代新儒家还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做官的附庸风雅操控着文化,文化人附势权力卖弄着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还哀叹柳宗元失去了“个人的意义”,在官本位的专制体制下,个体当然无法独立或倍受压制,余既然看到了这点,却不向制度问责,而把希望寄托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岂是真在替古人鸣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