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

|广辉

11月8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敬请关注《好记者讲好故事》2023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好记者,永远在路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1

这世上写故事的人千千万万,作家、导演甚至是艺术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记录,有的故事通过影像来述说,有的故事通过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来呈现。那么,记者这类故事讲述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想,这应该从新闻本质的特征上寻找答案,那就是——真实性。不同于作家的文字、艺术家的画笔,记者通过真实的事实来讲述这个时代中你我的故事。

有人为博眼球,故意使用血腥暴力猎奇的内容去迎合读者的窥探欲;有人为取利益,字里行间煽动情绪,挑起纷争,掩埋真相;有人打着记者的名义,搜寻公司的黑料,上门勒索敲诈;有人仗着自媒体的称号,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撕扯,批量制造只输出观点不顾事实的流量爆款文章。在今天这样的后真相时代,受众最看重的似乎是情绪的宣泄,而非事实的澄清。记者千辛万苦做出的调查报道,可能阅读的人寥寥无几。在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压榨之下,站在新闻道德的十字路口,记者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中,众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故事,回答了新的时代环境下记者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回答了应该如何坚守新闻理想的问题,为奋战在一线或是即将踏入新闻行业的媒体人指明了方向。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在我看来,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不管是宏大如见证中国奇迹的故事,还是坚守如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转变的故事;无论是信仰如英雄连队的传承的故事,还是忠诚如一家人世代守护祖国边境线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是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展现大时代”。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时代和国家是由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组成的,展现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从侧面反映时代和国家的变化与特征。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真实地记录和描写,自能准确地击中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没有人喜欢冷冰冰地说教,也没有人喜欢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不顾实际的赞美。许多新闻想要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树立正面的榜样,但是由于“假大空”的溢美之词,将人物包装成了“纸片人”,干瘪空洞没有血肉,反而弄巧成拙。一个好故事,应该以真实的事实为骨架,以独特的精神为神韵,以和人民的联系为经脉,惟其如此,才拥有打动人心的可能。

一个好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一个好记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好记者写出的并不都是好故事,但是一个好故事必定由一个好记者写成。一个好记者,他应该是忠实地陈述事实,警惕地探索真相,温暖地传递价值。同时,好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去记录历史车轮的轨迹;更应该是故事的挖掘者,去洞察人性的幽微与丰富。

也许,探寻真相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危险,暗访记者每一次深夜尾随都是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较量,驻外记者亲历纷飞的战火,死亡就在一米开外;也许,采访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高原上到故事主人公的家的路走了四天,暴风雪让车无法开动,他们扛着摄像设备冒着风雪走了十几个小时。

一个好记者,总是想着离现场近一些,再近一些,“人民的关注在哪里,我们的舆论阵地就在哪里”;一个好记者,总是心系人民,扎根土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记录一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的故事”;一个好记者,总是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媒体人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初心”。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理应具有大格局。借用百年前理学家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也可以看作是媒体人的新闻理想和追求的写照。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2

又到了一年11月8日,又到了一年的记者节,入新闻这行已有三年了,三年对我来说,有很多种成长,我迈过了25岁,朝着30岁靠近,我不再是刚出入社会的青涩大学生,我已俨然成为这个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开始为了生活与生存奔波。三年让很多原先幼稚的理想在不断改写,从小梦想过长大后会成为老师、医生、歌唱家……就是没有想到会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记得第一次独立出去采访,当时拿相机的手在不停哆嗦,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该拍些什么。加上之前听传闻说那天我采访的领导平时就很严厉,尤其是对记者的要求很苛刻。可是那天那个被采访的领导也许是看到了我的慌张和羞涩,他对我一个和蔼的微笑,然后鼓励地说:“小姑娘,没事,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我惊愕了一下,顿时觉得有种温暖,也打破了我之前对他的恐惧。再后来,面对各种大小采访,面对各种各样的采访对象,一想到第一次采访时那个温心鼓励的微笑,我不再紧张,我知道任何事都没有那么可怕。

再后来我由室外跑新闻转到室内从事文字编辑工作,每天要看很多很多别人寄来的新闻稿件,得筛选,得整理,标题要改,内容要改,很多新闻稿件的质量让我改得心烦气躁,我开始讨厌每天看到那些文字,我开始讨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觉得我的生活很机械很无趣,我似乎丢了自己,迷失了方向,我找不到了存在感。于是我开始抑郁,终于有一天我学会了逃离,去了最西部的省份,去了我梦寐以求的青藏高原,在那里,看着每天都会虔诚膜拜的藏族人民,我被震撼了,我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信念和勇气让他们如此坚定和执着。想想自己面对工作生活的小小不如意就开始自暴自弃,逃避现实,我觉得自己真的很懦弱。仰望雪域湛蓝的天空,才发现世界还有如此洁净的地方,生活原来还可以如此美好!环顾雪域茫茫高原,我又是何其渺小微不足道,我自己不勇敢真的没人替我坚强,所以生命由不得我如此任性无知,既然选择了这行,也走了这么久,就该坚持走下去,直到真的走不动走不了为止。当用一颗平和的心来看这些稿件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个不同的故事里会折射出不同的人生。

理想是什么,现实是什么,理想是现实不断给我树立的新目标。人们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铁肩担道义,可是作为在基层最普通的新闻工作者,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赋予我这么大的权利,我能做的是站在公平公正的位置,用心编辑好每一篇读者的来稿。最后,祝福我的同行们节日快乐!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3

“好新闻,现场是关键。”在过去9年的记者生涯里,每一个新闻采访都让我对这句话理解得更为深刻。

在今年__遭遇的“7·11”特大暴雨洪灾中,“到一线!到现场!”已成为我和同事们的共识。透过大家的深入一线,在传递及时、准确信息的过程中,媒体公信力再一次得到彰显。同时,投入灾区报道的同仁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让人们感受到,灾情面前,记者同样是战士。我们以笔和镜头,捕捉着一个个奋勇抗险的故事、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瞬间,传送回抗洪一线的实时动态,记录下守护家园的爱与情怀,呈现出大家共同面对灾难的抗争、不屈与伟大。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会场是我们的现场,基层是我们的现场,抗洪抢险一线也是我们的现场。不仅是因为在现场能够亲眼观,亲耳听,亲身感,捕获的新闻具有较强新闻价值和魅力,更重要的,这是履行好职责的必要条。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4

我是一位90年代的毕业生,放弃了分配招工的正式工作,应聘到《霍邱报》社。不知不觉中在这个职业上一干就是17年。17年来,我从一个不知怎么写导语的新人成长为一名报社记者,这其中有领导的关怀与指导,同事的帮助,家人的支持,而重要是我对新闻工作的执着……

酸甜苦辣不言欲。九八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我新婚时间,翻翻日历正好是双休时间,我想那天如果单位不加班,可以不要请假。家人都说有婚假时间的啊?我却说报社是刚成立的新单位,事情多,人手少,不要假日可以。报社工作不分昼夜,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腰酸背疼时就跪在地上继续操作电脑,制作报样。身怀六甲时,常常累到宝宝踢我时,方知喝上一口水,在做月子没满月就主动上了班。

新闻工作好比军事化,必须保持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精神状态。2009年采访的一天,接到的任务是大别山民歌剧《朱元璋在临水》采风团一行半小时后到达目的地,从霍邱出发的记者须立即赶到,采访的车速似腾飞的野马,一路上将迎窗的麻雀击中,还搭上了一只过路的狗,在采写此稿时我非常激动,心中感叹着此条新闻稿乃是两条生命的产物。2012年4月中旬,“感受大别山水·聚焦五色六安”百家媒体老区行赴霍邱采风,我在做好自己采访任务的同时,还为100余名同行老师们服务和解说工作,100余名记者老师平日是地面采访报道,哪里去过地下负300—400余米的矿下采访,个个兴致勃发,井下打炮的振声也吓不倒这些铁嘴铜牙们,此时,我不断地提醒同行们井下的机关要道,安全第一。2013年县内“两会”专题报道,我在出报前工作到深夜临晨,第二天又不误时地分发报纸和现场采访,采访安排的工作餐没顾上吃一口,为的是新闻要“新”!几年来,在省市县报纸、网络等媒体发稿近1000余篇。

“勤能补拙”是我人生信条。自工作以来我努力做到腿勤、口勤、手勤、脑勤,多年工作经验,我觉得新闻工作能充分调动感觉器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随地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去发现与发掘,去换位思考,去用心感受,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然后再经分析思考,提炼主题,选择角度,谋篇布局,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这一整套工程程序,靠的就是“勤”!为工作,我自认为不是位称职的母亲和妻子。因新闻工作的特殊,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2013年10月18日,先生高血压突发,生活不能自理。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我也不误时地处理好手中工作。

宁做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为新闻奔走,我无怨无悔!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5

今年8月底,我从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号”的科考船出海归来。这艘船上的中国地质人,常年在国际公海进行资源调查,为国家探寻海底矿藏。

起航没几天,大海就变得喜怒无常。七八级风,浪高4米,我感觉头晕目眩。船长蓝明华摇摇晃晃在四处排查隐患,他叮嘱我最好回屋躺着。层层巨浪疯狂地拍打着窗户,凌晨1点多,船要翻了似的发出坍塌般轰鸣,瞬间就把我从床上狠狠地甩了下来。蓝明华冲进驾驶台发出一连串指令:“艄向过左30度!船速降3节……”他跟我说,“海洋六号”摇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个横浪过来,船摇到了20多度,好险!就这样,“海洋六号”带着深海找矿的国家使命,与一个个台风擦肩而过。

海况一好转,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设备送到海底去采样。科考队员王俊珠拿给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说,甲板湿滑,设备多绳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脚或被摇晃的仪器撞到,都会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设备下水时,他一转身不小心碰伤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样箱去挂钩了。还有一次,一台操作机器突然失灵,千米长的钢缆紧贴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桨,整条船的人员和物资都有危险。抢修小组一头扎进40多度的机舱连续5小时排险,电机员说,这已经是今年第20次了,时间最长的一次是连续9小时抢险。就在这种压力下,科考队员们24小时不间断地测深海、采样品、做实验。

“海洋六号”也有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7月中旬,“蛟龙”号来到附近海域准备下潜,希望“海洋六号”协助测量深海数据,首席科学家刘方兰当即安排并全程跟踪测量。他告诉我,当年“蛟龙”号下潜7000米刷新世界纪录让全国振奋,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号”连续两年提供技术支撑。那时,“海洋六号”连续4个晚上穿越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最终测出地球最深点应该是10923米。我问他,为什么不用国外最新数据,还要反复去测4遍?他说:“这就是科学,追求精准,我们要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如今“海洋六号”再次协助“蛟龙”下潜,刘方兰把数据传送过去,收到对方的邮件说:“‘海六’为‘蛟龙’保驾护航,默默奉献,深潜英雄没有你们的名字,劳动奖章找不见你们的身影。即便这样,相信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对此,刘方兰说,恰如“海洋六号”常年开展的大洋资源环境科考,其实都是最基础的幕后工作,为的是在国际海底圈定中国自己的矿区,在大洋深处烙下“中国印”。

40多天很快过去了,我每天都认真写随船手记,把他们勇于担当、团结进取、科学务实和无私奉献的故事传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人、这份事业。于是我申请了一个岗位 ,请求轮换凌晨1点到7点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风骤雨,我和队员们拼命拉住止荡绳,把1.2吨重的设备送到海底,把双手插进冰凉的海底淤泥去采样……我头一次知道,原来戴着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绳索在手里翻滚也会钻心地疼,原来热带太平洋的夜晚也会让人感到刺骨的冷!我体会到,即便困乏到极点,鞋子和衣裤灌满了雨水,依然要顶着湿冷的海风坚守岗位的艰辛。

现在,这艘船已经在深海连续奋战了大半年。在实现海洋强国梦的航程中,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在我心里打下了永恒的烙印,让我的新闻理想在一线扬帆远航!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6

20__年冬天,我接到新闻线索,哈尔滨松花江冰面上有人涉险过江被困江面,当我赶到现场,看到江面已经围了上百人,在江北位置有一个模糊的小黑点,就是被困的老人。我拍完照片后,又等了一个多小时,救援太慢了。当时我想,被困老人是从冰面上从江北往江南方向行走被困江面的,我如果沿着他行走的路线去救援他是否更快呢!我立刻叫上一名同伴从滨州铁路桥跑到江北,因为我不会游泳,我还带上从渔民家借的两个游泳圈和一条绳子。出发前,我把一支钢笔交给我的同伴,这支钢笔是我去当兵时,父亲在温州火车站送给我的,我每天都会把它带在身边。我跟同伴说:“我要是没有回来,请把这支笔交给我的父亲。”接着我走上冰面,匍匐前进了40多分钟,终于来到了距离被困老人10多米的地方。此时,我身体下面的冰面非常薄,不时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我身上已经湿透了,感觉特别冷。我非常害怕,需要一种力量支撑我前行。我想到了在部队常唱的一首军歌——《过硬的连队、过硬的兵》:“过硬的连队,过硬的兵......”我一边唱着这首歌给自己加油打气,一边将冰面踹碎后游向被困老人。我把绳子系到老人身体上,我陪他在冰水里坚持20多分钟后,对面的救援警察也赶到了,我们一起将老人救上岸。

在这个现场,我没有拍摄到惊心动魄的救援场面,这将是永远的遗憾。但我不后悔,因为在那个瞬间,我选择了尊重生命,生命是无价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我的梦想是从进入“哈报集团”从事记者职业开始的。我第一年获得“敬业奖”、第二年获得“敬业奖”、第三年获得“敬业奖”,当我连续第四次获得“敬业奖”时,我的“梦想”开始了。我希望能拿到10个“敬业奖”,这些年,我一直为这个“梦想”奔跑着。

一直以来我把家里最好、最重要的位置留给了我的梦想,我会每年往家里添置一个“奖杯”。每多一个奖杯,距离我的梦想就更近一步。去年年底,哈报集团将第10个“敬业奖”颁给我,同时我还获得“中国杰出摄影记者奖”,我终于实现了自己10多年的一个梦想。

请相信我,激情燃烧的岁月才刚刚开始,艰辛求索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会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一如既往,当个新闻战线的好兵。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7

作为网站记者,整天为增加流量到处搜寻名人、富人、达人来吸引网民,是否因习惯了眼球效益而变得庸俗了呢?在网络这个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中,有没有一种清新的声音,让人脱离浮躁,追求崇高呢?网络的正能量在哪里?这些问题,困扰着刚刚采访完郭明义的东北新闻网新闻部副总监李理。

在采访郭明义之前,李理心里在嘀咕,“传统媒体已报道了那么多,在网上写郭明义能有人看吗?会带来流量吗?”李理对网络记者这一职业认知的转变,源于郭明义精神的感动,也是记者自我反思、追求进步的一个缩影。

从鞍钢回来后,“我真正懂得了支撑着他走过30多年的信念,那是来自他对共产党员这个身份的坚守。”李理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说他一个网站“小”记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义的感人故事在网上传递,就是要将正能量在网络播撒。

“那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诉给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对,“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__年3月25日,郭明义实名微博开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发图片,一起商量怎么写好微博,“我要让老郭成为网上真正的红色‘大v’。”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8

尊敬的段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们作为一个广播人,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主流媒体如何找准上下结合点,能够让领导和群众两头都满意,相对报纸、电视,广播是弱势媒体,弱势媒体如何才能发出强势的声音,增强新引力,提高引导力,服务好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真实反映民生、民情、民意。这一个多月来,特别是“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的新闻实践,使我找到了感觉,找到了答案,确实收获很大。

跟进、实干、领先。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刚结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姜继鼎和徐兰峰副市长就给我们新闻单位提出“六字要求”。我们深切体会到,跟进就要吃透两头,实干就要贴近两头,领先就要强化两头。我们从领导讲话中真切领会到一个字“干”,而且是要真干、快干、实干、大干、带头干。我们从“一创双优”活动动员报告中体验到市委要带头干的决心、信心和意志,仿佛听到了濮阳又好又快发展的脚步声。我们从市领导“五+二、白加黑、夜总会”的工作紧迫感中更是学有榜样。我们也从群众的呼声和愿望中,感受到了群众真心拥护市委的决策,大家需要干、愿意干、跟着干,切身体会到“人心思变、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人心思和谐”的迫切需求。吃透上下两头这个“干”字,也激发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也要干,我们要发挥广播特点、突出媒体风格干。开辟专栏报道、开办专题报道、开展系列报道、开通广播网络音频同步直播、开动直播车开展“三下乡”活动,全方位、立体式、流动型、多样化开展新闻宣传。濮阳市委书记段喜中在“一创双优”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谁能干、谁实干,我们就是他的追星族。这都反映出群众思干、想干的迫切心情。

学而知进,干而知不足。在宣传推动开展”一创双优“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同时,我们也深切体会到自身的差距。比如:在改进会议报道,加强时政报道,注重民生报道,深入基层报道,突出重点报道、压缩一般性报道方面亟待提高。我们要创新机制、严格奖惩、抓好示范,引导记者沉下去、蹲下来、跑一线、到基层,亲临新闻现场,采制精品力作。当前,特别要抓住”一创双优“干部受教育、群众最受益这个主题,瞄准省、中央媒体,发大稿、上头条,出亮点、树形象。我们还要在新闻改革、节目创新、品牌打造、产业发展、内部管理、用人机制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要多策并举抓学习、坚持不懈抓作风、持持以恒抓实效上下功夫,为”一创双优“、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9

我是一名普通的记者,能够作为代表做这个发言,感到莫大荣幸。

今天是新闻工作者的第8个节日。对于我们新闻从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没有休假却倍感荣耀的节日。

今天上午我收到一则短信,我读给大家听一下,“驴拉车不前,鞭之;仍不前,再鞭;乃卧地!学者路见此,附驴耳道:再不好好拉车,就送你去当记者。驴即起,狂奔。祝记者节快乐!”虽然这是一则恶搞的信息,不过,我想从侧面也折射出社会对我们这一职业的认知与认同。

记者职业充满光荣与梦想,充满艰辛与危险。有资料统计,在非军事职业中,矿工是最危险的,其次就是记者。选择了记者,就选择了一种使命。哪里有重大事件,哪里就有记者;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记者。不管严寒酷暑,不管白天黑夜,奔波在现场,奋笔于案头。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手中的笔,重有千钧,不仅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压力,还给我们注入无穷的原动力。

我相信不仅是我,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对记者职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与体验。大家在这条路上勤勤垦垦、兢兢业业,默默前行着。用一种专业的精神和态度对待我们每一次采访任务,用多一份的理性与沉思做好每一篇新闻报道。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闭幕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期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时代已经拉开了帷幕。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蓝图激荡人心。

作为广播电视的新闻记者,在新形势下,在社会大变革的热潮中,如何用我们的镜头、用我们手中的笔发挥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统一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正确导向,坚持“三贴近”,这是立身之本、立业之本。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有根底,才有群众基础,才有时代意义。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生动篇章。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一定一如既往,保持热情、激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我相信,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

CCTV1好记者讲好故事直播观后感精选篇10

我是广播电视台新闻评论部记者刘,干了二十多年新闻,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我也有一个小小的职务,可我更认同“记者”这一跟随了我二十多年职业生涯的身份。二十几年磨一剑,完全可以消磨掉一个人最初的热情和光芒,而直到现在,每每面对鲜活的新闻事实和生动的新闻现场,我依然兴奋和激动,总想“捋起袖子”大干一场,将最生动、最新鲜的新闻事实呈现给观众,这是新闻职业带给我的激情和力量,这种激情和力量使我永远和新闻职业一样,充满了青春和梦想,还有就是责任和坚守。

小时候,母亲帮姐姐带孩子,发现我值得信赖,就将两岁的孩子交给十二岁的我,虽然有同伴勾着去玩,但是因为得到母亲信任就必须看好孩子,这是我最初理解的责任。稍大一点,有一个机会去县城读书,母亲从我和妹妹中选择了我,既然母亲把读书的机会交给了我,我就得读好书,这是责任。1993年5月,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有线电视台,从教师转行成为梦寐以求的电视记者,党的新闻宣传工作选择了我,我认为这是信任,就像当初母亲信任我一样,信任就是责任。

曾经在围墙之外,总羡慕记者职业表面的光环,等进了围墙,“记者”就不再是风景,而是时而需要而风风火火、时而需要凝神静气、时而面对的是小桥流水、时而又惊涛拍岸的有些特殊的工作,是早上按时上班,晚上未必能按时下班;是上午还在市长办公室,下午却在农民秧田弄得两腿泥也未可知;是上了采访车吃了早饭午饭晚饭不知何时吃的缺少规律的工作;是经常要面临上海下田、涉水翻山的体力考验,又要时刻应对是非曲直、矫罔纠偏、惩恶扬善的心智考验的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这对于体弱、慢性、寡言的我的确形成了考验。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天,我被安排跟随部主任去新立乡采访,由于从小就严重晕车,坐上采访车不久就开始恶心呕吐,一路上停车四五次,急得主任不停地说:这样还能当记者么?

这些年来,全市几十个场乡全都不只一次去过,只要有采访基本都要坐车,采访中什么汽车、摩托车、甚至农用三轮车、大马车都坐过,异地采访也坐过飞机、轮船,却再没有过晕车的经历,我老父亲总是不明白,除了自行车曾经坐大马车都晕的我用什么治好了病……老父亲哪里知道,身为记者,坐车哪里算上什么考验。1995年8月,我市遭遇罕见洪水袭击。21日黄昏时分,已经在抗洪一线日夜奋战了十几天的我又接到新的任务:与新闻部龙主任马上到双台子河闸集结,跟随时任市书记的王连夜巡堤,因为直接关系此次抗洪抢险成败的辽河第二次洪峰当晚将通过我市。由于多日连雨再加上人车踩压,大堤泥泞不堪,一些被刮倒和折断的树木及高棵植物横倒竖卧在大坝上,我坐在龙主任驾驶的面的上,紧紧跟随市书记的车队,小小面的就在泥水坑洼里摇摆着象跳舞,亏得之前我练就了一身坐车的好“本领”,不然我还不得把胆汁吐出来!遇到路面情况不好,龙主任惯用急刹车,我不仅经常心提到嗓子眼,头上也磕出大大小小的包。当行至沙岭堤防附近,漆黑的夜色中市书记王向民又下了车,这一次不是看堤防和水位,却走向了我们的面的,并亲切地要求和我“换位”,邀请已是满身泥水的我去坐他的车,他却坐上了龙主任的面的。不知王书记坐上面的在作何感想,反正,坐上王书记的轿车,没有了紧张和碰撞,思谋起我的稿子来,我却是“胜似闲庭信步了”。不知是不是对记者职业精神的鼓励,午夜时分,没有水和食品,王书记还从车里拿出一盒饼干分给饥肠漉漉的我们。22日凌晨4点30分,带着紧张和疲惫,彻夜巡堤的一行人返回河闸,辽河第二次洪峰顺利通过我市。22日早8点上班前,一篇新闻特写《今夜 与辽河共渡》已完成,我独自跑到赵家村的一家小吃部里,花五元钱要了一盘最爱吃的葱花炒鸡蛋,那是那些天里我最奢侈的一顿饭。前几天的一次朋友聚会上,一位曾在妇联工作的老大姐清晰地说出《今夜 与辽河共渡》这篇报道,我很感慨和感动,就是这样一篇在我的新闻从业经历中的普通报道被一位普通的观众记住十九年,除了新闻,还有哪项职业能带给我们这样的光荣与梦想?人们可能还都记得就在那一年,__市书记张与电视台记者刘在视察险情时被洪水卷走而殉职的事迹,其实,当年在抗洪一线采访的记者们哪一个没有过趟着没腰深的洪水、踩着随时可能塌方的堤坝采访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记者都是英雄,是职业给了我们勇敢的习惯。

新闻职业也让我学会雷厉风行和一丝不苟。新闻工作的时新性决定了记者的个性应该是快性子。吃饭快、走路快,反应快,多年的工作磨砺让我得益于这些个性的改变。2019年我市遭遇严重内涝,我与民生新闻记者第一时间策划的灾情报道及时为百姓争取了省里的救灾专款,当摄象机镜头里乡亲的苦脸变成笑脸的时候,我深深感谢我的职业和我以职业之利取得的快慰。可是,快乐和慰籍并不总属于这个职业,碰钉子的时候多的是。2019年5 月,一位中年妇女向我讲述了她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虐待病重的老父亲的事,希望我们能帮帮租房子住没有经济来源的她及她危在旦夕的老父亲走出困境。我与另外两名记者到她家跟老人了解情况,老人证实属实,又按照她提供的地址和电话分别采访了她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有的遭拒)以及相关人员。按理说,这样的采访也算作充分,可报道播出后,被报虐待老人的五位兄妹(有的还包括他们的爱人)抬着他们卧床的老父亲一齐气势汹汹找上门来,这时老人竟改口说没有虐待那回事,几兄妹一口咬定记者授受了他们小妹的贿赂。清官难断家务事,我有口难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自我检讨,在未来的采访调研中一定要认真再认真。

2019年3月,在我迎来新闻工作第16个年头的时候,生命却遭遇重创,被确诊为乳腺癌。2019年来第一次停下奔波的脚步,用足足半年时间来修补创伤。歇脚的时候,细细回味,2019年的职业生涯不仅使我在面对生命里的灾难时选择坚强,更重要的是,职业之便让我走近多彩的社会和人生,领略不同生命的风采和价值。我难以割舍对职业的这份挚爱,在经历手术和六次化疗结束十天后,我又重返了采编一线,因为化疗掉光了头发,足有一年时间,我带着假发去乡间采访,总是担心假发被吹落。与癌症病魔斗争的六年时间里,我没有因病请过假,没有因为健康原因推脱过任何一次新闻战役。著名记者钱钢说:新闻工作是活泼的人从事的严谨事业 ,炽热的人肩负的冷静使命,浪漫的人从事的艰辛劳作。别人活了一辈子,我们却活了两辈子。我想对职业的热爱缘于对生活的热爱,我坚信热爱是一地春雨一剂良药,热爱歌唱者生命之树常青。

    71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