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

|文凤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希望这份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篇1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

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积累探索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3、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其价值,增强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想象。

教学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长方体,长方体框架;师准备教学道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图形了,大家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最简单的图形,请你们快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点,一条直线)

生:点、线

师:我的这个点和线都画在一个什么上?

生:黑板、面

师:对,都画在一个面上。现在请你们拿出身边的长方体,找一找长方体中的点、线、面。

师生摸一摸,指一指,说一说。

二、新授

师:长方体中的线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棱”,长方体中的点也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做“顶点”。

师:我们现在初步了解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如果大家想更多的了解长方体,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师:大家提出的既有关于面、棱、顶点数量的问题,又有关于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课件中给出的这些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问题:

面1、长方体有几个面?

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棱1、长方体有几条棱?

2、哪些棱长度相等?

顶点1、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棱是怎么形成的?顶点是怎么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解决一个最简单的问题,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怎样有序地数?

生:可以先依次数上面的四个,再依次数下面的四个。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

师:谁能有次序地数出这些面?

师:谁能用具体的方位名词有次序地数出来?

师:长方体有6个面,依次是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师:还可以怎么数?

师:我们在第一单元学习了观察物体,现在试着从一个角度观察我手中的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生:3个

师:这三个面的对面都看不到,所以用3乘2就是总数。用这样的方法也能数出长方体的面数。

师: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有的长方体中也有正方形。

师: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长方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生: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上面和下面

师:你们说的前与后,左与右,上与下都是相对的关系,所以简单说就是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我们是看出来的。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有看错人的时候,所以用眼睛看出来的不一定正确,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吗?

生:可以把长方体拆开,拿相对的面对比,如果完全重合,就说明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你的方法真棒,那我们就一起来操作和证明一下。

师:相对的两个面放在一起完全重合了,说明大家的结论是正确的。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完全相同?完全相同的两个面,它们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长相等,宽也相等。

师:关于长方体的棱,你们知道有几条吗?

生:12条

师:谁能有次序地、不重不漏地数出来?

请学生来数

师:刚刚那位同学的数法我再来展示一下,同学们仔细观察,他是分成几组来数的?每组有几条?

生:三组,每组有4条。

师:为什么要这样数?

生:因为每一组中的棱长度是相等的。

师:哪些位置的棱长度相等呢?

生:位置相对的棱

师:我们用尺子量一量是否相等。

师:确实,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师展示长方体框架:假如这个框架中缺少了一条棱,你能想象出缺的这条棱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因为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以通过相对的棱想象缺的那条棱的样子。

师:如果在一组相对的棱中去掉三根,剩一根,你能想象出去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吗?为什么?

生:能,可以通过剩下的那根,想象出跟它相对的其他三条棱的样子。

师:按这样的道理,我们在每一组棱中都去掉三根,依然可以想象出完整的长方体的样子。我来试试去掉这些棱后,会是什么样子。

生:只剩下三根棱。

师:这三根棱有什么特殊?

生:它们相交于一个顶点。

师:对。这是三条非常特殊的棱,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作长方体的“长”“宽”“高”。也就是说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在一个长方体中,我们通常把竖着的这条棱叫做“高”,正对着我们的棱叫做“长”,“长”旁边的那条是“宽”。大家来指一指我手中的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体会同一个长方体因摆放位置不同而引起的长宽高的变化。

师:根据相对的棱相等,所以“长”对面的棱也是“长”,“宽”对面的棱也是“宽”,“高”对面的棱也是“高”,由此可知,长方体有4条长,4条宽,4条高。共计12条。

师:如果让大家利用小木棒来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思考一下需要几组木棒,共几根?在下面给出的木棒中你可以如何搭配来组建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出示例题:

四根8厘米,八根3厘米,四根6厘米,两根5厘米。

生1:长8,宽3,高6

生2:长8,宽3,高3

生3:长6,宽3,高3

师:生2和生3搭建的长方体都是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想象一下,把长缩短到3厘米,这个长方体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变成了正方体

师:对,变成了长、宽、高都是3厘米的正方体,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师:关于面、棱、顶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棱和面有什么关系?棱和顶点有什么关系?

生:两个面相交的位置是棱,两条棱相交的位置是顶点。

巩固练习

书上例题1、2

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册《长方体的认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篇4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4页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喜欢自己通过动手、动脑去大胆探索问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所以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安排“探索图形”这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小组合作探究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问题,并总结出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概括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及分类、 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和经验。

四、 教学准备

魔方、正方体教具(教师)、正方体教具(学生)、学生小组探究卡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同学们玩过魔方吗?它是一个什么几何形体?(正方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有8个顶点、12条长度相等的棱、6个大小相等的面。

教师随机板书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魔方引入正方体,不仅复习了正方体的特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良好铺垫,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出示①②③组图,它们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体组成的吗?

生:图①2×2×2=8(块)

图②3×3×3=27(块)

图③4×4×4=64(块)

师:在它们的表面涂上颜色,那么这些小正方体都会被涂上颜色吗?

生:不是,有的会被涂上颜色,有的不会被涂上颜色。

师:涂色的面数有几种情况?

学生观察分类:3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没有涂色。

教师随机板书:3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正方体表面涂色的问题——探究图形

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探究三面涂色的问题

师: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呢?

生观察回答:图①有8块、图②有8块、图③有8块。

师:怎么都是8块?分别在哪里?

生:都在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上。

师:那么棱长上有5个、6个或7个小正方体的图形呢?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生:也是8块。

师:这跟什么有关系?

生:跟正方体的顶点有关系,因为有8个顶点,顶点上的小正方体是三面涂色的。

教师随机板书:顶点

(二)探究两面涂色的问题

师: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又有多少块呢?是否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利用学具四人小组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提示:

1、四人合作,利用学具探究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

2、试着将发现的结果用列式的方法表示在小组探究卡的表格中

小组探究

小组汇报

生:一面有4块,6面一共有12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什么除以2呢?如果是正方体块数非常多的话,用这种方法还方便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一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1×12=12块.

师:③号图形两面涂色的有多少块呢?你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

生:在棱上。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2块剩下的两块就是两面涂色的,而正方体有12条棱,一共就有2×12=24块.

师:那棱长是5块、6块的呢?怎样列式计算?

生:(5-2)×12=36块 (6-2)×12=48块

师:用字母n表示棱长上的小正方体的块数,怎样表示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n-2)×12

师板书:在棱上 (n-2)×12

(三)探究一面涂色的问题

师: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试着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探究并填表。

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汇报(使用希沃软件同屏互传,让孩子边展示列式边解释方法)

生:②号图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上,一面有1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6块。③号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6个面一共就有24块。

师:你是怎么知道一面有1块、4块一面涂色的呢?

生:数的

师:如果正方体的块数非常多的时候呢?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有局限性

师:是的,不具有一般化,并且还需要一定的计算前提。那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②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3-2)得到的,6个面就有(3-2)×(3-2)×6=6块。

生:③号图形一条棱上去掉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是一面涂色的这个正方形的棱长数,而这个小正方形的棱长数是(4-2)得到的,6个面就有(4-2)×(4-2)×6=24块。

师:看来你们发现了一定的规律,棱长是5块、6块的图形呢怎么计算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生:(5-2)×(5-2)×6=54块

(6-2)×(6-2)×6=96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6=(n-2)2×6

(四)探究没有涂色的问题

师: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块呢?怎么计算?

生:可以用小正方体的总块数减去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以及一面涂色的。

师:这也确实是个办法。如果我只想知道没有涂色的块数是不是还需要算出其他的情况呢?是不是有些麻烦?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哪里呢?

生:在里面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呢?

生:拆开看一看

师用教具给学生演示拆开的过程,观察里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

师:现在你知道有多少块没有涂色了吗?

生:②号图形有一块没有涂色

③号图形有8块没有涂色的

师:可以用算式计算出来吗?结合刚才拆的过程我们再看一看动画演示过程看看你能不能用列式的方法计算出没有涂色的块数。

组织学生观看动画过程。

生:②号图形每条棱上有3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一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3-2)×(3-2)×(3-2)=1块。

生:③号图形每条棱上有4块,去掉两块三面涂色的剩下的两块就是中间正方体的棱长数,因此中间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4-2)×(4-2)×(4-2)=8块。

师:真棒!你能试试棱长是5、6块的吗?

生:(5-2)×(5-2)×(5-2)=27块

(6-2)×(6-2)×(6-2)=64块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n-2)×(n-2)×(n-2)=(n-2)3

三、知识应用

出示棱长由1000块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请问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

学生计算汇报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

五、版书设计

探索图形

顶点上 棱上 面上 中心

正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 12条棱 6个面

三面 两面 一面 没有涂色

8 (n-2)×12 (n-2)2×6 (n-2)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_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38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