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方案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方案,希望这份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方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方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方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
2、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3、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其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难点: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过程
幻灯片放映: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生产国;这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
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读图7、34“印度地形”,说出印度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周边邻国,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2、读图7、35“印度人口增长”,计算:从1951年到20__年,印度每隔10年,人口增长了多少?50年间人口增长了多少?想一想,印度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3、读图6、10“亚洲气候分布”和图7、38“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思考:印度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读图,查找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了解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绘出北回归线──了解其三面环海、大部分处于热带的地理位置。
在空白地图上填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了解印度的地形特点。
1、读资料“印度部分资源、产品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印度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小组讨论:众多的人口对印度社会经济、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产生什么影响?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压力大,会给我国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应当如何解决?
2、看图片印度的洪灾与旱灾,分组讨论:为什么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如何治理?我国东部也是季风区,我国的季风气候与印度的季风气候有什么不同?在水资源的利用中,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抗灾减灾?
展开讨论,明确:人口的增长要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适应,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国把实行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查找印度主要气候类型,结合气温和降水图,讨论其气候特征。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
(1)如果自己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2)如果自己身处在连降大雨的印度,怎样做才能最好地保护自己?
课后小结
1、教师画一幅印度空白轮廓图。
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做板书,形成重点鲜明的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方案(精选篇2)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节配置了不少的图片和案例,是教材的组成部分,但似乎离学生们的生活太远。通过乡土地理的活例子,结合该节课程的要旨,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本册书先讲“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即农业、工业,再讲交通。因此学生对这部分会比较陌生。高一的学生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正确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可以增加直观的图片适当补充聚落空间形态的有关知识。本校高一新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操控能力,但是差异比较明显,建议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课本的地图等,加强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有关的图片和资料及相关实际案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对聚落形态和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交通运输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引用民谚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如今,宝成铁路沟通了巴山蜀水,新中国的铁路建设事业日新月异,成绩斐然。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既传授了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讲授新课
(一)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教师出示两张图片: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类型。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环节一: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
出示案例: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指导学生从“时期、形态、原因”等方面分析。(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进行填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思考填表对比不同时期,嘉兴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从而得到新的交通方式发展会带动聚落形态的变化。环节二: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出示小问题:“考考你:“扬州(雄富)冠天下”“十里长街(市井连)”“(夜市)千灯照碧云”,门前(冷落)鞍马稀。”让学生试着填写诗句中缺少的词语,并展示资料“扬州的变迁”,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资料,引导学生得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影响的另一个方面:交通方式的衰落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二)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
环节三: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出示图片:银川市地图,西夏、金凤、兴庆区的分布图出示案例:株洲市区发展地图。
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分析株洲市区发展变化图,并结合自己家乡的首府银川主要的市区分布图,讨论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教师适当引导归纳。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教师的引导归纳,及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在生活的所见,得到聚落空间形态一般沿交通干线扩展,并且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环节四: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带
出示图片资料:“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大城市带”,“长江三角洲城市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地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交通网络对城市带形成的影响。
过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房价、地价不断上涨还有人们对于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向外围地区转移,而商业和服务业则向市中心集聚。工业区和高级住宅区逐渐转移到郊区,就得益与交通网的完善,随后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也向郊区迁移。那么这些商业网点(大型购物中心、超市及休闲设施)和商业中心的布局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是什么呢?
(三)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环节五:展示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教材P84页图5.8和图5.9)思考:
(1)请观察两张图,说说其商业网点分分布的密度,谁大谁小?
(2)请分析原因。
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说出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此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从自然(地形地势)、社会(人口分布密度)、经济(经济基础、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科学技术等因素方面分析,通过影响交通运输的布局,进而影响了商业网点的分布密度。本活动通过小组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会分析和交流的能力。
(四)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环节六:石嘴山市的大型商业区的位置和交通之间的关系。
(建立一个班级博客,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上传,之后在博客上讨论,3天前布置好。在讨论中教师可与学生一起交流。(1)石嘴山商业中心位置
(2)石嘴山的市批发市场分布
(3)装饰城与建材市场分布
(4)仓储超市)
问题引导:(1)这些大型商业网点的布局都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回答预设:位于城市郊区、新城或旧城改造处,对交通干线有重要的依附关系:一是沿着旧国道或主要城市干道两侧自发形成;二是在城市交通枢纽;三是在快速干线和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附近形成。
问题引导:(2)仓储等为什么不布局在石嘴山中心呢?
学生回答预设:市中心的地租昂贵,而郊区的地租比较便宜,加上便利的交通,可以带来大量的人流和物流。
设计意图:通过我们生活的城市石嘴山市为例分析讨论,商业布局的原因,这些大型的商业网点布局在市区中心、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是以交通最优原则代替了市场最优原则。
总结:板书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方案(精选篇3)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三方面的要求,本节课重点应该是“宇宙中的地球”这部分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特别在这部分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通过对比九大行星结构特点及运动特征,使学生明确地球与其它行星有很多相似特性,由此说明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探究意识,在了解地球的特殊性时,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即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资料库查找有关火星相关的资料,并与地球进行对比,由此说明为什么火星至今没有发现生命物质的痕迹,地球由哪些与其不同的条件,使其能够有生命存在,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处理资料的技能,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类认识的宇宙
一、宇宙
二、天体和天体系统
三、宇宙中的地球
1、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
2、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目前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星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活动目的】
1、认识到到地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行星,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颗行星是不可替代的。
2、尽管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远远没有达到认识宇宙全部的地步,我们有无数的天文之谜需要在未来逐渐揭开。
3、激发学生对于宇宙之谜进行探索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并不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认识宇宙的全部,但毫无疑问,人类将永远执著地去探索,去追寻宇宙的真谛。因为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是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星球的一部分,这个星球正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茫茫的宇宙之中。
【活动步骤】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当地的条件组织学生做以下探究活动:
1、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注意带上照相机和笔记本),让学生搜集尽可能详细的天文资料。
2、组织观看有关的天文科普录像(如星际探寻、登陆火星、苍穹寻奇、不明飞行物等)。
3、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人类宇宙认知的变化。如地心说、日心说等。了解一些天文假说。
4、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天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如张衡、郭守敬等。
5、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参观天文馆、看录像、查阅杂志书籍、浏览互联网等。写一篇“我生活的宇宙”的论文。
6、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办一期地理板报。最好能体现最新的科技发展对天文学研究的指导。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方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
讲授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略。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
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
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
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
板书
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
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
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
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学方案(精选篇5)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的概念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探究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规律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本内容要求有较高的空间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规律有严格的科学数据可参考。对高中学生而言,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来。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展示探究成果的能力。
【活动步骤】
(1)布置资料搜集任务:通过因特网或《天文爱好者手册》,查阅和日食月食相关的资料。
(2)课内成果演示:要求学生掌握了基本原理后,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制作成可演示的多媒体课件(如ppt格式的文件)。注意,应该将学生分组制作。比如日食月食发生的基本原理,日食月食的种类,日食月食出现的规律和周期等。若没有条件,可以让各组派代表上讲台演说。并安排一定时间让听众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让演示者回答)。注意:所有这些问题,都应该有比较准确的数字来说明。应尽可能用相关的图片(或者自己画的示意图)来说明问题。
(3)教师总结:总结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将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理、规律等作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