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能正确书写和配平简单化学方程式。
2、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追求实事是的科学态度。
内容简析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写书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本技能。因此,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是本节学习的重点,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学习时,注意按照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质和量的涵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各种符号的意义和书写步骤。重点: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命题趋势1.考查正确书写初中课本中常见的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一.2.能够根据提供的条件,结合有关知识.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核心知识
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三、书写步骤:
1.左写反应物化学式,右写生成物化学式;
2.配平;
3.注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
四、配平方法:
1.最小公倍数法;
2.观察法;
3.奇数配偶数;
4.待定系数法.
五、表示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六、读法:
例如S+O2SO232∶32∶64从质变读法: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从量变读法: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
七、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错误:
1.定错物质的化学式.
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写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
5.漏标了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H2OH2+OB.CuO+H2Cu+H2OC.4Fe+3O22Fe2O3D.2KClO32KCl+3O2↑E.CH4+2O2CO2↑+2H2O
分析(A)氧气的化学式书写出错,应写为O2,反应物水为液体,故生成物中出现气体均要标"↑",还须配平.放正确应为:2H2O2H2↑+O2↑;(B)漏写反应条件,改为H2+CuOCu+H2O;(C)不符合客观事实,Fe+O2中燃烧应生成Fe3O4,而不是Fe2O3。另外方程式没配平,改为3Fe+2O2Fe3O4;(D)是正确的;(E)反应物有气体,故生成物气体CO2不应标上"↑"符号。
解答选(D)
例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1)KClO3KCl+O2↑(2)C2H2+O2CO2+H2O(3)Fe2O3+COFe+CO2
分析
(1)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观察: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不相等的一种元素氧元素;求它的最小公倍数3×2=6;由最小公倍数确定系数=2=3KClO3KCl+O2↑再配平其它系数2KClO32KCl+3O2↑
(2)用奇数配偶数法配平观察:找出在方程式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元素--O;找出氧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配成偶数.C2H2+O2CO2+H2O配平其它系数2C2H2+5O24CO2+2H2O或用待定系数法:C2H2+xO22CO2+H2O氧原子左、右个数相等,即有x·2=2×2+1∴x=代入,再将系数扩大2倍即可。
(3)用观察法配平:方程式左边CO前系数与右边CO2前系数一定是相同的,找出方程式中比较复杂的化学式Fe2O3,令系数为1,再确定其它化学式的系数:Fe2O3+3CO2Fe+3CO2
例3求出实验室用KClO3和MnO2混合加执制备O2,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解答2KClO32KCl+3O2↑2(39+35.5+16×3)∶2(39+35.5)∶3×(16×2)2×122.5∶2×74.5∶3×32245∶149∶96
例4写出实验室加热碱式碳酸铜使其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三个步骤。第①步: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Cu2(OH)2CO3----CuO+H2O+CO2第②步:用观察法将其配平.在CuO前配系教"2"&
nbsp;第③步: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加热"△"和生成物的状态符号。由于生成物CuO和反应物Cu2(OH)2CO3都是固体.所以CuO右边不要注"↓"号;生成物中CO2是气体,而且反应物中无气体参加.所以CO2右边要注"↑"号。解答Cu2(OH)2CO32CuO+CO2↑+H2O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第1课时 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3】
一、课前预习
1.通读要学习的内容,划出你认为的重点和难点。
2.弄清将学习的新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关(若这些旧知识已遗忘,应重温一遍)。
3.试着解决《与课堂同行》中的自主学习或学案的预习题。
4.找出疑难问题,并记录。
二、课堂听讲
1.用脑
⑴紧跟老师的思路,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思路。
⑵要及时记忆,将老师讲的重点内容尽可能地当堂掌握。
2.用眼
⑴看老师。即注意观察老师的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教师在讲课中穿插的各种比喻、生动形象的描述及绘声绘色的“表演”,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⑵看黑板。即注意观察老师板书的思路和重点及关键的内容(老师常配以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
⑶看实验。初学化学者,人人喜欢看实验,但大多数人不会看实验,常常是看热闹,而不会看门道,因为好看的未必是重要的。什么是重要的呢?这由实验目的确定的。
3.用耳。
⑴细心听老师讲解。要从老师讲解时语调的变化中听出重点,听出关键。
⑵要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和在课堂讨论中的发言。除了辨别他们的回答和发言是否正确外,还要学习他们的思维方法,或分析他们答错的原因,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手
⑴做好课堂笔记。记笔记也要讲究方法和效果。
其一,记笔记时,不能什么都记。记什么,不记什么,要经过思考再确定;
其二,笔记有助于抓住课堂学习和重点,强化记忆;
其三,课后复习时,笔记能有助于再现课堂学习的情景,因而笔记是搞好课后复习的重要的复习资料。
⑵做实验或模仿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探究,除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外,还要注意模仿老师的操作,这样做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操作技能。
5.用口
⑴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⑵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要敢于争辩、善于争辩,在争辩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三、课后复习
1.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弄懂弄通所学知识。
2.看书,看笔记,并有重点记忆。
3.单元复习,应根据课堂听讲、讨论的情况,整理好笔记或写出学习心得(如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教训),在复习的基础上做一些典型的习题,以判断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另外还可以阅读一些参考资料,以扩大知识面。
四、实验指导
1.要认真做《实验报告册》中的预习题。
2.要复习相应知识点,了解实验中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3.要按步骤独立完成实验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同时对异常现象分析原因,通过对现象的反思,巩固相关知识体系。
4.整理好桌面,洗净仪器后方可离开。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4】
知识与技能要求:
(1)记住苯的物理性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会写苯的燃烧反应、卤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要求
(1)通过分析推测苯的结构,提高根据有机物性质推测结构的能力。
(2)通过苯的主要化学性质的学习,掌握研究苯环性质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化学家发现苯环结构的历史学习,体验科学家艰苦探究、获得成功的过程,培养用科学观点看待事物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
难点:苯分子结构的理解。
重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一,课始检测
(1)烷烃、烯烃燃烧的现象?
(2)烷烃、烯烃的特征反应是什么?
二,导入
这节课起我们学习一种特殊的烃,先请大家一起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三,科学史话19世纪初,英国等欧洲国家城市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使煤炭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煤气剩余一种油状、臭味、粘稠的液体却长期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从这种油状液体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日拉尔确定了这种碳氢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分子式为C6H6,并叫作苯。
四,探究问题1
(1)若苯分子为链状结构,根据苯的分子式C6H6苯是饱和烃吗?
(2)在1866年,凯库勒提出两个假说:
1、苯的6个碳原子形成__状链,即平面六边形环。
2、各碳原子之间存在__交替形式。
凯库勒认为苯的结构式:__;结构简式为:__
五,探究问题2
若苯分子为上述结构之一,则其应具有什么重要化学性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重要化学性质能使溴水褪色;使锰酸钾褪色。
六,分组实验
从实验入手了解苯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
1、将1滴管苯滴入装有水的试管,振荡,观察。
2、将1滴管苯与1滴管溴水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3、将1滴管苯与1滴管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混合于试管中,振荡,静置。
4、提问实验现象是?
5、归纳小结
实验、现象、结论。
水、分层、苯不溶于水。
溴水、分层,上层为橙红色(萃取)、苯不能使溴水褪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苯不能使高锰酸钾褪色。
七,思考与交流
(1)你认为苯的分子中是否含有碳碳双键?苯到底是什么结构呢?
(2)苯的邻位二溴代物只有一种说明什么?
八,强调
科学研究表明:苯分子里6个C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是一种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5】
硅·碳族元素
第一节碳族元素
第二节硅及其重要化合物
第三节硅酸盐工业简述
第一节碳族元素
一,化学教案-硅碳族元素。教学目的要求
运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掌握碳族元素的特点和一些重要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学重点
碳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
[教学过程]
名称:碳C硅Si锗Ge锡Sn铅Pb
位于易失电子和易得电子的主族元素中间,容易生成共价化合物。
最外层电子层电子数4个,据此可以推测化合价最高正价+4,有时也显正二价。
最高正价氧化物为RO2,水化物分子式为H2RO3或R(OH)2,气态氧化物分子式为RH4,其稳定性随原子的增加而减小,第四主族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氮、氧、卤素的弱,锗的金属性比非金属性强,锡、铅为金属。
在本族中,C、Si、Ge、Sn以+4价为主,Pb以+2为主,除H2CO3和H2SiO3显酸性外,Ge、Sn、Pb的二价和四价氢氧化物都显二性。
R(OH)2以碱性为主,R(OH)2以酸性为主。
第二节硅及其重要化合价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
1·认识硅和SiO2的结构性质用途。
2·了解原硅酸、硅酸的组成和性质。
初步了解几种硅酸盐的组成和用途。
二、教学重点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
(硅和二氧化硅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P100~104
提问:
1·为什么硅和金刚石的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
2·为什么晶体硅在硬度、熔沸点方面都不如金刚石?
3·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质上、结构上有什么不同?
[讲]一、硅
(一)硅和金刚石都属于原子晶体,但是它们的硬度和熔沸点又不同。
投影:键能熔点沸点硬度
金刚石C-C83千卡/摩尔3350℃4828℃10
晶体硅Si-Si43千卡/摩尔1410℃2355℃7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金刚石比晶体硅的键能大,因此金刚石的熔沸点比晶体硅的熔沸点高,金刚石的硬度比晶体硅的硬度大。
(二)化学性质
1。碳、硅能和氧气反应
C+O2=CO2
Si+O2=SiO2
2。硅和强碱反应
Si+2NaOH+H2O=Na2SiO3+2H2
3。碳和硅反应生成碳化硅SiC
SiC是原子晶体,硬度大。
(三)纯硅的制取
SiO2+2C=Si+2CO2↑
粗硅
Si+2Cl2=SiCl4四氯化硅
SiCl4+2H2=Si+4HCl
二、二氧化硅
(一)打出下列投影,得到结论:
(二)化学性质:
1、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硅碳族元素》。和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CaO=CaSiO3
2、和碱反应
SiO2+2NaOH=NaSiO3+H2O
3、和HF反应
SiO2+4HF=SiF4↑+2H2O玻璃绘图
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石灰石中混有石英?
如何除去石灰石中的石英?
三、硅酸、硅酸盐
1、硅酸不能直接制取
Na2SiO3+2HCl=H4SiO4↓+2NaCl
H4SiO4=H2SiO3+H2O
弱酸,酸性小于碳酸
2、硅酸盐
Na2SiO3水玻璃无色粘稠的液体
介绍用氧化物形式表示硅酸盐的方法
硅酸钠:Na2SiO3(Na2O·SiO2)
镁橄榄石:Mg2SiO4(2MgO·SiO2)
高岭石:Al2(SiO5)·(OH)4
(Al2O3·2SiO2·2H2O)
初三化学上册教案设计 【篇6】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产、科学研究及生活的紧密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的现在,开发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借此培养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扩展是很难得的。注意科学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可以讲是高中化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开篇,它起着连接初高中化学的纽带作用。本节教学介绍的理论主要用于联系实际,分别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能量变化等不同反应类型、不同反应过程及实质加以联系和理解,使学生在感性认识中对知识深化和总结,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教法建议
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是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建议教材安排的两个演示实验改为课上的分组实验,内容不多,准备方便。这样做既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教师不能用化学课件代替化学实验,学生亲身实验所得实验现象最具说服力。教学思路:影像远古人用火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学生实验验证和探讨理论依据→确定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讨论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保护环境→能源的展望和人类的进步→布置研究学习和自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