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教学反思

|新华

初一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1

第一节生物圈

1.生物圈的范围

以海平面为标准,生物圈向上可达10千米,向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处。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大气圈的底部,主要生物有大部分鸟类、可飞翔的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离海平面150米的水层,主要生物有鱼类,水中的一些哺乳动物等;

岩石圈的表面: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主要生物有大部分陆地不如动物,爬行动物等。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大类: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空气、水等。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有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捕食关系:如狮子捕食斑马、羚羊等;竞争关系:如同一块田中的庄稼与杂草争夺阳光和养料;合作关系:如蚂蚁、蜜蜂家族成员分工合作;

2.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为确保实验结果,一般都设计对照试验。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鼠妇喜欢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依赖环境:鱼必须生活在水中,苔藓必须在阴凉处生存。

生物适应环境:仙人掌叶子退化成针,骆驼刺的根系非常庞大。

生物影响环境: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可以防风固沙、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和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生物又在不断的适应环境,却又依赖一定的环境。

第四节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成系统的组成:植物是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他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沿着食物链,营养级越来越高,生物数量越来越少,所含能量越来越少。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多种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物种类繁多。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相对来说较少。

海洋生态系统有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动植物种类繁多。

淡水系统有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和淡水生物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的条件下形成的,动植物种类繁多。

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动植物相对来说较少。

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其重要的支配作用,植物的种类相对来说较少。

2.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各生态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是生态系统结构太简单,物种太少,它说明:地球目前仍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初一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2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6、生长发育7、能繁殖8、遗传变异

二、观察法P2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0__考点)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四、对照实验P15

五、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20__考点)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初一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3

探索生命

1.显微镜:

⑴反光镜:反射光线,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⑵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光圈,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

⑶目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短;

⑷物镜:放大倍数越大,镜筒越长(因此从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视野变暗);

⑸粗准焦螺旋:粗略调节,找到物象;

⑹细准焦螺旋:精细调节,物象更清晰。

2.临时玻片的制作过程:擦玻片→中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若为动物细胞滴0.9﹪的生理盐水)→取材料→放水中,且展平→盖盖玻片→染色、吸水(染色用稀碘液)。

3.实际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放大倍数越高看到的细胞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4.显微镜成像的规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字母“p”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d”。

5.怎样将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像偏什么方位,就把玻片向什么方位移(如从显微镜中看到物像在左上方,应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

6.显微镜中污点的找寻(转动目镜,污点动,在目镜上;或者移动标本,污点动,在玻片上;或者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7.低倍镜换用高倍镜时视野会变暗,应换大光圈、凹面镜。

8.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让光线能透过。

9.科学探究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即实验变量是的)。探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细胞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持细胞正常形态,是全透性的。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围墙和门卫”。)3)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是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4)细胞核:(贮存并传递遗传信息。——“管理和调控部门”)。

5)叶绿体:(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贮存在有机物中即光合作用的场所——“生产车间”,是能量转换器)。

6)线粒体:(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把有机物的化学能释放出来,是能量转换器)。

7)液泡:(内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关,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

2.动物细胞的结构:1)细胞膜;2)细胞质;3)细胞核;4)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不同点: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

4、细胞核: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内含有染色体,染色体中含有遗传物质,它能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初一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染色体的大变化,

2、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与细胞数目的增多,体积增大有关。

3、说出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3

电教手段:投影(幻灯片)

实验教具:显微镜、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玻片标本

教学过程:

[回顾]

1、播放幻灯片: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结构是什么?

[问题情境]

播放投影:参天大树,一头老牛

T:参天大树是由一粒种子长大的,一头老牛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那么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到大呢?

S:自由发言,小组讨论

T:(总结)是由于生物体的细胞的数目增多和体积的增大。

[新研究]细胞的分裂(板书)

T: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细胞是怎样增多的

S:(讨论)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就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多。

T:我们来看看细胞的分裂过程

[观察]P34

T:请同学们阅读该部分的目的、器材,然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分裂的玻片标本。

[指导]

T:1、正确使用显微镜。

2、目镜用16X,物镜用10X。

3、移动载玻片,找到细胞分裂的区域。

4、观察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大致变化。

5、在实验册上大致画出细胞分裂过程中1—2个典型的图像。

6、小组对照(前后两组),看谁能找到书中的图4—1上a、b、c三个细胞。

初一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5

内容摘要

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图片等,教学挂图。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

分享;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产物(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提出问题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88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显示板书: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板书: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师: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蓝色

教师: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看到了。

教师: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1)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1)略

(2)略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A、叶片全变蓝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A、没有对照实验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探究后,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很广,设计方案很多,看得出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但这样的教学设计的难度比较大。我们一定要以新课标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并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本节课能建立师生平等的.交流,教师客观的分析、巧妙的引导,给本节课增加了亮点。

初一生物教案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记叙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并能举例说明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②学会收集、整理、积累、使用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

③学习用列表法比较、概括、总结知识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关注、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说明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难点

①用化学方法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

②蛋白质和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③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教学用具

多媒体、食品标签、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双缩脲试剂、蛋白质、滴管、试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二组图片,一组是非洲难民孩子骨瘦如柴,无力行走,在地上卷曲等;另一组是现在我国部分儿童少年过度肥胖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骨瘦如柴?有的人肥胖得迈不动脚?大家能不能根据这二组图片提出问题,且作出初步的结论?

学生提出问题和作出结论:

(1)两组图片上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可能是营养问题。

(2)这两组图片中儿童少年是不是得了营养方面的病?一是营养不良,一是营养过剩。

(3)是不是与生活环境有关?一个生活环境艰难,一个生活环境优越。

总结并引出课题:

是的,他们如此强烈的反差却是因为同一原因,就是都与营养相关,都是营养方面出现问题造成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想健康,就是科学营养。科学营养离不开营养物质,而我们获得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物质呢?这就是这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将熟悉的食物名称及其所含营养物质种类写在一张纸上,再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组长负责安排、统计自己小组总共列举出多少种食物及其成分。在列举中要求能够简单地分出类别。

将各小组统计结果进行交流,再统计,全班总计列出多少种食物及营养成分。

讨论:食物究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

2、演示实验:“蛋白质的检测”,“维生素C的检测”

老师介绍双缩脲试剂和吲哚酚试剂的配制方法。

小结: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呈现紫色反应,吲哚酚与维生素C溶液呈现褪色反应。通过以上演示实验,同学们知道了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方法,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里有一些食物,你能猜一猜这些食物中含有什么营养成分吗?

(1)作出假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即将检测的食品作出假设。填入下表。

(2)设计实验方案

我们已经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所要检测的食品的营养成分作出了假设,那么供检测的食品中是不是含有这些营养成分呢?请同学们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加以证明。

小组讨论: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检测方法,实验材料的选择,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预期的实验结果等。

小结:各小组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探究方法。

(五)课堂练习

第2课时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一、复习提问

1、食物中营养成分有哪些?

2、怎样检测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

二、导入新课

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指导学习。

三、学习新课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讲解各种营养成分的食物和主要功能:

水:约占人的体重60%——70%,是细胞达到重要组成成分。体内的养分等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运输到身体各个部分。

无机盐:无机盐占量4%,作用十分重要,如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常见有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D。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成分,这些成分对我们的身体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体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就会表现出相应的缺乏症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类的食物

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检测

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

(三大产热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

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作用

1、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

2、无机盐:含铁、含磷的无机盐是构成牙和骨骼的重要成分。

3、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4、蛋白质:是构成厂细胞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5、脂肪:也是人体重要的供能和储存能量的物质。

6、维生素:可分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后记

本节课采用阅读、实验活动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探究的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教学效果较好。

    68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