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

|梦荧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关于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2、学生准备: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固体胶、小纸片、硬币等)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1、手掌面及数学书封面引出物体表面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面积)

2、以淘气想加入到同学们当中来,出示课件引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二、 初探面积的含义。

1、 感知:

① 寻找身边物体的面积,学生举手回答。

② 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同桌互说并举手回答。

2、学生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小

① 教师出示长方形与正方形。学生猜测图形面积的大小。

②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③ 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④ 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三、 应用。

1、(课件出示)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2、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3、书本40页画一画。

四、 拓展(小小设计师)

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1、由智慧老人送礼物引出。

2、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3、投影仪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2】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构造三位数,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2. 能力目标:知道构造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的方法;掌握求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三位数的差与最小差

教学难点:

两个三位数的最小差

教学准备:

数卡

教学过程:

一、迁移与感知

1. 引入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已经学过造数,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用数卡①②③造三位数,看谁造得又对又多。

2. 学生造三位数。

3. 交流反馈

师:造三位数时,你是怎样想的?造的数是几?最小数是几?

〖组织学生回忆造数方法,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铺路架桥。〗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新的造数方法

观察与思考

师:例1,用数卡①②③⑤⑦⑨可以造出那些三位数?(学生口答)

操作与感悟

师:下面,我们来一次小小的比赛

(1)两人合作:用这六张数卡造出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做后核对)

(2)独立造出2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3)用刚才造出的两个三位数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互相检查)

(4)归纳评价。

〖造三位数学生有经验,例1的重点是计算三位数的差,因此教师把当作竞赛题作为每个孩子的“热身赛”,让他们在(造数)操作中感悟,在计算中体验。〗

(二)计算差和最小差。

例2,从数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中选出6张,将它们摆成三位数,求两数的差。

1.计算的差

(1)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差?

(2)独立尝试,交流反馈。

板书:987-123= 864

(3)引导学生小结:的三位数减去最小的三位数就能得到的差。

〖通过尝试计算,交流反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小结,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2.探究计算最小的差

小组合作

a、怎样才能得到最小的差?(寻找方法)

b、可以找出几组数,进行尝试计算。

c、议一议,是否已找到最小差。

(2)集体交流:说说最小差是怎么得到的?

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312-298=14 412-398=14 512-498=14 612-598=14 712-698=14 812-792=14

(3)观察每一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计算最小差又没有规律?

(4)演示数射线。

(5)师生归纳

①这两个数必须有6个不同的数字组成。

②这两个数在数射线上必须尽可能接近,以产生尽可能小的差。

〖求最小差是教学难点,教师尽可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去思考,寻找方法,但教师要合理调控,必要时要稍作提示和点拨,以免太费时间。另外,教学中要借助数射线帮助学生寻找、分析数与数之间的规律,以便灵活运用知识。〗

(三)差是451。

1.学生独立用数卡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451。

2.交流:差是451,你是怎样找到被减数和减数的?

板书:968-517=451,876-425=451

3.师生归纳:可以假设一个比差大的三位数,用被减数减差就能找到减数,然后进行验算,符合要求即可。

三、内化新知,整合延伸

1.用数卡①②④⑤⑧⑨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交换其中两张数卡,计算它们的差。

2.用数卡①②⑤⑧⑨④摆出两个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

(1)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差。

(2)摆出两个三位数,计算它们的最小差。

(3)摆出两个三位数,使它们的差是175。

3.在计算中有没有碰到问题?

〖在练习中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计算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让学生在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四、体验收获,激烈评价。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3】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除法关系应用题的解答,引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这些常见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

通过学生对一些数量关系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实用性、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出常见的除法数量关系式,加深学生对日常各种数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铺垫准备.【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出示:

根据24×6=144,列两个除法算式.

144÷6=24,144÷24=6

根据230÷5=46,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

46×5=230,230÷46=5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说说乘法各部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示:被乘数×乘数=积

积÷乘数=被乘数

积÷被乘数=乘数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数量关系有哪些?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速度×时间=路程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探索新知.

1.【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教师结合课件问:动画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要想知道带的钱是否够用,可以估算一下,还可以先算出买鼓共需要多少钱?)学生结合课件演示叙述题意.

出示:(1)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问:这个问题中存在哪些数量关系?你想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单价×数量=总价

98×8=784(元)

解决动画中“钱是否够用”的问题.

2.根据“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每个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谁能联想出两道除法计算的应用问题来?

学生讨论编题,然后口述题意.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2)学校鼓乐队要买8个鼓,一共需要784元,每个鼓多少元?

(3)学校鼓乐队买鼓需要784元,每个98元,一共可以买几个?

分别读题,列式解答,订正并板书:

(2)784÷8=98(元) (3)784÷98=8(个)

3.观察三个算式,联系题意,推出数量关系式.

(1)观察98×8=784(元) 784÷8=98(元)784÷98=8(个)三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想784、98、8分别代表哪一数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单价、数量、总价”之间除了有乘法关系外,还有什么关系?

学生自己提炼得出: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出应用“总价÷数量=单价或总价÷单价=数量”的实际例子.

发散迁移.【继续演示课件“除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以小组位单位讨论74页“做一做”,得出“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除法数量关系式.

问:根据“工效×时间=工作总量”这一乘法数量关系,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推理得出这三个量间的除法数量关系.

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带领学生回顾全课内容,从具有乘除法数量关系的三个数量间的紧密联系中体会“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思想.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结构,通过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两步应用题的理解,并学会这类应用题的分析及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来自______,那你们知道刘老师来自哪里吗?(不知道)我来自中国蜜桔脐橙之乡——寻乌。【出示图片】

师:在我的家乡寻乌,家家户户都有果园,漫山遍野都是果树,同学们看:【播放果园图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边欣赏果园图片边解决数学问题。同学们看:这片果园就是我的邻居张大爷家的。【出示图片一】果园里种有桔子树和脐橙树。

出示复习1、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能直接解答吗?(不能)为什么?(没有已知条件或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没有告诉我们)

师: 对了,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问题,题目的已知条件必需要告诉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现在我给这道题补上2个已知条件。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指名说出算式和答案。

二、新授

(一)【出示图二】

师:看,这是李大伯家的果园,这片果园里有那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例1:

桔子树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指两名读题,说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讨论例题的解法,师问。

(1)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能直接计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脐橙树的数量。)

(2)师:要解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我们必需知道什么?(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数量)

师:桔子树的数量第一个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脐橙树的数量第二个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告诉,但我们可以根据第二个已知条件给出的信息先算出脐橙树的数量。怎样列式?(指名回答)

师板书:①脐橙树有多少棵?

340+60=400(棵)

(3)第一步算出了脐橙树有400棵, 第二步就可以算出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了,怎样列式?(全班回答)

师板书:②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答: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740棵。

(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弄清两个已知条件的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有40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340+400=740(棵)

桔子树有34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多60棵,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①340+60=400(棵)

②340+400=740(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有2个已知条件,都是求桔子树和脐橙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两道题都有2个已知条件,而且问题相同,为什么这道题(准备题)用一步解答,而这道题(例题)却用两步解答呢?(因为第一题已知条件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和脐橙树的棵树,而第二题已知条件只直接告诉了我们桔子树的棵树,橙树的'棵树没有直接告诉了我们,所以,需先求出橙树的棵树。)

师小结:我们在解答只有两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时,必需认真审题,弄清条件与问题,如果根据已知条件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用一步解答;如果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直接求出问题的答案的,就要考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用两步计算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师:今年邻居张大爷和李大爷为了发展果业,又开辟了一片果园,看:【出示图三】

这里又有两个数学问题,出示练习题1、2.

1、今年,张大爷家桔子树种了500棵,脐橙树比桔子树少种了100棵,张大爷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同桌讨论解法。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2、今年,李大伯家桔子树种了400棵,桔子树比脐橙树少种了100棵,李大伯家一共种了多少棵果树?

①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独立解答。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师板书算式及答案

四发展练习

【出示图四】

师:秋天到了,两位大爷家的果园丰收了,黄澄澄的果实挂满了枝头,两位大爷想让我们帮忙算一算果园的收入,你们愿意吗?

出示练习

张大爷家的桔子买了4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2倍,张大爷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3、李大伯家的脐橙买了9万元钱,脐橙卖的钱数是桔子的3倍,李大伯家的桔子和脐橙一共卖了多少钱?

①(出示练习要求:把题目读一读,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算式写在答题卡上。)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说出解题过程,订正答案

五、小结评价

在我的家乡——寻乌,像张大爷李大爷这样的果农有很多,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收获着成功和希望。同学们,通过一节课的努力,你又有什么收获?学会了什么?

六、拓展练习:创编只有2个已知条件的应用题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6】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本课使学生在平常的口算练习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口算一组:14÷2=7 560÷80=7140÷20=7 5600÷800=7280÷40=7观察这组算式,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三)反馈练习,应用规律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72÷9= 36÷3= 80÷4=720÷90= 360÷30= 800÷40=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48÷4)÷(12÷4)②(48__5)÷(12__5)③(48__3)÷(12÷3)④(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7】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0.7×5 9×0.8 1.2×6 0. 23×3 14×3 1.4×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1.4×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 1.36×12 30.8×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2.4米、宽0.8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2.4×0.8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0.8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1.92×0.9,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1.728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0.56×0.0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2.3×0.4 0.08×0.9 7.3×0.06

9.1×0. 03 0.25×0.23 45.9×3.5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0.29×0.07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2.4×0.8=1.92 0.56×0.04=0.0224

1看、2算、3数、4点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是多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3)一条路,已修了。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5)甲数比乙数少。

2、口头列式:

(1)32的是多少?

(2)120页的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9】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启后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做到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策略:

教法:

点拨引入、组织探究、启发巩固。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红黄蓝各30根)、题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热情好客的村长邀请羊村里的小伙伴们到它家做客,瞧!(出示PPT)篮子里面有许多丰盛的水果,咱们去看看吧!(图片展示其中苹果2个,梨子6个)

二、探索新知:

(一)比较引入,初步感知“倍”(PPT展示苹果2个,梨子6个)

1、师:瞧,比较一下苹果和梨子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苹果比梨子少4个,(师引导,适时板书水果数量)也就是2比6小,6比2大,(还有什么发现)6里面有3个2,2+2+2=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里面有3个2.)

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

师:关于“倍”,你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它。(补充板书:倍的初步认识)

2、认识“3倍”,建立概念

教师指出:6里面有3个2,也就是说6是2的3倍。(板书:6是2的3倍)

1、师:苹果有2个,如果2个苹果为一份把它圈起来,那么梨子有这样的几份,梨里面有几个2?请你在题单上面圈一圈。(学生活动,师巡视正确圈发,并抽生上台汇报)生:有3个2,因为可以把梨子圈出3圈,为3份。

师:真能干!用圈一圈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6个梨子里有这样的3份。像这样(演示PPT)把第一排的苹果的数量看作一份,在6个梨子里能全出3个2,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可以说“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这就是6和2的倍数关系。师:大家跟着我一起完整地说出它们的关系。(隐藏三句话)

师:如果没有这三句话了,你还能说吗?(抽生说,师板书,生再其读)

生:2个苹果作为一份,梨有这样的3份,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二)课堂活动

摆一摆、说一说(近一步感知“倍”)

1、大屏幕出示第一排摆2根蓝色的小棒,让生操作第二排摆2份这样的红色小棒。师:红色是几根?(4根)

师: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几倍,谁是谁的几倍?

生:2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2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2倍。4是2的2倍。

2、摆2根红色和2根蓝色小棒,问:这时候的关系是几倍,谁是谁的几倍?(强调1倍关系)

生:1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1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1倍。2是2的1倍。

3、师:第一排摆3根蓝色小棒,请摆出红色小棒,要求是蓝色小棒的9倍。(为了快速又准确地摆好,有什么方法?)

生:3根3根为一份。9个3就是27根小棒。(生摆好,选一人起来说理由。)

(三)改变比较量,理解倍。

1、师:村长见发现还有梨子没拿出来,于是就多摆出来了2个,现在请大家观察这时候梨子和苹果有怎么的数量关系?(引导几个为一份,有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生:2个苹果是一份,梨有这样的4份,梨子的数量是苹果的4倍,8里面有4个2,8是2的4倍。(适当表扬)

2、游戏抢答:2个苹果是1份,假如梨有这样的3份?7份?8份?分别是怎样的关系?

生:回答(师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表扬)

(四)改变标准量,理解倍。

1、出示PPT,3个苹果和6个梨子,生说谁和谁比?谁的数量作为一份?谁有这样的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2、师:梨的数量都是和苹果比较,为什么一会儿是3倍一会儿是4倍呢?(PPT上出示2组图片进行对比)

3、生讨论并小组上台汇报。(师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4、师小结:在寻找倍数关系时,最关键的是看比较的标准,标准变化了,倍数也就跟着变化。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83“课堂活动”

1、2题看卡片,说一说。

2、3题圈一圈、数一数、画一画。(先独立完成,在展台汇报更正,说一说做得又快又好的秘诀)

3、P84练习十九第1题,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更正。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个三下?你们真聪明!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教参中明确要求,教学时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为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个几,有这样的几分,就是几倍”。原本认为倍的认识比较难学,看了教材才知道自己平时就对几个几乘法的意义训练的比较多,如看图写算式;看乘法算式、口诀画图等练习,学生在大脑里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的目标定位是:

1、初步感知倍,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时,我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头脑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里的影像。然后通过“圈一圈”、“画一画”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关于“倍”的知识来解决。最后通过“说一说”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从而把数学课本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倍”的理解。

一般我们习惯说“3个2也就是2的3倍”,比较突出“个”,而这节课我偏重于淡化个数强化份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请学生第一排摆蓝色小棒3根,第二排摆红色小棒6根,3根小棒为一份,6里面有2个3,6就是3的2倍,这样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通过反复操作、表述,学生加深了对倍的理解。

2、设计小坎,找出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看似学生都学会了,其实里面不排除一些“浑水摸鱼”的学生,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倍,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小坎。如先出示3根小棒,下面接着出示一把小棒(无法用眼睛看出来),让学生迅速说出这把小棒的根数是3根小棒的几倍?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而真正理解倍的含义的学生会很快找到方法,3根3根的摆出来,一共有这样的6份,就是3的6倍。紧接着提问“为什么3根一份?”学生精彩的回答让其他学生恍然大悟。像这样的小坎既不让学生觉得难以跨越,又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一举两得。

3、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

数学语言有文字、符号、图形三种形式,学生想要顺利阅读,必须重视这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将直观的五角星图、小棒图抽象到图形图,如:第一行画3个圆,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5倍,请学生画出来,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通过互相的转化、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里,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0】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1】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中的角的观察和探究,初步建立角的概念,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并能用直角尺测定和判断直角。

3、通过动手制作直角加深对直角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角与直角。

2、动手制作直角。

教学过程:

引入:

1、师:今天我们的课堂里来了4位生活中的好朋友,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上有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你看,他们藏在这里。Ppt

2、师:这些图形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朝上,有的朝下,但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都是尖尖的,直直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角(板书)

3、老师在黑板上也来画三个图形,看看它们是不是角?(板书)

新授

1、认识角

①师:这个尖尖的点,直直的线在角中有特殊的名称。自学课本65页,告诉大家,角的各部分名称。看一看哪个小朋友学得又快又好。(顶点、边)

②汇报

师:你的自学能力真强,像这样由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有一个记号,画上角的符号。(圆弧)

师:看另外两个角,说一说这是角的顶点,这是角的两条边。所以我们说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边。(板书)

2、辨别角

师:你看一群图形来了,要我们帮忙把其中的角找出来,并说明理由。Ppt (练习一)

师:我们找到了4个角,想不想我们自己也画一个角?闭上眼睛想一想:怎样画角?角有一个顶点两个直边。

拿出练习纸,把你脑海里的角画出来和你的同桌分享,画在练习纸反面。

3、特殊角

师:其实啊,在角这个大家族里面有一类特殊的角,你看,像这样方方正正的角我们叫做直角(板书),他有属于自己的直角符号。

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画一画这个直角符号。横竖

4、探究直角

师:小博士听说我们的小朋友学得很棒,所以就想来考考大家了。你听,问题一、你能在学具、桌面上找到直角吗?

师:用手来比一比,我找到的直角在这里……

师:老师也找了一下,你看

拿出我们的三角尺,捏住直角,和我一起转动三角尺,现在直角在哪里,捏住他……

师:小博士又来了,听,问题二,黑板上的直角、数学书上的.直角、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比较?

先验证黑板和三角尺上的直角(播放PPT)

师小结: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用这个好方法让我们动手验证一下数学书上的直角和三角尺上的直角一样大吗?

师:看来直角是个乖宝宝,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师:回顾一下,刚才测定直角的过程。(点点重合,一边重合,看另一边)

问:他是直角吗?(播放PPT)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角中有没有直角,你们说我来做。(是直角的画上直角符号)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啊?(练习纸)

汇报,媒体演示

师:量一量一开始自己画的那个角是不是直角?

师:直角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4个直角,那如果是这样的一张纸,它还有没有直角了?(没有)

师:你听,问题三,如果什么工具也没有就一张纸,如何折出一个直角?同桌合作讨论

请学生讲,老师媒体播放

师:将我们折的直角打开,数一数一个有几个直角,并用直角符号标出来。

小结

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今天你的收获吧。(课堂知识梳理)

留下疑问

动手操作,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6】

【教学内容】:课本P9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找出最简单的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的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有3张数字卡片,5、7、9,用它们组成不同的两位数,能组成多少个两位数?

二、学习新知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1、出示例题

如果用着3张数字卡片,任意取出其中的两张求它们的和,得数有多少种可能呢?

2、解决问题

请学生尝试解决后全班交流

1)用填表的方法

2)用连线的方法

3)随便写

3、思考

只有3种结果,为什么摆两位数却有6种结果呢?

摆两位数跟卡片的`位置有关,加法算式的结果和卡片的位置无关

4、观察

上面的几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随便写,容易漏掉或重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2、完成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7】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 正方形 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1) 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范 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

(3) 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 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照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励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 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

3、学画角。

(1) 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 讨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第二步: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部分明称。

三、练习

1、P42练习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 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准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 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 P43 N7 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指点提示,注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本【篇18】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2课题体验相同加数连加

课型:练习课。

    74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