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何嘉

身为一年级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综合要求逐步提高,小学低段的数学教材不再是以往单一、抽象、枯燥的数学了,而被多样、形象、有趣的数学所代替。如果面对新的教材内容,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将无疑会成为学生学习绊脚石,只能消极的促使学生的厌学情绪早期形成。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深感压力重大,积极发现,营造学生需要学习的空间与条件,在一年的摸索学习中对低段数学教学有卑微的感受,请共同探讨。

一、在情境教学中要会“思”。

一年级学生听话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对弱一些,有时教师对同样一句话重复多次,也不能达到100% 的效果。这样,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烦心。怎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我尝试在教学较难的内容时,要积极设置活生生的画面帮助学生分析性学习,例如:小熊从家去学校,已经走了35 米,离学校55 米,小熊家离学校共有多米?在讲这道题时,出示小熊上学去的动画路线图课件,着重启发学生思考小熊从家开始走的35 米是哪一部分?离学校还有55 米是哪个部分?生动的画面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明白了蕴含在在熊上学这一鲜活的情景中的数学道理,即:已经行的路程+ 剩下的路程= 全路程。又如一块积木12 元,可以怎样付钱。这个题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学生对怎样给钱却感到有些难度,我在教学中,出示准备好的5 角、1 元、2 元、5 元、10 元、1 角、2 角零钱,让学生在直观的演示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带着一份深深的思考进行正确的排列给合,轻松的解决问题。

二、在情境教学中要会“静”。

设置有序的情景、场合进行室外教学,会非常有力的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知,变抽象的知识为浅而易显,容易消化的知识。如在教学一册数学方向与位置时,若要在教室讲解,显的课程资源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语言苍白无力。因此,我让学生在很安静的情况下带队沿右边从教学一楼走到三楼,再靠右边下来,这样往返一趟,在互动中静观,在静观中互动,既保证了讲课秩序,又使学生真正的体会到上、下、左、右前后的相对性,及方位存于空间的真正含义。

三、在情境教学中要会“动”。

教学七巧板相关知识时,我让学生每人准备好一块七巧板,让学生观察七巧板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每种图形分别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哪些图形最大?哪些图形最小?在明白这些基本知识之后,让学生拆开七巧板,大胆的想象、尝试、操作,看一看七巧板的组成部分进行不同的有机整合后能拼成哪些有趣的图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独特构思,拼成的图案各种各样,风筝、免子、小狗、小鸭等。让学生快乐的遨游在七巧板的海洋中,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发挥了创造力,挖掘了最大的潜能。又如在教学小红和同学排队一题时,小红前面3 人,后面1 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3 ,从后面数是第2 ,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时会多说一人,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我就指几个学生扮演小红,在教室做到快、静、齐的条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自然明朗,马上欣喜自信的告诉老师正确答案,不必教师做烦锁的讲解。

四、在情境教学中要会“记”。

数学教学中概念性知识是教师最难讲解,学生最难接受的问题,尤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那就更难了。在学习加法、减法算式名称时,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顶头饰帽,上面写有一些加法或减法算式卡片,然后同桌面对面叫准对方所准备的算式卡片中的数字名称,这样要求每人交友5 次进行对话学习,在具体的游戏场景中多次重复加数、和、被减数、差,学生便会正确加以区分性记忆,不易混淆。又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厘米的认识及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1 米长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观察1 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再用尺子画出一厘米的线段,真切的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数一大格有几小格,1 米尺子共有几大格,共有几小格,让学生反复的数一数,加深印象,归纳得出1 米等于100 厘米。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加深知识的记忆,又在记忆的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形成,收到了相辅相成的好效果!

总之,情境教学的形式不居一格,可以因学生个性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点进行设置,也可根据教材内容的可行性进行设置,也可在教学硬件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设置,只要有一点情境,学生就会

增添一份乐趣,达到因材施教,培养素质型人才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篇2

这一单元,使学生们又一次接触了数的知识。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100以内数的知识,这是本单元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基础。因此只有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这样才会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单元安排了四课内容:数铅笔,数豆子,动物餐厅,小小养殖场及一个练习。先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景中,接触到大于20而小于100的数,同时,复习20以内数的知识。进一步会读,会认,会写100以内的数,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在实际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再通过实际的事物来巩固对数的认读,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然后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感受一列数蕴涵的规律。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材设计了“数铅笔”的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教学中还可以设计数其他实物的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生活经验,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一部分学生对于大于20的数接触的机会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使得他们在理解100以内的数时感到抽象。因此,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数数。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要是用到了不同的方法数要予以鼓励。

“数豆子”一课首先通过估计一把豆子的颗数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通过验证估计结果,引入数的写法。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的进行估计。学生原有的数感与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学生数感的形成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有意识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培养。

在“动物餐厅”里,通过猴子和小狗拿盘子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有些困难,当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自己数出小猴和小狗拿的盘子的个数后得出结论,再要求他们用符号来表示就会更加体会“>”,“<”,“=”符号的含义。

通过创设“小小养殖场”这一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

练习一是结合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设计练习题的,其目的在于巩固练习,复习提高。

本单元的标题为“生活中的数”,这就体现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材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的思路。因此,教师要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从中抽象出数的模型,体验数的实际意义;要鼓励学生运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体会数的作用;在学习写数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篇3

通过本次期中检测,可以看出前一段学生的部分基础知识掌握的还不错,但有部分只是仍然欠缺。这次检测成绩很不理想,经过认真反思我今后在教学方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必须夯实数学基础。

扎实的数学基础是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基础训练讲究一个“严”字,教师及学生的态度都要严肃,教师的教风要严谨,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一定要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当碰到基础知识的变形题时,就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了。在这一块上,自我反思感觉做的不到位,对学生基础训练粗浅,不够深入,致使学习效果表面化。今后要注重学生学习经历体验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去想,去说,去做,课后及时检测,随时发现问题,便于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2.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正是各种习惯养成阶段。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今后要时时处处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数学教学重在提高能力。

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无处不在。

4.教学时激趣做的不够好。

学生没有了对数学课的那种热情、激情,说明本学期的教学中缺少了趣味性,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没能及时跟进,时有时无,致使学生失去了竞争进取意识。平时在课前对本节课想的不够到位。

5.教师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之前对后进生的关注不够,有所放松。今后做好后进生的补差转化工作是我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坚持做好以下工作:坚持“补心”与“补课”相结合,与后进生多沟通,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后进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方法指导;严格要求后进生,从最基础的知识抓起;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加强个别辅导。

6、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加强指导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急需消除的是学生之间在作业时的互相抄袭现象,帮学生找回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在这一块就要与小组长通力合作,让小组长做好监督和督促作用。

希望后一段的教学能更好的结合上面的反思和努力方向,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加油!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篇4

本周三我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研究课。我讲的是第五单元《左右》。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 我在教学中,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认识左右比认识上下、前后要困难一些,有关的研究表明,学生常常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将左右颠倒。对此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本课我把知识点的切入口是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如要发言时你要举那只手,生活中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生活的习惯动作,所以一旦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

2.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安排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观察、模拟和游戏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适当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比较、推理与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对“左右”的认识,安排摆一摆活动,由于桌上摆放着几种学具,学生在说这些学具位置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语言表达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叙述都将促使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3.教学活动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例如,最后一个环节,判断小朋友上下楼梯都是靠哪边走的?让生示范懂得都是靠右边走,因为存在着相对性,结果都是靠右走的。我又不忘记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就要养成右侧通行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到的数学要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数学。总之,所有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拟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但也有让我不满意之处:教完本课觉得还有以下的不足,如学生原有的经验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个别“学困生”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留给他们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但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没有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通过作业反馈,还发现少数学生对于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另外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反思篇5

通过对《2-5的分与合》这一内容的教学活动,我深有体会: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学得很有趣,学生都 “动”起来,思维都“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活动内容,引发学生兴奋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桃子,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思维。动手摆一摆自己喜欢摆发,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小组动手操作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

在采用新的教学手段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改,学生听”、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做法,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敢于探索,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现将我个人在教学活动中的所获如下:

(一)、 在操作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的分与合教学,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大小,数与数的之间的关系,渗透加、减法的意义以及掌握10以内的加、减的基本计算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使学生不死记硬背数的分与合,所以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尝试体会,可以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 让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培养迁移能力。

要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必须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即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的参与,不仅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迁移,利用迁移能力学习后边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三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学习的成功,这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每个孩子都去参与,去选择,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此,我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因为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并逐渐抽象成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因此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2)操作活动要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适合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式;所谓适量就是说操作既不是多多益善,也不能浅尝辄止,走走过场;所谓适度就是说当学生的直观认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由直观水平向抽象水平转化。

    229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