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
说课稿的评价标准通常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步骤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资源的充分性以及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学质量。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希望你喜欢。
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紧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一节。纵观整个初中平面几何教材,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了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讲授的。这一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及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条件的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常用的判定方法.
数学思考:
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使学生掌握证明与举反例是判断一个数学命题是否成立的基本方法。
解决问题:
通过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感受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以及严谨的书写表达,体会几何思维的真正内涵.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涉及平行四边形元素的各方面,同时它又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联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是利用平行四边形性质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是本节的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较多,综合性较强,能灵活的运用判定定理证明平行四边形,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例题讲解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根据题目中具体条件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分析法解题程序从条件或结论出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灵活掌握熟练应用各种判定定理会有帮助.
二、教法学法分析
鉴于教材特点及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坚持二主方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积极思维、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使课堂洋溢着轻松和谐的气氛,探索进取的气氛,而教师在其中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决策者、创造者和参与者。同时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演示,以增加课堂容量和教学的直观性。
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让学生经历发现,说明,完善的过程,培养其操作说理、观察归纳的能力。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验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回顾交流,逆向思索
在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和性质,提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从旧知识问题引入新课,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下面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打下基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
(二)探索方法,发现新知
⒈、提出问题后我安排了如下两组探索题
探索一、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细木条(或用硬纸片),用小钉铰合在一起,做成四边形,如果等长的木条成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并与同伴交流。
探索二、若将两根细木条中点用钉子钉合在一起,用像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你能说出这种方法的道理吗?与同伴交流。
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此时课堂上营造一种和谐、热烈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度量、旋转、证三角形全等等多种方方法来证明所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这样也能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然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发言,让学生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教师和大家一起总结归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从接受知识到探究知识,从个人学习到合作交流。这样的活动教学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种新课程理念: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
(三)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懂学会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我安排了坡度适中,题型多样的系列题组:
例1、◇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O,E、F是AC上的两点,并且AE=CF.求证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例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判定平行四边形的,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教师要及时查缺补漏,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着重讲清判断的理由,起到及时巩固判别方法的作用。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机动)演练题:在四边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吗?证明你的结论.
设计意图:此题作为本课的机动题,时间允许就在课堂完成。本题要求学生不仅找出平行四边形判定,而且能有条理的写出证明过程,让学生反复认识,学会分析,此题完成后,学生已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课本P97“练习”1
设计意图:题1的综合性,灵活性比较强,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对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大有好处。
(五) 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1.课本:P100习题19.14,5,
2.选做 :P100习题19.1 10,12
证明: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预习:探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精神,“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时给出有梯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且通过题2的探究,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更多的判定方法。为下节课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其他判定法方法奠定基础。
(六).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反馈评价及时,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教师的期盼控制中。
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以及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运用转化思想,在数方格法的基础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
2、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沟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让学生尝试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的问题。
(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并会运用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4、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学法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一堂几何初步知识课,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的计算,提供了知识准备。本课的教学设计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从动手操作 观察思考 归纳概括 初步反馈,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正体现了概念教学的顺序:动作感知 形成表象 抽象概念。
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观察、比较,自己去探求,重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获取知识,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互助合作,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整体提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教具逐个出示:
1、图(1)是什么图形? 它的面积怎样算?现在量得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你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那么图(2)我们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它的面积吗?用什么办法求它的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反馈。(教具演示把多的一块剪下来,拼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再用长乘以宽就是它的面积)
3、刚才我们用割下来补过去的方法将图(2)转化成和原来图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再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它的面积。现在谁能计算图(3)的面积?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你是怎么算的?为什么?(教具演示:把图(3)右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左边,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二)导入新课
图(2)、图(3)我们用割补的方法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长方形就能算出它们的面积。(教具出示下图)
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出示课题。
(三)引导探究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1号学具纸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谁能说一说,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答案。
到底怎样思考才是正确的呢?充分运用你手头的学具和有关工具(尺、剪刀等)来尝试操作,然后列式计算(四人小组进行合作、交流)
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具演示“转化过程”。 演示前先比较两个全等的平行四边形,再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将左边的三角形(或直角梯形)拼到右边去,正好是个长方形,量出它的长是7厘米,宽是4厘米,面积是7×4=28平方厘米。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比较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
2、操作实践,验证想法。
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或任意取一个学具平行四边形纸片,证明你的想法。(结论:由此看来,对于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要计算它的面积,我们都可以用割补的访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它的面积)
3、观察分析,归纳公式。
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为什么?(学生讨论)
结合回答,教具演示:因为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形变面积不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底乘以高。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等四边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怎样的?
(四)小结
1、面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新问题,我们利用已有的“求长方形的面积知识”,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2、现在,你们说说,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键是找哪两个条件?
(五)练习
1、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练后讲评)
2、计算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草地,底18米,高10米。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
4、口答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六)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
2、同学们的表现好在哪里?
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篇3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相关知识,并且在第一课时认识了四边形的特性的基础上教学的。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小学阶段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因此,我把本课时定位为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本课时的内容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通过推拉门和做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第二层次,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围一围、说一说、画一画、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根据教材特点,我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3、。进一步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合作、探索的能力。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感悟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特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个性。我力求在本课中体现以下两点:
1、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数学的抽象乃属于操作性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不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为,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其特征。创设观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获得新旧知识的链接;自己动手围一围、画一画、剪一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知平行四边形的一些特征;说一说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尽情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满足,是本课教学的主旨。富有活动性的教学,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模式为“探索――发现”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中很多知识都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感悟。“为什么推拉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的呢?”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自主探索,进而认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怎样让平行四边形变稳定呢?”让学生想办法试一试,通过一个接一个的探索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的天地。
三、说学习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所以我先出示《我们的校园》主题图:你能从这里找出哪些四边形?复习四边形的特征。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推拉门上的四边形:你们认识这样的四边形吗?引入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后,第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推拉门可以伸缩”展开讨论,进而借助用硬纸条订成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和实践,在充分探索和交流的基础上,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并且在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有趣。第二环节,我提出问题: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呢?在钉子板上围围看,这样就能很直观很清楚的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哪儿见过这样的图形?引导学生回忆身边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紧接着,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验证特征,加深理解。最后提出一个开放性的动手活动:你会剪一个平行四边形吗?通过动手、动脑、互相交流,不但可以进一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而且能帮助理解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基本练习:画一画
课本39页第2题: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一个与原图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加深对平行四边形特征的认识。
(2)巩固练习: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
课本40页第4题,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提高练习:改一改
课本39页第3题:要求在判别是否是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把它们分别改成平行四边形。
(4)趣味练习:拼一拼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喜欢的图形。这既可以帮助把握已学图形的特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总结评价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七年级第二学期第十七章的内容,是论证线段相等、角相等和两直线平行的依据之一,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的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更是下一步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和有关定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教学内容的确定
按教材编排,平行四边形性质共分两课时完成,我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新组合。第一课时重点是安排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并初步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样做的目的是:用“猜想――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使以后进一步研究其它特殊四边形的性质时,水到渠成,学生易于接受。同时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精神和思维的条理性。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特点,我认为本节课应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并初步运用这些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 在充分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渗透“猜想――实验――验证”的学习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由一般到特殊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难点是探索性质、寻求解题思路。
二、教法:
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大胆猜想,实验验证为主,直观演示、设疑诱导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
考虑到如何更直观、形象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采用了电脑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三、学法:
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结论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
在分析理解性质的证明过程时,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1、复习旧知
(1)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判断下图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请你用手中的三角尺验证。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发现新知识做准备。
(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目的:请学生将文字语言翻译成符号语言,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同时也是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平行四边形的依据之一。
(2)举出日常所见的平行四边形。(多媒体演示)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举出日常所见的平行四边形。以获得对平行四边形尽可能多的精确感知,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是学习“平行四边形性质”.
2、新课引入――性质的发现和证明
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难点所在,为了方便学生探索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渗透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我将这部分内容按“启发猜想,――动手实验――电脑验证”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A、启发猜想
根据平行四边形图形,启发学生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能与什么有关?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猜想的空间,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然后筛选有价值的猜想,并再次创设问题情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边、角、对角线有怎样的关系呢?又一次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层次的教学。
B、动手实验
(1)根据已有的平行四边形图形 ,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研究对象
研究结果
符号语言
对边
邻边
对角
邻角
对角线
在这一层次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度量工具进行操作并填写实验报告。
(2)进一步要求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活动: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被对角线分成的两三角形是否全等。
C、多媒体验证
然后我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工具直观演示作出平行四边形的过程,并对相关的各元素关系进行检验。接着通过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动态地对平行四边形的各元素关系再一次进行检验。使学生形成共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学生的研究结果和符号语言表述可能是凌乱的、不完整的,例如学生对“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述,则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对线段互相平分的含义进行说明,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准确。
结果归纳如下:
以上整个活动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性质本身,而是科学的态度、合作的精神和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符合因势利导原则。
3、性质的应用
① 练习1:
(1) ABCD中,已知∠A=500,则∠B= ,∠C= ,∠D= .
(2) ABCD中,已知∠A+∠C=,则∠A= ,∠B= .
(3) ABCD中,AB=3,BC=5,则 ABCD的周长为 .
(4) ABCD中,AC、BD相交于点O,AC=10,BD=8,△AOB的周长为16,则AB= .
练习1是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简单应用,符合巩固性原则。
② 拼图:(学生事先准备好两个三边都不相等的全等三角形)把两个三边都不相等的全等三角形按不同的方法拼成四边形,你能拼成几个平行四边形?
安排拼图活动的目的:
(1)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拼图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5、课堂小结:
本环节以“今天学了什么?这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来的?你懂得了什么?”这种谈学习体会的形式结束新课。学生可以讲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也可以讲学习知识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回答,不仅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6、作业布置:
( A类 )习题B册:习题17.2(1), 习题A册:习题17.2(2)( B类 ) 思考题作业的设计体现了分层训练的教学原则,A类要求全体学生独立完成,B类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
五、教学评价
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一堂实验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注重思维方法、注重探索方法,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实现了学习的“再创造”,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素质。
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篇4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
我叫__,来自夏庄镇袁庄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研讨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章第一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下面我从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学习和掌握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平行四边形作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典型范例,对它性质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而用中心对称作为工具,借助图形的旋转变化来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动态观点处理静止图形的意识和能力,为以后论证几何的学习打好基础。且为下节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本节课所选教学内容是教材中四条性质及例题。
为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性,探究问题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智力。我采取把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集中在一课时中一起研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八年级学生正处在试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阶段,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而利用动手操作来实现探究活动,对学生较适宜,而且有一定吸引力,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会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学生独立探究及合作交流的结合,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三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难点:通过探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发现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开展教学。
2教学手段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推理的数学活动,体验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并得出平行四边形性质,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五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以录像和照片形式展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伸缩晾衣架,活动铁门等,引导学生回忆起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对边,对角,对角线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呢并板书课题。(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提供给学生较大的探究空间,为发现法学习创建情景。)
(二)自主探究,发现性质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进行大胆猜测,尽可能多的寻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
几分钟后,揭示研究结果: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等。
对于学生的结论,不论正确与否,鼓励学生对猜想进行探讨,加以证明,并对错误结论进行调整,得出
性质一: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性质二: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此时,教师提问;除了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怎样的图形变换?学生在尝试翻折,旋转后,发现图形旋转180度以后重合,于是又有新发现:
性质三: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质四: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交点是对称中心。
(让学生自己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三)归纳交流,形成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交流平行四边形性质,并用规范语言描述。
请学生总结整个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试验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总结。若验证后发现不合理,则重新探索,不断往复,形成新知。
(四)性质应用,形成技能
问题一:平行四边形ABCD中,∠A比∠B大40度,AB=8,周长等于24。
从这些信息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通过此题,提供了开放的情景,可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性质1,2,加强了对新知识的应用意识。)
问题而:将问题一中“周长等于24”改为“对角线AC,BD交于O,△AOB的周长为24”,求AC与BD的和是多少
(此题为课本例题的变形,进一步加强了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运用。)
(五)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六)分层作业,发展深化
1。 必做题:课本P62练习1,2,习题1,2,3
2。 选做题: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平行四边形ABCD有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0,0),(5,0),(2,2)。求第四个顶点的坐标。
教学评价
1。本节课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贯穿始终。
2。从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发现。
3。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表述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形成规范的语言描述四条性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4。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篇5
前几天,我上了一节数学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感触颇多。现在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反思:
一、加强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一个生动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和感,使他们情不自禁注入自己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学习比较少,虽然设计了游戏导入环节,但是没有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课堂气氛从课伊始就显得有些沉闷。
二、以小组合作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于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我在四一班上课时,也着重考虑到了这一点。在讲授到将已经认识的这些四边形进行分类的时候,我先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类时,学生考虑到可以按边分,按角分,这时,我顺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手中的工具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多种分类的方法,再让学生逐一汇报的过程中,我们渐渐统一了思想,按边分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为一类,梯形单独为一类,剩下的一般四边形为一类。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为一类,其他的四边形归为一类。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发现获得的知识,远比我们直接教授给他们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但是到最后孩子们还是没有按照平行线的组数进行分类,老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导入了新课。
三、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且理解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难点也是理解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理解四边形的概念,再用一个大的集合圈把认识的四边形都圈起来,让学生从整体上来了解所有具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封闭图形这个特点的四边形都属于四边形。其次我让学生以逐渐附加条件的方法归类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通过分类,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并且在汇报的过程中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深入理解了这三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后,让学生尝试着用集合图来表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我让学生用一个比较大的集合图来表示各个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轻而易举的就表示出来了,重难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四、实物课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本节课,我使用了一些与内容有关的课件进行教学,它使我缩短了教学时间,大大提高了我的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对边平行的特征时,应用了课件,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上完这节课,我反复思量,其实课堂中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例如在让小组讨论四边形分类的过程中,由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导致学生大部分只顾低头分类,而不借助手中的工具来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所以在反馈的过程中,学生只顾说自己的分类结果,而缺少了验证的过程。如果老师当时能这样说:“我们明确了分类的标准,就请同学们先试着将手中的四边形分分类,分完之后再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验证自己的分类是否合理?”如果这样设计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其次,老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加以引导,可能学生的思路与老师的想法不同,但是要及时感觉到孩子为什么这样回答,我们应如何进行引导,增强教育机制。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踏实教学,让自己的数学课堂越来越吸引学生。
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篇6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些平面图形都是平面直线图形,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重点在于对比构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难点在于理解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毛老师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比较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为主要方式,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互动生成的动态结构模式,以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成功之处: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起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无论是课伊始安排学生的猜图形游戏,还是在探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时的大胆猜想、进行验证、到最后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时,毛老师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为起点,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探索活动,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实践,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始终把学生当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组织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猜测”到“探讨验证”,再到后面的“拓展延伸”,整个过程是让学生在“做数学”,而不是“看数学”、“听数学”。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2、重视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知识的整体性。
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知识之间的相互交叉。在教学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时,先让学生给四边形分类,再说出为什么这样?并展示分的'结果,汇报分类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不仅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又便于理解知识间的关系。在讲解关系时,把四边形比做大家族,其他则是小家庭或家庭成员,并用韦恩图表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图形间的关系,突出了知识的整体性。
3、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结论和数学能力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远比让学生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更有意义。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概念的建立,毛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了对比认识的方法,分3个环节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归纳概念:第一,观察两组图形的有什么区别;第二,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感知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第三.让学生动手验证——电脑验证不同形状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毛老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验证、归纳自主建构概念。帮助学生抓住图形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感悟、理解并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时,毛老师都是先让学生猜猜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再动手操作量一量、折一折来验证,通过验证,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相邻的两个角的和是180度。通过有效地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
不足之处:
1、课的环节可以作适当调整,把四边形的分类提前。在学生猜测图形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利用刚学的平行知识,找四边形有没有平行这个特征,把四边形分为三类:有两组平行的一类,有一组平行的一类,没有平行的一类。或分成两类有平行的一类,没有平行的一类。这样从众多的图形中剥离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然后在对比中构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探究他们的特点。
2、对学生猜想的验证不能以一当十,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原则。
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篇7
我的说课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学习和掌握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基础上编排的。平行四边形作为中心对称图形的一个典型范例,对它性质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而用中心对称作为工具,借助图形的旋转变化来研究平行四边形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动态观点处理静止图形的意识和能力,为以后论证几何的学习打好基础。且为下节学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基础。
2、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本节课所选教学内容是教材中四条性质及例题。
为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性,探究问题的完整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智力。我采取把平行四边形所有性质集中在一课时中一起研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对平行四边形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为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八年级学生正处在试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阶段,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而利用动手操作来实现探究活动,对学生较适宜,而且有一定吸引力,可进一步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四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会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学生独立探究及合作交流的结合,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难点:通过探究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采用引导发现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开展教学。
2、教学手段
教学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推理的数学活动,体验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并得出平行四边形性质,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以录像和照片形式展现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伸缩晾衣架,活动铁门等,引导学生回忆起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对边,对角,对角线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具有什么性质呢并板书课题。(教师直接提出问题,提供给学生较大的探究空间,为发现法学习创建情景。)
(二)自主探究,发现性质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通过观察,测量等方法进行大胆猜测,尽可能多的寻找,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
几分钟后,揭示研究结果: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邻角互补等。
对于学生的结论,不论正确与否,鼓励学生对猜想进行探讨,加以证明,并对错误结论进行调整,得出
性质一: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性质二: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此时,教师提问;除了测量方法,还可以用怎样的图形变换?学生在尝试翻折,旋转后,发现图形旋转180度以后重合,于是又有新发现:
性质三: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性质四: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两条对角线交点是对称中心。
(让学生自己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知识,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三)归纳交流,形成概念
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交流平行四边形性质,并用规范语言描述。
请学生总结整个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试验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总结。若验证后发现不合理,则重新探索,不断往复,形成新知。
(四)性质应用,形成技能
问题一:平行四边形ABCD中,∠A比∠B大40度,AB=8,周长等于24。
从这些信息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通过此题,提供了开放的情景,可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性质1,2,加强了对新知识的应用意识。)
问题:将问题一中“周长等于24”改为“对角线AC,BD交于O,△AOB的周长为24”,求AC与BD的和是多少
(此题为课本例题的变形,进一步加强了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运用。)
(五)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教学评价
1、本节课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贯穿始终。
2、从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整个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勇于发现。
3、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表述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形成规范的语言描述四条性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4、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作业,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有所收获。
八年级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牡丹江市第四中学数学教师—牛龙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八年级下第十九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我设计的说课共分四大环节。
一、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而数学教学,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是平行线和三角形知识的应用和深化,是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必备知识,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重要依据。本课主要探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我创设新颖的故事情境引入新课,来激发兴趣;对例题进行改编,融问题与故事于一体,来应用数学;设置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感受数学。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力争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并会用此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数学思考:经历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数学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发展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多种方法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对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这一性质的探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八年级学生几何学习正处在试验几何向论证几何的过渡阶段,对于严密的推理论证,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知识能力上都有所欠缺。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实验探究—反思评价的课堂活动模式,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直观地反映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
[教师活动]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将被调动起来,努力试图寻找各种途径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可能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教学内容] 教师乘机引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此处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力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深入探究
[教学内容] 请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并猜想有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 估计大多数学生能想到对角线平分,但可能忽视互相两字,也有可能会猜到对角线平分每组对角等错误结论。
[教师活动] 此时教师不做解答,但一一记录下学生的各种猜想。
[达成目标与调控措施] 形形色色的回答,能给他们不同的感受,在锻炼学生的观察及表达能力的同时,并为下一步实验探究指明了方向。
[教师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拿出事先画好的平行四边形,按要求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有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