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2】
一、教材
(一)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图片,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通过拼摆,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图形卡片,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学生操作)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35“做一做”。
2、完成教科书P37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37第5题。
4、完成教科书P38第7题。
5、完成教科书P38第6、8题。
四、课外实践作业
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拼出你所喜爱的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60×40 230×40 19×3 180×40 140×7
2、竖式笔算:
45×23=
85×30=
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课件示信息窗图,学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你会计算吗?学生自己试着在本上做,做完后小组交流,主要交流每一步计算的过程。两生板演。
4、学生班上交流计算过程,特别是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哪一位上,并说明理由。如果学生讲不清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清楚。
5、小练习:321×12 209×18
三、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解决: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两生板演,学生做完后同位俩交流。在学生做之前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两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根据板演讲解计算过程,如果学生列的算式有简便算法的,师可引导学生试着比较这两种算法哪种简便,然后再强调当因数末尾有0时应注意写简便算法。
3、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课堂检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篇6】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三、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