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感言心得15篇

|项静

作为一名新闻人,他所链接的一头是读者,另一头是客观事实,把一头客观事实真实再现给读者才是新闻人的使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者节感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者节感言心得15篇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1】

今天是第14个中国记者节,也是我踏入这一行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记者节。虽说进入宣传部已两年有余,大多都是干着和新闻沾边的工作,也算是半个“业余记者”(之前我一直这样自称),可是却一直不敢对外说自己的职业是“记者”。

20--年4月19日,由于部内人事变动,我被任命为白银日报驻白银区记者站负责人,尽管这是一个没有级别的头衔,尽管记者站只有我一个人,尽管还是干着以前的日常工作……可是,至少在我心里,从那一刻起,我觉得自己才真正踏入了记者这一行业。

坦诚地说,在进入宣传部之前,我对“记者”这一行业的概念完全是陌生的。最直观地感受就是央视媒体的几个较喜欢的记者兼主持人。如白岩松、柴静、鲁健等。那个时候觉得记者这个职业很是风光。进入宣传部后,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白银区广电中心的一帮兄弟姊妹。他们在白银区就算是记者,阿杜就是这个圈里的名记。 除了广电一群人,我工作上的伙伴还是就是《白银日报》的一群真正记者。刚开始跟领导活动,只要别人提“记者”我的第一反应都不是指我们,而是指报社和市电视台的人。

慢慢地在这个行业干得时间长了,大家都熟络起来,圈子也在渐渐扩大。对记者这个行业也有了更深地了解和感触。他们发现并颂扬人间的真善美,他们鄙弃并揭露社会的假恶丑;他们不能像其他上班族一样朝九晚五规律作息,他们经常是在和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亦或是周末陪家人休闲时被通知立刻赶往采访现场;他们很少拥有鲜花和掌声,甚至有时候会被泼冷水、拒之门外……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是一群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不停奔跑的人。如阿杜所说“因为热爱、所以奔跑;因为奔跑、更加热爱!”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2】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要与形形的人打交道,因此,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的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从初中开始关注新闻,高中开始不断写新闻,期间也跟随一些记者进行过实地采访,在中职学校从事《口语交际》教学工作。我观看的电视节目中,访谈类节目、新闻联播、文艺演出类的居多。所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一些新闻记者的采访观察,针对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运用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总结:

非语言符号在我们的日常采访中大概可以分为体语(人体表情、姿态和动作)、辅助语言(与语言相伴随的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服装饰物、人体距离。

一、体语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体语主要分为人物表情、姿态和动作

(一) 首先分析人物表情。

1.有句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这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因为神态是人物表情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眼神可以形象地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情。在表情和神态的运用方面,央视主持人董倩有独到之处。

2.人物表情也体现在嘴部,嘴的张合,甚至张开的大小、形状都会表明记者不同的心情。记者在娱乐场合采访时,笑容肯定会多一些。在采访学者时,一般都是微笑加点头,表示对被采访者观点的肯定与默许,表示自己在仔细聆听。当然,说到一些有意思的话题时,记者大笑是在调节采访氛围。但是在学者面前,记者很少开怀大笑,这样会显得对被采访者不太尊重,可能也会与学者喜静的氛围不太融洽。当然也不能排除个别学者的喜好。

(二)动作。环境的变换,要求记者在运用语言符号的同时,必须加上与之配合的非语言符号。记者若到农村采访农民时,应先打招呼,可以主动搬来凳椅与主人一起就坐,以示记者的随意、亲切;若到有一定级别或有身份人的办公室采访时,应轻轻敲门或轻轻按铃,开门后经主人允许才进入,落坐时应向主人表示感谢,接茶杯时应用双手……适当的动作不仅有利于记者的思维更清晰,而且能够增强镜头感。

(三)姿态。在日常采访中,记者应该站立着或坐在采访者的对面,上身稍微向前倾,以示对对方的尊重。所有的体态语言都能表达出一个记者起码的礼节和修养。如果记者去采访一位学者,到了学者家中,翘着二郎腿,甚至很随意地很可能引起学者的反感,最后,本想说的话都不愿意说了。这无疑证明记者的采访是失败的。相反,我们在《鲁豫有约》中,每次见到鲁豫,都发现她的坐姿很典雅——两腿搭在一起向右侧倾斜,这就无形中让被采访者感到她玲珑的姿态和独特的气质。所以,我们看到鲁豫的访谈节目中充盈着和谐的氛围。

二、辅助语言。辅助语言主要指与语言相伴随的音量、音质、音速和功能性发声

(一)音量。在不同的场合,记者采访时的音量是不同的。如果在室内,比如采访一位老革命战士,他的声音一般是较低的,这样也表示对老人的尊重。而一般在隆重的活动现场,比如要采访一位观看心连心艺术团演出的人,旁边是热闹的演出,这时记者肯定就会把音量调大。音量的大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不会有负面影响,反而会增强现场的热闹、欢庆氛围。

(二)音质。采访不同的人,尤其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记者发音的音质要有所区别。采访小孩子的时候,记者要带有童音的音质,这样更能让小孩子有种亲近感。如果一位女记者要去抗洪救灾现场采访抗洪救灾的战士,他就不能像在家中跟老公说话那样温柔,音质中一定要带有一些阳刚、硬气。

(三)音速。记者在紧急的采访情况下,音速一般是比较快的。比如在救援现场。因为快的音速会给人一种危急感,所以在采访老人时很少用到。同时,因为小孩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可能还不够高,所以采访小孩儿时音速也是较慢的。

(四)功能性发音。很多记者在采访时,为了给被采访者安慰与鼓励,在点头的同时,都小声地发出“嗯嗯…”的声音。很多记者才采访过程中,听到被采访者的回答,他们都不做答,只是发出“呵呵…”的笑声、“啊…”这样惊讶的语气等非语言性的声音。

三、服装饰物

(一)服装。有句话说,记者就像一条变色龙。这不仅仅说记者在不同地方、采访不同职业的人时,角色要随之改变,而且指他们的服装也要随之变化,也就是说,记者的穿着要适合他的采访对象和采访环境。记者能否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以自身形象获取采访对象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有助于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对方先看到的是你的外在形象,除了天生的外貌之外,得体的着装、和蔼的态度可以使对方对你产生好感。

(二)饰物。有些记者也许家里比较富裕,带着很粗的金项链、金耳环,甚至还有金手镯。如果她要去山区采访当地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由于山里的孩子们几乎没见过这样的贵重首饰,所以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孩子们肯定将很多注意力集中到她的饰物上,这样就可能会影响她的采访效果。

四、人体距离,或者说是记者的态度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3】

在新闻报道中。记者都渴望能使用激发读者情感的语言,让新闻感动受众,而在新媒体不断涌现的时代。新媒体的传播风格强化了这种渴望。而它往往出现这样的结果:记者选择的语言及事实比事件本身还生动、令人兴奋。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迫切希望自己的语言生动富有创造性。这种激励会使他们的语言和报道脱离了激发他们灵感的现实。

新闻写作要求是用事实说话,语言是用来准确地、生动地传播事实。新闻要按新闻的规律办事。事实是新闻写作的基础,是激发记者灵感的现实,新闻报道就是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报道新近出现的事实。记者写新闻就是选择、叙述事实,通过归纳、鉴别、组合,让事实呈现出本来的面目。

事实只有用语言加以陈述才能被延展于空间,进入传播领域。用语言陈述事实是新闻写作的最基本形态。新闻写作是用事实说话。用语言陈述的是事实,而不是情感、判断和价值。新闻要提供大量的事实,让受众从中得出概念、结论、判断。记者通过深入采访,细致观察,对事物、事件、事态有一个概念性的把握,即事实。记者要坚守自己的把握。用精确的语言把事实外显出来。这一过程中。记者的情感、渴望、判断通常不可遏制地生发,从而放大了语言对事实的陈述。导致新闻失实。

新闻写作不管是为报纸、网站还是广播、电视的新闻写作。都要求记者各尽所能,把获得的信息与艺术性融为一体。新闻用事实说话。但应说得准确而又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记者既要运用写作技巧和方法,又要遵循新闻写作要求。

一、准确真实

准确与真实密切相关。准确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要求。新闻要求真实。不得夸张,更不可像小说那样虚构。为实现行文目的,记者应全面掌握真实情况,不可蜻蜒点水般得到的点滴信息,不得主观臆想补充发挥。新闻必须真实,保证记者写作选择的词语准确。若缺少准确的语言。记者就无法使报道与事件相符合。新闻写作的准确。不仅是选择恰当的词语,也是记者对事件、人物的深入采访,对事实仔细核实。新闻写作的准确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要素必须准确。构成新闻写作的基本材料,必须真实准确,确有其事。不然就会出现虚假新闻。

(2)再现的环境、条件、过程要准确,写作中的具体新闻事实要真实,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包括新闻写作中的新闻人物的话语、动作和一些细节描写均要真实。新闻写作要写得生动,一般表现在对细节的处理上。新闻记者为让细节生动,使用各种技巧,如不注意,就会出现新闻写作失真。

(3)引用的资料必须准确。这些资料主要有数据、史料、背景、题材等,新闻写作中,引用的资料若出现差错,也会影响新闻真实性。

(4)新闻写作准确不仅体现在单个新闻事实上,还体现在对新闻事件全面的把握上,要避免片面性、绝对化。

二、简洁、清晰

受众阅读报纸、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浏览新闻网站,是为了尽快获取信息。所以,要求新闻的写作简洁、清晰,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传达清晰的事件信息。不使用你在书报中见惯了的隐喻、明喻或形象化比喻:凡是可以用短词的地方决不用长词;凡是可能删去一字。就尽量删去;可以用主动语态的地方就决不用被动语态:如果能想出对等的日常词汇就决不用外来短语、科学词汇或套话。

新闻写作要通过文字展现事件和人物的现场动作、过程和场景。很多时候。记者面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必须经过深入的甚至艰苦的采访,在脑海里复原事件的过程和细节,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然后,通过语言将事件和人物展现出来。因而,新闻的写作要多用动词、名词,句子越短越好。让语言富有节奏感,可读性强。

三、动感视觉化

新闻要有画面感。新闻写作要视觉化。记者要把自己想象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人。文字要像电视镜头一样,呈现出事件和人物的细节,这有很强的现场感。要求记者掌握仔细观察的技巧。

《走进特写报道》的作者鲁曼尔认为,记者在进行观察的时候必须高度集中精力。然后仔细分析所观察到的东西。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并不是总能知道什么样的细节可以在写作的时候用得上,记者要尽可能地搜集全部的细节。记录下被访人正在想什么、说什么、听什么、问什么、穿什么和感觉到了什么,力求做到一切精确。写作的时候,应根据需要选取细节,让文字视觉化、文字动起来。

四、富有人情味

许多年以后。我们能记住的一般是那些富有人情味的新闻。充满人情味的新闻,不仅告诉受众事实的真相,还能感动受众,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情感的冲击。新闻应该怎样写作才能富有人情味,讲故事,讲人的故事,而不是使用华丽的辞藻,更不是不可遏止地抒情。一个报道的精彩故事,即使是用最平常的手法写出来,也要比只讲究文法与用词有趣得多,真正使作品生辉的是报道的内容。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德希尔瓦说: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轻松,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会更加有效地吸引受众。受众接收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要想写出一个好故事,记者必须在写作中构建事件的主角、难题、过程和结局。主角如是人物。新闻写作就要通过一系列的技巧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人物性格是通过他的日常行为和对话表现出来的。新闻一定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详细的描写,通过记者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亲眼所见。写作中尽可能使用对话,真正的对话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话,而不是他在接受采访时与记者的对话。

主角一般都面临着一个或一些难题,主角面对难题怎么处理。结局如何。因此。新闻写作就能构筑一个好的故事。感染人,充满人情味。最重要的一点是。新闻作品要感人,记者必须做到感情全部投入。所写的东西必须真诚与坦率。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4】

一、记者要具备娴熟的现场驾驭能力

娴熟的现场驾驭能力是完成现场报道的必要基础,能力体现在能够从头到尾把握采访的进程,避免被动,争取主动。要做到有效地现场驾驭,记者口述要生动、形象,情景交融。

记者口述在现场报道中占有相当比重,它是整个报道的血肉,具有衔接、过渡段落和音响的作用。在采录现场报道的过程中,记者口述首先要围绕主题绘物描景。进入采访现场后,记者要迅速进入状态,注意观察并抓住现场主要特点,然后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晰的口述,把现场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生动地刻画出来,让听众了解新闻现场环境气氛和记者所处的位置,以唤起听众经验范围内的记忆储存,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描绘现场时,记者不要将口述完全放在自然风光上,要紧紧围绕新闻事件的主题进行。

二、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取新闻事实的重要途径

记者提问技巧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采访方案、报道意图能否顺利实现。有效的提问,有助于开掘新闻事实的价值,使其报道的思想观点得以具体化、深刻化。因此,在新闻现场,记者的提问要单刀直入,问题要简洁、明确,小而具体,以便于谈话人直接讲出报道所需的内容。这也就要求记者能够从采访中获得的大量新闻背景、新闻事实中理清头绪,抓住中心,选取最能体现新闻主题的某件事、某个人进行采访。在看似简短的采访中,把大量的信息传给听众。

三、现场音响要真实清晰,具有典型性

在选用音响时,无论是主体音响、环境音响还是背景音响,都要注意它的典型性,即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最具有现场感的音响。恰当选用现场音响,如现场机器声、敲锣打鼓声……会对听众的听觉形成立体“笼罩”,产生空间感、立体现场感,使现场报道更具有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强烈效应。

由于广播新闻一瞬即逝、过耳不留的线性特点,决定了其既不能像报纸那样用书面语言,也不能用电视的跳跃式语言,而应该是通俗、生动、简洁、优美,琅琅上口,通俗易懂,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现场播报选择的词语,既要语言生动形象,又要顺口顺耳,让整个新闻更真实、可感、生动。

所以,现场播报所用的语言应该是“为耳朵写话”。这既是对广播语言特点最简要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广播记者最基本的要求。广播新闻口语化总的要求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使人一听就明白。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广播稿应是“意思明白通畅的稿件,人家不必花费力气就可以了解,而且决不至于发生误会”。这是我们需要牢牢记住、时时去做的。

广播是听觉艺术,记者的普通话虽不要求像播音员一样字正腔圆,但必须咬字准确,发音清晰,让听众一听就懂。内容方面,记者首先要有话要说,不能张口结舌,不知所云。其次要言之有物,能说到点子上。将受众最想知道的内容一一说到。最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准确精辟地说明问题的实质,记者也要尽量破除专业化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语言进行报道。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5】

3年前,当我第一次以记者的身份,体验这个节日所带来的荣耀与快慰时,对新闻工作的激情与执著便悄然注入笔端,融入生命中的每一天。

3年的新闻工作历练,虽然不算很长,但我从心底珍视这3年,感谢这3年来让我付出的一切,也让我拥有了很多。新闻工作让我们能在变化万千的生活中,更多地关注责任与大义,关注普通人的视角,更多地感恩生命,感悟生活……

11月8日,这一天,我们为自己是一名记者感到骄傲和自豪,又为我们身负的重任而时时自省自警,告诫自己:勿忘职责,勿忘铁肩道义。

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到新兴媒体互联网、手机,传播媒介不断丰富、发展、变化。在这个剧烈转型的时代,记者的职业光环正慢慢褪却,“无冕之王”的称谓正渐行渐远。然而,这个职业仍然承担着社会太多的期盼:正义、真相、良知……

很多人被这样一段文字感动:

“没有什么可以把人轻易打动,除了真实。人们有理想但也有幻想,人们得到过安慰也蒙受过羞辱,人们曾经不再相信别人也不再相信自己。好在岁月让我们深知“真”的宝贵——真实、真情、真理,它让我们认清了虚伪和欺骗。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正义的号角。当你面对蒙冤无助的弱者,当你面对专横跋扈的恶人,当你面对足以影响人们一生的社会不公,你就明白正义需要多少代价,正义需要多少勇气。

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内心的爱。没有什么可以轻易把人打动,除了前进的脚步……”

这段话让我们明白记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记者对于一个时代意味着什么……

“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手中的笔,重似千钧。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传递讯息,只为让微弱的声音变得响亮,让真切的声音传得更远。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最近的距离讲述细节,只为让模糊的画面变得清晰,让生动的画面传得更远。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持续的激情逼近真相,只为让缺失的公正变得充实,让公开的阳光照亮世界。

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们要以悲悯的情怀表达同情,只为让人际的冷漠变得温暖,让温暖的情感充溢心间。

在采访中,我们或许会碰到险滩、暗礁,前行的每一步或许都会步履维艰,但我们更要坚定步伐,因为我们不能愧对“记者”这一称呼。

记者节,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新起点和加油站。记者的事业永远追逐时代,没有终点。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6】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认为记者是最有本事的人,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的良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说的就是他们。

有人说,记者是行者。你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在纸上在荧幕上;你见不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在路上在幕后。

也有人说,记者是杂家。除了采访业务之外,天文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科技,古今之事,中外之事……似乎都要知道一点。

有人说,记者是一个名利双收的职业,报上有名、电视有形、广播有声,既拿工资又拿稿酬。

也有人说,记者是弱势群体。他们为老百姓说话办事,可是不少人却成了被告,甚至有些人被打……

更有人说,记者是高危人群。在十大危险职业排行榜中,记者成了仅次于警察和矿工的第三大危险职业。

我说,记者其实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有血有肉实实在在,没有三头六臂也并非神通广大。

为了保护社会良知,他们可以天不怕地不怕;为了伸张正义,他们才跻身十大危险职业之三;为了更全面了解新闻更接近事实真相,他们一直在学习而成为无所不知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工作强度从来都不跟名利挂钩,他们用摄像机用话筒用手中的笔,用他们强大的内心去创作去记录去书写,他们是时代的记录者,更是时代的推动者。

记者从来都不是什么无冕之王,只有社会的良知才是他们真正的名号。他们不仅是党的喉,更是人民的耳目,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感应百姓的精神需求,深度反映民意,真切抒发民情。

作为一名记者,我有着自己的新闻理想,要去深刻地关注、忠实地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揭示历史进程中的瓶颈因素和问题所在,不断地反映社会制度和政策的弊端,以新闻的力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以新闻的力量建设一个公平、文明进步的民主社会。

普利策曾经说过:“社会是航行在大海上的一艘大船,记者就是那船头的瞭望者。他要为社会负责,为社会守望……”记者节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新起点和加油站。记者的事业永远没有尽头,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不断努力,勇往直前!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7】

屈指一算,我干记者这一行有四年了。四年,对历史长河而言仅仅是一瞬间,然而对我来说,却是人生路途中的一道美丽风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四年的记者生活,让我进入了另一所“大学”,在这所“大学”里,我饥渴地汲取着知识,燃烧着青春的激情,纵情地放飞新闻梦想。

犹记得,刚毕业离开学校时,老师的殷殷叮咛:参加工作后要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犹记得,刚踏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领导和家人的谆谆教导:要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犹记得,因采访遇到困难写作遇到瓶颈感到焦虑时,同事们伸出援助之手对我说,“别怕,我们大家一起努力,相信我们是最棒的”。特别是当我看到大家为了出报为了赶稿而加班加点、废寝忘食,顾不上回家,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平凡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不平凡的事。

回想四年来在采访上的点点滴滴,内心不时会涌起无限感慨。从懵懵懂懂的第一次坐到办公室,不知跟同事们聊什么,到现在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从战战兢兢写完第一个采访稿交给林主任指导时,到现在同事间的相互切磋指导;从因采访遇到阻挠心情低落,到现在的百折不挠,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一切的一切仿佛还在眼前……

有人说:“战场上需要勇气,工地上需要力气,而采访写作我想则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心血。”有时,一则短短的小新闻,采访的过程却充满曲折和辛酸,有受访者的不理解,有路途遥远的颠簸,有赶稿的疲惫。但是,当听到自己所采写的新闻得到读者肯定和表扬时,曾经的辛苦和委屈就会在瞬间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感动,因为自己做得真得是很渺小。记不清多少次思路不畅,峰回路又转,记不清多少次笔耕不前,柳岸花又明。也难忘,多少个不眠之夜的付出,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报道;也难忘,多少回乡间小道的穿梭,更难忘多少回海岛的采访。四年的磨练,虽然充满了汗水和辛酸,但更多的是那一种充实,那一份快乐。因为我深深的感受到:一次一次的深入基层,让我懂得了什么叫认真;一次一次的跟领导调研,让我理解了什么叫责任;在无数次的一次次中,让我知道了记者的责任就是贴近群众、贴近基层、贴近生活。

记者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就是这么坚强执著,就是这么孜孜不倦地追求,就是这么默默无闻地耕耘,虽然记者这个职业有点辛苦,但我热爱并快乐着。我想高声说,我是记者,我时刻奔赴在新闻报道的路上。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8】

首先,我代表大学生通讯社全体社员欢迎并感谢大家参加第九届记者节闭幕式。本届记者节涵盖了:“新星之火”记者风采大赛、新闻模拟发布会、“平安常州”摄影大赛以及《常州工学院报》第九届记者节闭幕式文艺晚会暨院街935乐队校园巡演等四个活动。在这闭幕的时刻,回顾本届记者节的全部经历,有欢笑也有疲惫,而最终都化成了心中的一份感动。

“新星之火”记者风采大赛

11月24日,“新星之火”记者风采大赛决赛在新北校区2号楼223教室圆满举行。本次记者风采大赛为招新后50位新加入的记者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给他们支一个平台。新记者们通过带有综合知识与娱乐元素的综合考核,不仅提高了学生记者的热情,同时也丰富了专业知识。

新闻模拟发布会

11月30日,《常州工学院报》第九届记者节新闻模拟发布会在校本部院士楼一楼报告厅隆重举办,来自常州四所本科高校的参赛队伍聚集于此。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新闻发布会。

新闻模拟发布丰富了校园文化、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加强学生干部与大学生记者的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了常州市本科高校校媒记者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加强我社与其他高校的紧密联系。

“平安常州”摄影大赛

12月4日,为期一个月的“平安常州”摄影大赛成功举办,本次大赛共收到摄影作品48件。经过专家评委的考评最终评选出3副作品获奖。

本次摄影大赛以“平安”为主题,激发了广大常工人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丰富课余生活,从身边出发,记录下在常州的生活点滴,展现常工人精神风貌,同时为摄影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本届记者节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李书记、周院长、熊部长、罗书记以及冯老师等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也离不开校学生会、各二级学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大力支持和我社全体骨干的辛勤付出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谢谢你们!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记者节晚会,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同样这也是20__级新生第一次参与大型活动,他们的积极参与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热情,对老成员也是一次不错的考验,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全体一心共同开创杏林美好的明天。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9】

20__年,沧海横流,疾风劲草,这注定是中国记者的光荣之年。历史不会成为新闻,但在20__年,中国记者们用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用满怀热忱、一腔热血写就的新闻,则必然拥有了记录历史的光荣。

11月8日,又是记者节,且展"史记",细数荣光。

记者的光荣,来自与国同难。再有4天,汶川大地震就过去半年了。这场灾难,已成为中国人20__年的集体记忆。用笔、用镜头、用话筒定格这记忆的,正是记者。借着月光,徒步挺进震后孤岛的,有记者;驻守高山堰塞湖,风餐露宿的,有记者。没有硝烟,但面对生与死的考验,记者们像战士一样冲锋。最近的现场,最近的感动:文字图片传递灾情也传递信念,24小时直播凝聚泪水也凝聚感动。如扬声器,如宣言书,中国记者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的不屈力量,向世界宣示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同样,也宣示自己的信仰和忠诚:对职业的信仰,对人民的忠诚。.。.。.

记者的光荣,来自与国共进。29个大脚印沿北京中轴线走来的那天,刚好过去3个月。这是运动的竞技场,也是媒体的竞技场。中国记者的表现,也当之无愧于一面"金镶玉"。记得有这样一张奥运照片:马拉松选手在奔跑,而前面一辆拖斗车上斜放一块木板,密密麻麻蹲了几十位记者,举着"长枪短炮",神情专注。.。.。.其实,每一张照片、每一篇报道、每一个版面、每一期节目背后,都有几十位甚至上百位这样的记者,他们的汗水,流得像运动员一样多。"世界给我16 天,我还世界五千年",奥运会,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记者、中国媒体的表现,像运动员的成绩、志愿者的微笑、中国人的热情一样,写进了奥运会的历史。

记者的光荣,更来自其不断推动社会前行。今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从小岗村摁下的鲜红手印,到十七届----允许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国走过了漫长的发展之路。十七届----刚闭幕,记者们已经下到农村,了解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意义,探讨流转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在30周年的节点上,面向未来,推进政策的完善,推动时代的前行,是记者的职责,更是记者的光荣。

实际上,每一次有良知的报道,不也是记者在推动时代前行吗?"奶粉事件"后,记者对奶业和食品安全的拷问,推动着相关行业的成熟;"橘蛆事件"的报道,记者反思信息的公开和透明;"瞒报娄烦矿难"、"临汾溃败事故",因为媒体和记者的参与,或得以公开,或得以澄清。.。.。.而"一周局长"、"红头文件卖柑橘"、"市长回帖自辩"等等,无不在记录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同时,也推动着这一进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即使是一小步,也是记者无尚的光荣。

11月8日,记者节。以职业为节,为了记者的光荣,也为了光荣之后,脚步更从容。作为记者,在中国是幸运的。是的,在这里,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在这里,30年走完了国外近百年的发展路程。所谓的"幸运",不仅是事件多、新闻多,也不仅是能记录下日新月异的变化、见证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参与进来,在风云激荡中,成就记者的职业价值,成就作为记者的人生价值。.。.。.

所以,记者的光荣,并不属于一己,而是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国度。古人有云:"躬逢其盛","躬"既可解为"亲自",也可解为"曲身":面对伟大,个人怎能不心生敬意,怎能不满怀谦卑?细数光荣后,请束之高阁,在这个幸运的时代,从容前行。

这是个幸运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时代。"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这是---报告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本判断。因此,不能不提到来自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普利策的比喻:"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这个比喻,当下中国的记者,尤其该牢记于心。在这个复杂的时代,光荣只属于过去:船头的瞭望者不需要太多行李,他需要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支善于表达的笔,或许,还需要一副能嚷嚷的好嗓门。.。.。.从容,是为了自己的脚步,也是为了国家这条大船的征途。

然而,这也是这样一个时代:很多人汲汲于名,碌碌于利。刚刚发生的"排队领封口费"事件,虽然只是个别行为,但仍然让人警醒。金钱、权力,总有着大于想像的诱惑力。然而同时,绩效考核、评价稿费、收视大战、末位淘汰。.。.。.也让"无冕之王"倍感压力。这些,也需要记者们坦然面对,既须谨记记者的节操、坚守道德的底限,也须争取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的权益。这些,与做"船头瞭望者",同样重要。

实际上,记者,像教师、工人、农民或者公务员一样,本来只是一种职业。种种光荣,与其说是人为赋予的光环,不如说是由职业派生的责任。记录社会前进年轮,推动巨轮前进,发现暗礁浅滩。.。.。.说到底,这些,都不过是"记者"这个职位的基本要求。做得好,是应该;做不到,是失职。因此,更需要看轻光荣,从容迈步。

新闻界前辈张季鸾,上个世纪40年代,曾对"记者节"作过如此的两个解释:一是记者的节日,一是记者的节操。20__年11月8日,又是记者节,当庆祝节日,共享光荣,也当坚守节操,从容前行。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10】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回首自己六年多的新闻工作,首先从脑海里蹦出来的就是陆游这副对联。

20__年三月,我结束十六年的教育工作,投身新闻事业。当上记者,伴随强烈新鲜感的是知识面狭窄的窘迫。想要干好一项工作,务必有必须的知识储备。没有准备的行动必然导致手忙脚乱。我的第一次采访虽然事后在领导帮忙下完成了这篇通讯报道,但写作过程磕磕绊绊,苦不堪言。总结教训,是自己采访前案头准备不足。那位企业家的背景、企业产品及其在全市产业中的位置、企业文化等等一概没搞清楚,贸然采访,只能一头雾水。

稿件写好了,发表了,看着报纸上那署了自己名字的一千多字,心头涌上一丝甜、一丝苦、一丝酸。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啊。有时候,做足了采访前的案头准备,可真正采访时却发现准备的东西派不上用场,甚至采访对象与资料都得临时调整。这时候只能“急中生智”,高速开动脑筋,找准新闻点,设计问题,完成采访。采访完成不代表稿件构成,往往是采访后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充足的素材,但回来写作时才发现还是有些问题没搞清。即使找准了新闻点,取得了充足的素材,解决了“写什么”,构思成文的时候还会遇到“怎样写”的问题。

为拿出一篇稿件的框架思考一两个小时,为求得一个适宜的句子、恰当的词语推敲十多分钟,那都是常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时候,感觉自己真的能和古人想通。《仪征信息》的记者跟其他平面媒体的记者不一样,我们既是文字记者又是摄影记者。这对。记者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在报道重要领导领导活动时,记者同时操作照相机、录音笔、笔记本,兼顾文字与图片而能不顾此失彼,确非易事。做记者的时候,我多负责重要领导活动的报道,其中的甘苦比别人体会得更深。此刻,我做修改,轻易不枪毙记者的稿件,稿件质量但是关,哪怕让记者一改再改。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没有干过,真的不能深切体会其中的艰辛。

从一线记者退居幕后做修改,工作节奏放缓了,大脑神经却绷得更紧。修改工作最可怕的敌人是“熟视无睹”。周日到周五,每一天看稿、改稿、校对,视线里通常都是熟悉的地名、人名、职务、企业、项目熟悉的东西看多了,大脑便会抑制神经兴奋,把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读成正确的东西,一些错误就“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前些时候把温__总理的名字弄成了“温家室”,我想,做过修改的人恐怕都能“理解”这样的错误。修改工作的每一天,除了安排好版面、处理好大是大非方面的问题,我就一向__自己始终以陌生的眼光审视稿件的每一个词句、标点,留意翼翼地绕过一个个“熟视无睹”的陷阱。记者节到了,作为一名新闻从业人员多少有些感触,对自己这份工作取得的成绩多少有些自豪。

但是,想一想范长江、邹韬奋这些前辈,比较当今为和平、发展、民生而奔走甚而血洒战场的杰出同仁,我们才算什么用“忝列其中”描述我与新闻记者行业的关系是恰当的,这绝不是谦虚。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11】

甲:乡村的田间地头,有我们奔走的身影;

乙:城镇的企业学校,有我们微笑的面孔;

丙:轻松假日,我为你送上祝福,让快乐溢出你的心灵;

丁:缤纷舞台,我和你一起歌唱,共同展示艺术的生命。

甲:太阳知道我的姓名;

乙:月亮知道我的姓名;

丙:大海知道我的姓名;

丁:大地知道我的姓名。

合:我们是记者,

合:我们是节目主持人

合:我们都是光荣的广电人!

甲: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合)晚上好!

乙:在11.8记者节到来的时候,我们欢聚一堂;

丙:用歌声、笑声和掌声赞美家乡的美好,

丁:用真诚、真心和真情祝福自己的节日,

甲:今天所有的节目都是由我们的记者和主持人自己演出的。

乙:下面就请欣赏电台的四姐妹为您带来的诗朗诵《记者节抒怀》

一、诗朗诵《记者节抒怀》朗诵者:

甲:记者不一定是一个青春的职业,但记者这个职业却永远需要青春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今天,青春的气息将在这里流动,青春的美好也将在这里验证。请欣赏充满青春气息的现代舞《说爱你》有请

二、现代舞《说爱你》表演:

丙:今天这个舞台属于记者,但掌声却应该属于我们的听众和观众,因为您的理解、爱护是我们奋斗的支点,你的关心、支持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请听由__带来的歌曲《我需要你》

三、独唱《我需要你》演唱:

丁:在夸完了记者后,我们的专题节目主持人__要用自己的语言技巧来完成动画片《西游记》片段的配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她俩用的不是黄骅话,也不是普通话。您也许会问,那是哪儿的话,听了就会知道。

四、儿童动画片配音《西游记》(片段)表演:

五、(直接上)互动游戏《绕口令》表演:

乙:小小游戏展风采,记者节上抒情怀。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渤海岸边,但你是否听到过大海的声音?有请__为您演唱歌曲《听海》

六、独唱《听海》演唱:

丙:观众朋友,平时呀,我们的记者用自己的笔和镜头记录下许许多多先进人物的事迹,但却从未记录过自己;今天我们的文艺节目主持人__要用独特的方式来夸夸记者,请欣赏。

七、数来宝小段《夸记者》表演:

丙:__,你听过京剧《铡美案》吗?

丁:听过,太熟悉了!

丙:那你听过话剧《铡美案》吗?

丁:没听过,还有这样的《铡美案》?

丙:是啊,你瞧,包黑子等不及,上来了,咱俩还是赶快让位吧!

八、古剧新说《包公断案》表演:

九、(直接上)《实话实说》表演:

乙:一段《实话实说》,让我们感受到作为记者肩上责任的沉重。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轻松一下。有请__为您演唱一首好听的歌曲《月满西楼》

十、独唱《月满西楼》演唱:

甲:哎,__,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智斗”会唱吗?

乙:这可是观众们多年来一直都很喜爱的节目,你别说,我还真会唱那么几句。怎么,咱俩来一段?

甲:咱俩就别来了。还是听听咱们的记者、主持人怎么演绎《智斗》吧。

乙:那好,有请吕__为您反串一段《智斗》!

十一、戏曲反串《智斗》表演:

十二、(直接上)互动游戏《小道消息》表演:

丙:哎,我说__,20__年咱__的喜事是一个连一个;

丁:可不,20__年__的项目也是一个接一个;

丙:真是,一桩桩、一件件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

(五个大嫂上场)

十三、快板小品《五个大嫂赞家乡》

表演:

甲:五个大嫂赞家乡,别说,还真有那么股子乡土气息。

乙:是啊,从这个节目中,你不光能够领略咱们电台这几位女记者的表演才能,还可以看出她们观察生活的细致。

甲:的确是这样。哎,我说__,你看这样好不好,咱们刚才演的是乡土气息的节目,下面是不是来点洋的?

乙:好啊,那就把__请上来吧。

甲:有请__为您表演电影《魂断蓝桥》配音片段。

十四、电影配音《魂断蓝桥》(片段)表演:

甲:蓝桥一别难相见,记者同样盼团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夫妻双双把家还。请欣赏__为您带来的《戏曲联唱》

十五、戏曲联唱

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演唱:

黄梅戏《夫妻双双把家还》演唱:

丁:记者是新闻的真实记录者,正是因为有了记者,我们才能够了解那么多的新闻事件,才能够认识那么多的新闻人物。下面这首歌曲,就是我们的记者在采访当中,被新闻人物的事迹所感动而创作的。这就是由__作词、__作曲的《__》。有请__!

十六、独唱《兄弟,我背你回家》演唱:

甲:太阳从这里升起,希望从这里诞生;

丙:希望从这里诞生,巨轮从这里起航;

乙:在这腾飞的起点上,黄骅人告别了无怨无悔的昨天;

丁:在这腾飞的起点上,黄骅人构筑着风云激荡的今天;

甲:在这腾飞的起点上,黄骅人正义无返顾地走向

(合)更加辉煌的明天!

音乐起……

十七、诗朗诵《英雄的航船》

朗诵者:

十八、结束曲《难忘今宵》

甲:各位来宾,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11·8,记者节,我们在一起》文艺晚会到此结束,祝大家晚安。再见!

(朗诵者全体挥手致意)再见!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12】

今天是记者节,我们依然在路上,为陇南学子,为市民的热线投诉,为每一条新闻线索,奔走在路上。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也必然是参与者。我们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新闻,呈现真相,反映民生诉求,为正义的伸张和城市的进步提供新闻和舆论的支撑。

报道新闻事实,揭示公共事件的真相,是记者的天职。为了维护职业的尊严,记者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和不畏威胁阻挠的勇气。不可回避的是,记者因为新闻报道而受到人身威胁的事件时有发生。前不久,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表示,新闻记者正面临复杂的职业生态环境;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坦言,记者维权仍有一定难度。记者成为一种高风险的职业。

庆祝20__年记者节工作座谈会透露,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建立新闻记者职务行为规范准则。明文规范记者行为,为新闻报道建立清晰的法律规范,是新闻业走向法治的前提,在规范采访报道的同时,如何保障批评报道权、保障记者安全,应该是不容忽略的内容。新闻事业需要坚守新闻正义的记者,也需要捍卫新闻权利的新闻立法。

记者采访报道和维权的难度,反衬着公民知情权的实现程度;对记者权益的保障程度,则反映了对公民知情权的尊重程度。法治不健全,记者采访报道的权利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保障。即便记者报道了真相,如果没有社会法治的跟进,真相背后的正义诉求也不可能得到实现,事件即使反复曝光,也难有实质推进。新闻的困境对应了记者的艰难处境,也正是在需要记者勇敢担当的地方,体现出新闻的价值和力量。

20__年是晶报记者大力发扬“阳光媒体非常新闻”力量的一年,在舆论监督上更有力,在参与推动社会管理进步上更给力。为了新闻正义,我们将继续前行。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13】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宣传干线的各位同仁们。

大家合:下午好。

男: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我们又迎来了第十二个“记者节”女:是呀,仿佛去年记者节的欢笑声还在耳边回响,仿佛大家一张张的笑脸还在眼前萦绕。但是时光如白驹过际,365天就在我们日日的忙碌中悄悄消失掉。

男:一年了,又一年了。这一年来,我们是否又进步了,是否又有新的收获呢?

女:我想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一年来,我们每个人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宣传系统也在发生着变化。

男:对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宣传系统。

也如此,有新的人来了,有旧的人走了!无论是新人还是旧人都在默默的为采油厂的宣传工作奉献着、努力着!

女:在此,请允许我们向奔忙了一年的各位宣传系统同仁表示一句亲切的问候。

合:咱们辛苦了!

女:那么在今天,就请各位放下你的包袱、卸下肩头的重担、一起来轻松轻松,一起来度过一个快乐的“记者节”男:活动开始前,首先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有请科长讲话女:有请__。

(讲话)

男:春华秋实,我们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秋意醉人,我们收获的是满怀喜悦。从科长的讲话中,我们深深体会到,20__年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富挑战的不平凡的一年,在每一个宣传人的心中一定会有很多感想。有风、有雨、有欢笑、有泪水,但我们坚信心灵的誓约一定会带来丰获得季节。更何况有厂党委、特别宣传科的正确领导,我们一定会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更大的辉煌。大家说是不是!

女:去年我们有个环节是把美好愿景写下来,放入许愿瓶,一年过去了,大家的愿望实现了吗?一年来大家又有何感想呢?我们有请采油厂宣传系统资深记者代表、,给大家谈谈自己从事宣传工作的感受吧。(交流)

男: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一年来,我们又有一些新的宣传干事加入到这个行列,为我们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迸发新的活力。下面我们有请其中的代表,谈谈他们对宣传工作的认识。

女:下面是大家游戏时间。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14】

去年记者节,是因为一个报道没有出来而有感慨,今年的记者节是因为一条祝贺短信而记得,当然,今年记者节也是碰巧,刚刚也有自己一个专题报道出来了,但因为是关于----副主席之死的,所以一上午领导来电话,还是搞得人有点担心,生怕触及政治,可说,记者节,不是记得是媒体同业者的一个节日,更多是让我们记得,我们对于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感慨在当下的这个环境里,媒体的生存,媒体从业者的发展。

记者,是一个让人荣耀的称谓吗?但在体制内,很多人都自谓是记者民工,在社会上又出现封口费一事,真真又是让人感觉有点自甘堕落。记得研究生毕业那会,虽然有很多机会,但作为导师五个弟子的唯一一个去了媒体的我来说,是对自己一个信念的坚持,还是对老师的一个安慰呢!至今,或许我不是最好的,但在于学新闻的,难道理想不是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吗?理想与现实,考虑眼前利益,其实也着眼于发展前途。

做记者,不仅在于外部环境,同时也在于媒体自身的环境。面对利益诱惑,面对阻扰,面对重重的探访真相的困难,作为一个有想法,有坚持的记者,或许我们都可以克服,但如果再加上自身的环境,我们所寄生的媒体环境也是一点都不理想,那我们,工作是否就真是就为了谋生呢?在我身边,在我的同行圈里,我感觉,除了养家糊口,大部分人心底里其实都还是有些精神寄托的,这一点精神寄托,不仅在于我们在探寻真相,报道老百姓关心的新闻或是满足老百姓的娱乐享受,更实际的,其实还在于我们其实可以帮助到人,我们有一种工作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自于心里,来自尊重,来自于社会及人们对记者的期望。所以,话说回来,记者行业,这个行业是有职业信仰、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的。但如果在整个社会舆论环境,生存环境变得更糟糕的情况下,我们的坚守,难道就是能超脱现实的吗?

在对记者有太多寄托、太多期望的同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对于民众的人心呢?每一个人,除了职业的这个身份之外,每个人也都是社会民众的一员,对家庭,对亲朋戚友,对熟悉的人,不熟悉的人,我们是否又都保持了一份人心呢?这人心,是人的善意、是人的`爱心、是人的怜悯之心,是人的上进求尊重之心。每个人,都希望活得有保障,每个人也都希望活得有尊严,所以,对于记者之期望,是一份要求,也是一份自身的担当,记者与民众有区别,但同样,民众也当有自身的要求。民众媒介素养,或许说的是一个专业问题,是公民素养问题,但如果大家都想生活得好一点,都想在保障自己权益方面有公正对待之时,那就不仅需要对记者有要求、有期望,同时也在于每个人都希望记者那样一样希望自己,这样,记者不仅可以做得更有希望和更专业,同时我们大家也都能生活得更好。

希望与失望同在,荣耀与失落同行,记者工作是一份光荣,也是一份辛苦,在记者节说记者,不仅在于媒体从业者的要求,同时也在于民众的期望和努力。环境,不单独是你的,我的,而是大家的。

记者节感言心得【篇15】

新闻发言人是说服者,记者是说服对象。在这个说服的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并不是发言人作为说服者可以决定和把握的,但是发言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增加在可控因素上的胜算,减少在不可控因素上的失误。

1.说服者的因素

说服者的影响力取决于他/她的权威性、可信性和受欢迎程度。

权威性越强,说服效果越好

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多位新闻发言人的会上,记者总是喜欢向那些位高权重的主要领导提问,在报道中也更愿意引用他们的话。

增强自己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可以让新闻发言人得到更多人的信服。政府机构、企业集团在设立新闻发言人职位的时候,也应该考虑任用专业程度高、具有专家资格的权威人士。

可信度越高,说服效果越好

说服者的可信度高,会产生比较好的说服效果。说服者要把自己的利益与自己所陈述的问题分开,如果让人认为说服者会从自己所倡导的事情中获益,其可信度将会受到质疑。

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在发言的时候,要多站在人民的角度解释问题、阐释观点,政府政策对人民的好处,从而把自己的利益与自己所陈述的问题分开,让政府和人民贴得更近,提高自己的可信度。

越受欢迎,说服效果越好

如果发言人深受记者们的喜爱,那么他/她的说服效果就会比较好,比较容易让记者们改变态度。国务院总理、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各国记者中的口碑都很好,除了因为他们是国家领导人,权威性和可信度高之外,他们还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深受记者们的喜爱。

什么样的人更受人欢迎呢

首先是漂亮的人。人际交往中存在一种“美貌效应”,外表漂亮的人更容易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信任,在说服方面也更有优势。因此,发言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不仅仅是礼貌和尊重,更是为自己赢得信任的制胜妙招。

其次是有魅力的人。人格魅力强的人,吸引力很强。新闻发言人的言行举止虽然被严格地限制,但是依然有发挥的空间,而且越是有魅力的发言人,越是能够博得媒体的青睐。

第三就是亲切的人。人们往往容易改变态度,使自己与自己相似的群体取得一致。新闻发言人亲切一些,人情味儿多一些,可以缩短与记者的距离感;明确地表示出与记者相同或相似的立场、利益、观点等,也会有助于发言人获得记者的信任。

2.说服信息的因素

说服信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态度差异、信息恐惧感和信息呈现方式。

适度的差异可以增强说服效果

刻板印象是媒体的痼疾,媒体一旦产生偏见,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当发言人所的信息与记者的原有态度有极大差异时,更应小心,不要一次性地给记者太多信息,不仅重点不突出,而且记者也难以接受如此巨大的反差,容易出现歪曲的、质疑的报道。

好的做法是把信息一点一点地喂给记者,可以多次,每次逐步增加补充新的信息,让记者们的态度改变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发生突发事件的时候,发言人更要抢先消息,掌握主动权,让记者不得不跟着发言人的信息走,避免产生过大的态度差异。

适度的恐惧可以增强说服效果

新闻发言人一般比较少使用恐惧诉求,因为他们面对的群体——记者——可以说是相当不怕恐惧的一群人,而且是越有恐惧越兴奋的一群人。但记者们也有特别惧怕的事情,那就是得不到信息,得不到信息意味着无法发稿,也就没有工资。发言人可以抓住记者的这一心理,对不合作的记者实施“信息惩罚”,对合作的记者给予“信息奖励”,增强自己在与记者交往中的主动权。

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增强说服效果

为记者准备新闻通稿很重要。新闻通稿不是简单发言稿,也不仅是背景资料的介绍,而是发言人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新闻稿件,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新闻价值突出。它可以明确地告诉记者,什么信息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帮助记者在复杂的信息中摘取精华。发言人的言谈话语结合新闻通稿的文字力量,会帮助发言人更有效地说服记者。

发言人可以针对不同的记者,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同样的话,既可以在会上说,也可以在面对面的谈话中说,也许说的内容都一样,但是方式不一样,给记者的感觉也会不一样。

3.被说服者的因素

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心情、卷入程度、自身免疫情况和个体差异等,都会影响被说服者对说服信息的接受程度,影响最终的说服效果。

了解说服对象的可说服性

职业的特点决定了记者要保持独立的精神,否则难以担当舆论监督的重任。

因此,新闻发言人不要奢求记者完全被自己说服,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力求公正,总是会把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呈现出来,只要他们呈现得比较多的是发言人的观点,那就好了,就说明记者事实上已经对发言人的信息给予了认可。发言人既要充分准备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和观点,也要给记者一些其他的信息,这样听起来比较客观,也符合记者的判断,会增加他们的信任感。

心情愉快的人更容易被说服

有研究表明,心情好的人更容易被说服。如果发言人能够让记者的心情保持愉快,那么将有利于发言人说服记者。幽默的发言人往往能够博得记者的好感,也更容易说服记者。

在__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当年最后一次新闻会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蔡武提前到场,与每一位参会记者握手寒暄,表示感谢和慰问,让记者们感到十分温暖。这样的举措不仅拉近了发言人与记者的距离,而且非常有助于树立发言人的良好形象,增加发言人的说服力。

巧妙利用卷入程度

卷入程度越深,态度改变越难。这个技巧可以被新闻发言人双重利用。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要减少记者的卷入,这样可以降低改变记者态度的难度;如果记者卷入过深,很有可能就不再理会发言人的信息,而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调查报道,发言人就失去了主动权。因此发言人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抢先,并持续地向媒体提供信息。

反过来说,当有些事情是新闻发言人希望记者们报道的,可以通过增加记者的卷入程度,让他们有机会丰富自己的报道,可以减少他们的误解,树立正确的态度。国新办、教育部等新闻办公室经常会组织记者团到各地采访,其目的就是提供机会,让记者们深入地去了解事实,增加对某些问题和事件的关注和报道。

避免说服免疫力的产生

过多的预先说服会让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使得说服变得难以进行。频繁使用的招数缺乏变化,也会让被说服者产生逆反心理,抗拒说服。过于强烈的禁止行动也有可能产生反面作用。

作为新闻发言人,切不可用过激的方式限制、阻止记者的采访。记者是吃软不吃硬的,发言人表现得过于强势,记者会更加针锋相对,相反如果表现得稍微弱势一点,可以起到以柔克刚作用。

4.情境因素

有研究发现,当个体对问题了解得很多时,预先警告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她将收到与以往立场相矛盾的信息,会引起抗拒,而当人们对问题了解较少的时候,这种预先警告会有助于态度的改变。

    695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