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励志文章
《意林》在价值观的宣传上强调励志和人文关怀,是我国杂志类中的佼佼者。意林励志文章精选介绍给大家,以助大家积累知识。
意林励志文章:清醒地成长
前两天,我看了网易新闻做的一个专题,叫做“CBD的午餐”。专题采访了在北京CBD工作的商业顾问、建筑师、室内设计师、媒体人等等。每天的午餐成为了他们最大的烦恼,好的太贵,便宜的太脏。每天在食堂吃太单调,在便利店吃人多得像要打仗。
CBD是北京的中心,它在短短几十年内是变得如此繁华漂亮,每次我路过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中国真的成为盛世强国”这一类复杂的感叹。每年都有很多面孔新鲜的年轻人涌入这里,建设这里,维护这里的正常运转,把自己的梦想,捆绑在中国的“强国梦”上。
然而,每天最基本的吃,都成为很大的烦恼,消磨着对生活的热情。而这只不过是年轻人每天几十万烦心事中的一件而已。
今年3月份,我搬出了学校,在外面租房子住。我住的地方叫做五道口,这里有一个别名,叫做“宇宙的中心”。很多门户网站都在这里,例如搜狐网易之类的。
每天早晚,我上课放学,都与这些网站的年轻员工们同进同出。我看他们每天早上挤下地铁,晚上再重新挤回拥挤的地铁。脚步匆忙、面色疲惫。他们几人合租一间屋子,个人空间只有一间卧室、一张床和一台电脑而已。
我每次看到他们,总会产生很大的恐惧,我在想:是不是就是这样了?生活就是这样?未来就是这样?理想,也就是这样了?
我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城市,家里都是铁路系统的。这个系统非常封闭,几乎买断了一个人的生老病死。我的很多小学同学,现在已经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进入了铁路系统工作,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铁路职工,一生大概都不会离开那座小城市。
我放假回家和他们聊天,他们会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愤懑与不满,说自己原来的理想是能够去一线城市当白领。他们羡慕我能够离开这所鸡犬相闻的小城,觉得能够来到北京的我,前途是无可限量的。我想到每日所见的白领生活,不知该说些什么。
十五岁的时候,我去湖北最好的高中上学,周围有很多同学是“富二代”,家庭提供的物质保障让他们可以去享受漫长的青春与轻狂,整个世界都像是他们的。今年再次和他们偶然在网上遇见,却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出国了,有的是去读书,有的干脆已经移民。
听说这个世纪,就会是中国的世纪了。如果世界是个环形大跑道,那么中国已经跑在了前面。
中国内部,则更像一个大跑道。所有人朝着同一个目标狂飙猛进,同心同力,身不由己。终点是什么呢,是幸福吗?是成功吗?是北京三环内的一所房子吗?大家都一直跑,一直跑,渐渐的,所有人都忘了这个目标是什么,甚至也不敢去过问。
我的小学同学们,那些一辈子也许都生活在故乡的年轻人们,认为自己起步慢、起点低,永远不可能赶超,因此放弃了,把自己视为社会的底层而在后面慢慢踱步。
我的高中同学们,看不起这场游戏,所以干脆离开运动场,不陪你们玩儿了。
而其他所有人,都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离开这个跑道,去反抗这个规则,因为所有人都在跑啊。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不断创造出大量的财富,金钱在中国流动着,资本便调配着每个人的生活。钱流向一线城市,便杀进北上广。钱流向体制内,便冲进体制内。
要清醒地成长,必须有脱离这个轨道的勇气。即使轨道之外,并不许诺成功。今年,我陆陆续续接触了一些年轻人,一些与众不同的年轻人。有的高中生放弃了名校,去就读企图建造乌托邦的南方科技大学;有的大学生,刷海报、拉选票,去参选人大代表;有的师兄师姐毕业了,也放弃名校、外企这样的选择,去做一些他们认为能够改造社会的事情。
没有什么“形势永远比人强”,因为所有的墙壁,其实都是门。
如果在一千个人中,有一百个人,有自己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内心世界。一百个人中,有十个人有离开这个跑道,忠于内心的勇气。十个人中,只有一个人获得了成功。那么未来的社会,也许会大不一样吧。
未来的中国,会变成一片原野。有跑的、跳的、在阳光下晒太阳的。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盛世强国下的年轻人们,人人有选择的自由,和择善从之的勇气。
意林励志文章:成功,先要弯下腰
台商罗田安30岁时,就已经成为了十几家企业的董事长。
八十年代初,罗田安靠倒卖牛仔裤,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992年,罗田安意气风发,在台湾和大陆,一口气开了十几家公司,涉及服装、餐饮、学校、建筑、证券、运输、食品、煤矿等七八个行业,可谓是“遍地开花,全面出击”。上海的克莉丝汀蛋糕店,是他当时诸多投资中,最小的一笔。
那个时候,被称作“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整个大的经济环境正处于腾飞时期。有幸踏着这个腾飞的浪潮和节拍,罗田安的财富和事业也演绎着加速度的膨胀和“腾飞”。他的资产迅速飙升到几个亿。“我三十几岁就开凯迪拉克,有很多的助理、秘书。数不清的朋友围着我转,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应酬,吃饭喝酒,一掷千金……”罗田安一如皇帝般风光奢华,呼风唤雨,不可一世。只要听说某个东西赚钱,就潇洒地一昂头、一挥手:投!
“风光”使得罗田安有些飘飘然,自我感觉颇为良好,骄傲张狂、自信大胆。可是,由于投资过于分散,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罗田安的资金链断裂,几乎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一夜之间,罗田安被“打回原形”。全家每月开支不足几百元,沦落到在贫困线上挣扎。那些昔日的“朋友”们,像躲瘟疫那样躲着罗田安。
从事业的高峰一下跌入人生的谷底,怎一个“痛”字了得?罗田安心情灰暗至极。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反省。1999年,穷困潦倒的他,向母亲借了路费,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准备重新打理所有投资中,硕果仅存的“克莉丝汀”。
然而,他刚进入生产车间,和他合伙的股东就嚷嚷着要退出,愤怒的工人更是将这个小个子老板团团围住。他们坚定地认为,这个张狂自大的“败家子”,肯定是来清算资产、关闭工厂的,自己的工作就要丢了。于是怀着强烈的抵触和敌意,聚到他的办公室闹事。罗田安一改往日的趾高气扬,诚恳地说服工人,自己将会一心一意,从头再来,用心经营这家企业……将信将疑的工人,这才同意他当日可以离开工厂。
翌日早上6点,罗田安来到公司,主动脱掉西装,换上工作服,带领生产部的同事清洗厕所,清洗工具,清洁环境……和店员一起吆喝广告、招揽生意,亲自去商场、超市推销产品……大家都用狐疑的眼光看着他。罗田安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弯下腰,和同事们平起平坐,以身作则,以德服人。
一年后,克莉丝汀从亏本到盈利,知名度一天比一天高。员工们和罗田安之间有了一种信任,结成一股同心的士气和凝聚力,大家手拉手,心连心,没有怀疑,没有距离,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把克莉丝汀做好。不久,罗田安用赚来的钱,从已有去意的几个股东那里买下所有股份,进行了持续的增资,并将自己的家从台湾搬到了上海,将事业的重心和全部精力,转移到这个投资最小的项目上。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罗田安遇到了时任宜川购物中心总经理的朱秀萍。多年的商场经验,让罗田安觉得这个人是他事业中的“孔明”。于是,罗田安放下董事长的身份和男人的尊严,三顾茅庐,挖来朱秀萍担任克莉丝汀总经理。两人8年的亲密合作,终于使克莉丝汀转危为安,步入新的发展轨迹。
在朱秀萍的策划下,与开店同时进行的是工厂的收购和扩建。为了满足连锁店的需求,克莉丝汀先后扩建和收购了6个生产基地,获得一个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一跃成为《福布斯》提名表扬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媒体采访时,罗田安屡屡表示,自己最后悔的事,就是当年有了资金和一些社会资源的时候,张狂骄傲,不可一世,让自己迷失了方向。他的人生曾有过遗憾,但他抓住了又一个机会,凭借着小小的蛋糕,缔造出了一个西点王国,再次演绎了人生舞台上的高潮。
1999年克莉斯汀还只有19家门面,而且大多经营状况不佳。现在克莉丝汀在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560多家门店,其中上海就有400多家。最高峰时,曾有过一天开5家门店的纪录。这家企业稳稳地坐上了长三角西点连锁企业的头把交椅,世界上最大的4家风险投资商开始关注它,不少500强企业希望和它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也许,正因为有过去的张狂骄横,才有今天的内心再造,才懂得把自己的腰弯下来,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事。
意林励志文章:“砸”不烂的商店
在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市,有一家特别的商店,缴纳一定的费用,就允许你随便砸里面的商品,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破坏者”,可这家商店却没有被砸毁、倒闭,反而越砸越兴隆。
这家商店叫“达斯破坏屋”,店主叫汤姆·法伦科夫。其实,法伦科夫能够建成这家特别的商店完全是偶然。
法伦科夫大学毕业后,因为就业形势不好,三个月下来一直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放低要求后,他终于在一家销售公司找到了一份推销员的工作。可因为业务不熟悉,自己又偏于内向,不善于与客户沟通交流,销售业绩一直不理想,而且销售行业的竞争残酷又无序,公司一系列的惩罚措施也让他每天都提心吊胆,总害怕末位淘汰的厄运会随时降临在自己身上。
在外奔波劳累,身心俱疲,可是家庭也不能给他多大的安抚。父亲在邮局上班,工资不高,也许工作艰辛,经常出去喝酒、打牌,还动不动对家里人发脾气;母亲是一名超市主管,可是性格温和,工作忙碌,也不敢对丈夫的行为加以制止;法伦科夫生活在没有温暖的家庭,还得经常面对父母激烈的争吵或无休止的冷战。
法伦科夫没有多少朋友可以倾诉苦闷,常常出去喝点小酒或吹吹风,心情好点才回家。
这天,法伦科夫又遇到了同事挖走自己的客户的情况,与其交涉,同事竟然死不承认,还出口伤人,没人声援他,法伦科夫只好生气地回家,却遇到父母的争吵,无处可去,就漫无目的地四处溜达。走着走着,法伦科夫走到了一处破旧的房屋前。房屋倾斜,四处漏风,屋瓦四散。想到小时候玩过打水漂,法伦科夫准备找一些瓦片。在把大屋瓦砸成小块时,瓦片发出了噼噼啪啪的脆响,而不断的破坏感忽然让法伦科夫心里一跳,一下子像放松了的气球,没有了压力和烦闷。法伦科夫索性来了一次大破坏,心里也充满了无穷的愉悦和快感。
一路回味着这美妙的享受,回到家,法伦科夫上网查询排解压力的相关方法,原来破坏东西真的有用,而现实中也还没有类似的机构,这不是一个创业的大好的商机吗?
法伦科夫一提出这一创意,他父亲就强烈反对,认为这是疯子的行径,周围的同事也认为他可能出了问题,商店是卖东西的,砸东西不是自我毁灭吗?可法伦科夫相信自己的考察结果,也相信许多人和他自己一样,面对无穷无尽的烦恼和郁闷,需要有一个可以发泄的途径,而这“破坏商店”不就正好满足了这些人的要求了吗?
法伦科夫立即着手,选好地址,开了“达斯破坏屋”商店。为了推广,法伦科夫在报纸和电视打出了“进店来,打碎走”一轮广告后,就开始举行了连续7天的免费试砸活动,之后就大力在网站和微信群下工夫,通过熟人、朋友的口碑去推广。
许多人来到这里,进入“达斯破坏屋”,尽情地去砸碎那些碗碟、吸尘器、复印机等各类家居物品,在破坏的快感中发泄自己的愤怒。一传十,十传百,这里的客人也越来越多。
法伦科夫低价网购或收购次品或残品,用作游戏的道具,还设计了游戏规则,在一定的挑战难度如距离、粉碎度等条件下,顾客自由选择物品,一定数量的破坏物品就只收成本价,如果发挥的好,就可以打折,但超出了规定数目,多破坏的物品就按件付钱,还是成本价的两倍。老人、青少年会半价以献爱心;另外,“达斯破坏屋”每天提供一小时的优惠活动,特价只需要3美元(约合人民币19元)。
许多顾客评价说:“之前一直过得非常压抑,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但在我进到这儿打碎一箱子东西后,感觉舒服多了。”“破坏物品的成就感真爽。”“在破坏中放松了身心,好比运动了一场,轻松地解除了压力、郁闷、愤怒,真的物超所值。”
如今,法伦科夫已经在不断完善活动方式的基础上,已在15个不同城市开了分店,从最初的郁闷走上了致富之路。在记者的采访中,法伦科夫说:“自己的成功只是缘于偶然,是从困境中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是的,困境不是绝境,只要勇于开拓创新,绝处也可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