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的励志文章

|小龙

  成功在不远处向你招手,但是你必须要自己努力,如果没有动力,那就看一下励志文章,励志文章让我们更加勇敢去追求成功。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一)

  感觉身边的人,大都很迷茫。

  钱也不少,但依旧为钱发愁;房子不止一套,依然谈起房子满腹怨言;孩子也上了不错的学校,但对教育依旧是不断吐槽。

  迷茫者,不是担心今天,而是担心明天。很多人期盼的是天上忽然掉下来一个馅饼,砸在自己头上。而且,就在明天,不要是后天,也不要是十年后。

  比如说,雄安,热闹了几天沉积下来,如不能从雄安的房地产中获利,很多人考虑放弃考虑它。

  很少有人想,面对雄安这个机遇,我把未来30年投进去,好好做一番事业。因为,谁也不知道30年后世界是什么样子。

  之所以说30年,源于和刘军宁兄的一段对话。近日,他问我以后有什么想法,我说了几项计划,他淡淡道,你要想好,这事要不要坚持做30年,想好了,就去做,中间转向,成本很高的。

  一个人,一个公司,乃至一个国家,坚持做一件事情30年,成功的概率还是蛮大的,坏事如此,好事亦如此。

  改革开放从1979年到2009年,30年时间,非常成功,中国的国力,中国人的生活水平,都大幅提高。中间曾有过波折和犹豫,小平同志南巡,又理清了大方向。

  对个人来说,有时候达成目标不需要30年。坊间流传一个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大致意思是说,如果你坚持在某项技能方面练习一万小时,就能像天才一样达到世界级水准。

  假如你喜欢射击,每天练习一小时,一年就是365个小时,慈悲起见,去除家假日,按照每年333小时算,坚持十年,可以秒杀绝大部分人;如果真要坚持30年,距离世界冠军也不远了。

  所以,即便是现在年已不惑,也没关系。从40岁开始做一件事,做到70岁,也能成。按照人的平均寿命75岁算的话,40岁还很年轻,50岁也不老。

  可惜,现在的人大都浮躁,希望速成。现在流行的是大学生创业,流行的跨界大发展,专业受鄙视,踏实干活的人不受待见。这是一种社会病,是价值观的错乱。

  这也就是中国为什么论文数量世界第二,专利数量世界第一,可真正的创新几乎为零。因为就连科研学术界想的也大都是眼前的苟且,没有诗和远方。

  写文章也是这样,报纸上的文章,微信里的十万加,很多时候也就是三天的寿命,三天过去就变成垃圾。昨晚和好友杨佩昌吃饭,他说每次写文章,都要想想,这篇文章过几年再看,是否依然有意义。

  古人特别讲究长远。古人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古人希望流芳百世,最怕遗臭万年。当然古人也有各种古人,沽名钓誉者,两面三刀者大有人在。

  德国人更是注重慢工出细活。德国的学者,平均10年出一本书,这才是严谨的做法,不像中国,三个月攒一本书就可以出版。

  有时候坚持的不够。比如说大清,从开办总理衙门算起,搞洋务运动,还没坚持三十年,就自我感觉良好了,内部开始折腾,把海军经费拿出来给老佛爷修颐和园。而近邻日本,皇家节衣缩食,省出钱来给海军。

  30年干一件事儿也够了,太多时间也没用。康熙大帝主题曲里,向天再借500年,那是太贪心了。普京做事儿麻利,说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可如今20年也快到了,还是没看到俄罗斯强大的迹象。因此,30年时间干一件事儿,要选对了方向,如果和历史的大方向背道而驰,多少年也不成。

  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二)

  我身边有一朋友,特热衷研究成功学。

  我经常打趣他:

  “你看了那么多成功案例,有何经验之谈?”

  他非常笃定地说:

  “你看看任何一个领域的顶级人物,

  都在那一行做了很久很久,才能厚积薄发。”

  他认为,所谓天才,没有什么秘诀,就是靠时间积累。

  每次见面,他都拿一堆案例来教育我:

  “你看现在搞自媒体写作的大V,

  咪蒙在南方系做了12年编辑,

  六神在国社做了9年记者……

  什么才能带给你成长?时间啊!”

  他说的这些道理,让我一点都无力反驳。

  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也一直在强调时间和积累的重要性。

  卖油翁为什么能从钱孔里倒油?无他,但手熟尔。

  愚公为什么坚信能移走大山?因为死而后已,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不过生活常识还是告诉我,天才的诞生,绝不仅仅是时间可以解释的。

  我们每天都在走路,也没有成为T台模特啊!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也没有练出一副好口才啊!

  我们很多人工作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行业专家啊!

  人是时间的函数,但时间只是天才的自变量之一。

  并不是时间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就可以通往卓越之路。

  对于天才而言,时间是必要条件,而绝非充分条件。

  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三)

  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

  儿子王献之问他:

  “我的字再写上三五年,也足够好了吧?”

  王羲之指着院里大水缸说:

  “等你把十八缸水练完,写字才有点骨架子。”

  王献之倔劲儿上来了,一写就是五年。

  王羲之看到他写的“大”字,嫌上紧下松,

  于是加了一点,变成“太”字,然后走了。

  王献之拿去给母亲看,母亲叹口气说:

  “我儿写字两千日,只有一点像羲之。”

  我们很多人,也和王献之初学书法时一样。

  我认识一位业余钢琴爱好者,

  10岁开始上钢琴课,可十年过去了,

  还在以同样的方式弹奏同样的曲子,

  虽积累了一万个小时,也还是十年前样子。

  同样的道理,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老师,

  如果不善学习,也不会比年轻时长进多少。

  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解释这一现象时认为:

  有一种错误思想——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

  事实上,如果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去做某件事情,

  不但不会进步,还会缓慢地下滑。
 

看了“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还看了:

1.

2.

3.

4.

5.

6.

7.

8.

    52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