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
“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等世居民族的重要传统习惯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广西三月三的由来简介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壮族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爱意。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双双殉情。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传说最广是关于刘三姐的:壮族歌仙“刘三姐”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壮族对歌的场所叫歌坪,壮语“欢龙洞”。意思是到田间唱,也叫“欢窝敢”,即到岩洞外唱歌。届期,人们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煮染糯米饭,以祭奠刘三姐,并自己食用,俗说食此可以像花木一样兴旺茁壮。
壮族歌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它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它的来历,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赛歌择婿”的故事流传最广。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壮族歌师的女儿,品貌端序、美丽,歌声婉转清脆。歌师一心想为女儿选一个歌才、人品都出众的青年做女婿。消息传开,男青年一批接一批前来赛歌,负者自然离去,歌才最好的一个小伙子留下来与歌师的女儿成了亲,他们的结合被传为佳话。从此,男女青年借歌传情择偶。就形成了歌墟。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介绍
1、抛绣球:在广西壮族,农历三月三有抛绣球的习俗。在节日到临之前,姑娘们会赶制绣球,这些绣球有多角形、圆形、方形等形状。赶制完绣球后,姑娘们会进行抛绣球活动,以此来向自己的意中人传达情意。
2、包五色糯米饭:在农历三月三,壮族的家家户户都包五色糯米饭,这种风味食品常在赶歌圩时食用,或用来祭祀神灵。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青精饭等,主要由糯米、紫蕃藤、黄花或黄栀子、红蓝、枫叶蒸制而成,其口感软糯,味道香甜,深受众人的喜爱。
3、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壮族人民有抢花炮的习俗,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项运动,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广西三月三,是壮族的歌圩节。歌圩节又称“歌圩节歌节”或“三月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歌圩节、四月八、八月十五等,但其中就以农历三月三的歌圩节最为隆重。
在歌圩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歌圩节分为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以外,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在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歌圩节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舞台,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