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书心得全新范文摘选

|德龙2

《忏悔录》我在世上曾经做过些什么,曾经思考过些什么问题,曾经怎样做人,全都记录在此。今日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忏悔录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借阅学习,一起来看看吧!

忏悔录读书心得1

这几天一直在读卢梭的《忏悔录》,它被归结为一种经典名着,可是我读过后感觉收获不大。我不知道为什么为翻译成“忏悔录”,卢梭好象也没有什么值得忏悔的吧。从它的英语名称"The Confessions"来说,翻译为“坦白性传记”也许更恰当。

读这本书时,能支撑我一直读下去,并直到读完的是他与瓦朗夫人的关系进展。

卢梭从小失去母亲,父亲也因打伤一贵族而逃亡他乡,他从小不得不四处流浪,食不果腹,甚至沾染了诸多流氓无赖习气的浪子,在他16岁生活无着、走投无路的时候,神甫蓬韦尔先生建议他去投靠瓦朗夫人。他说:“她是一位非常仁慈的好夫人,她能把别人的灵魂从她本人已摆脱了的错误中拯救出来。”那时瓦朗夫人已经28岁,他称他为“妈妈”,其实他们的关系是情人关系。

在卢梭成长的过程中,瓦朗夫人无私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钱财无怨无悔地支持着卢梭,即使卢梭最不可思议的举动,瓦朗夫人给予的都是宽容。瓦朗夫人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她利用一切关系帮助身份卑微的卢梭,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正是瓦朗夫人无私的爱成就了卢梭。

在卢梭眼里,瓦朗夫人是一位温柔的母亲、一位亲爱的姐姐、一个迷人的女友,他始终如一地这么看待她,在他的心里也只有她。就像书中所说:“所有别的女人受到我的钟爱皆因姿色使然,一旦没有了姿色,我的爱也随之消失;但妈妈却不然,尽管她会变得又老又丑,可我的爱却不会减退。”

后来卢梭厌倦了城市生活,同时他的健康状况颇令人担忧,瓦朗夫人同意与卢梭一起去偏僻的郊区生活,在瓦朗夫人的悉心照料下,卢梭的健康得到了恢复,在尚贝里郊外的沙尔麦特,卢梭度过了他生命中最为幸福的自由时光。可是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虽然他们俩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没有走到一起。

可最后,瓦朗夫人因为交男友不慎,没有听从卢梭的劝阻,离开卢梭后生活很凄惨,所有的财产都被人骗走了,丈夫对她很粗暴,最终郁郁而终。

卢梭听说了她的处境,好象只是只是给她经济上一点资助,也没有去看她。但是,卢梭倒是去了好几次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1928年,人们甚至按照卢梭的意愿,在她和卢梭相遇的地方竖起了黄金的栏杆,以纪念卢梭与瓦朗夫人相遇200周年,供后人瞻仰凭吊。

瓦朗夫人是幸运的,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恩人,作为一个人。

看完这本书后,眼前便挥不去黄金的栏杆,想像周围的景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不知有一天,我会不会在心中为别人树起一个栏杆?知与遇,很难,很难!在当前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感情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与我一同哭泣与拼搏,那么泪水与汗水的倒影中必会映出丝缕金黄,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拼搏吧。

忏悔录读书心得2

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这是卢梭先生最激励我的一段话,他直接写出了他的心声,他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那个时代真正的他还有那个时代一个普通人民所有的压力。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眼则是这颗忏悔的心。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则使我悲天悯人。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他说的谎行的骗。

由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他有条件在这部自传里展示一个平民的世界,让我们看到十八世纪的女仆、听差、农民、小店主、下层知识分子以及卢梭自己的平民家族:钟表匠、技师、小资产阶级妇女。把这样多的平民形象带进十八世纪文学,《忏悔录》就是这样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忏悔录》中那种平民的自信和骄傲,主要还是表现在卢梭对自我形象的描绘上。他在那个充满了虚荣的社会里,敢于公开表示自己对于下层、对于平民的深情,不以自己“低贱”的出身、不以他过去的贫寒困顿为耻,而宣布那是他的幸福年代,他把淳朴自然视为自己贫贱生活中最可宝贵的财富,他骄傲地展示自己生活中那些为高贵者的生活所不具有的健康的、闪光的东西以及他在贫贱生活中所获得、所保持着的那种精神上、节操上的丰采。

卢梭在《忏悔录》中写十八世纪这个阶层的精神状况、道德水平、爱好与兴趣、愿望与追求。在这里,卢梭致力于发掘平民的精神境界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自然淳朴的人性、值得赞美的道德情操、出色的聪明才智和健康的生活趣味等等。他把他平民家庭中那亲切宁静的柔情描写得多么动人啊,使它在那冰冷无情的社会大海的背景上,象是一个始终召唤着他的温情之岛。他笔下的农民都是一些朴实的形象,他遇到的那个小店主是那么忠厚和富有同情心,竟允许一个素不相识的流浪者在他店里骗吃了一顿饭;他亲密的伙伴、华伦夫人的男仆阿奈不仅人格高尚,而且有广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才干;此外,还有“善良的小伙子”平民乐师勒·麦特尔、他的少年流浪汉朋友“聪明的巴克勒”、可怜的女仆“和善、聪明和绝对诚实的”玛丽永,他们在那恶浊的社会环境里也都发散出了清新的气息,使卢梭对他们一直保持着美好的记忆。另一方面,卢梭又以不加掩饰的厌恶和鄙视追述了他所遇见的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中的各种人物,首席法官西蒙先生是“一个不断向贵妇们献殷勤的小猴子”;教会人物几乎都有“伪善或厚颜无耻的丑态”,其中还有不少淫邪的色情狂;贵妇人的习气是轻浮和寡廉鲜耻,有的“名声很坏”;至于巴黎的权贵,无不道德沦丧、性情刁钻、伪善阴险。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来得高尚、优越,他曾说“只有在庄稼人的粗布衣服下面,而不是在廷臣的绣金衣服下面,才能发现有力的身躯。装饰与德行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这种对“布衣”的崇尚,对权贵的贬责,在《忏悔录》里又有了再一次的发挥,他这样总结说:“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了这样多的好人,到我年纪大了的时候,好人就那样少了呢?是好人绝种了吗?不是的,这是由于我今天需要找好人的社会阶层已经不再是我当年遇到好人的那个社会阶层了。在一般平民中间,虽然只偶尔流露热情,但自然情感却是随时可以见到的。在上流社会中,则连这种自然情感也完全窒息了。他们在情感的幌子下,只受利益或虚荣心的支配。”卢梭自传中强烈的平民精神,使他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他所独有的特色,法国人自己说得好:“没有一个作家象卢梭这样善于把穷人表现得卓越不凡。”

他告诉读者,他从自己那充满真挚温情的平民家庭中获得了“一颗多情的心”,虽然他把这视为“一生不幸的根源”,但一直以他“温柔多情”、具有真情实感而自豪;他又从“淳朴的农村生活”中得到了“不可估量的好处”,“心里豁然开朗,懂得了友情”,虽然他后来也做过不够朋友的事,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友情与功利之间选择了前者,甚至为了和流浪少年巴克勒的友谊而高唱着“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爱情和美人”,离开了为他提供“飞黄腾达”的机遇的古丰伯爵。在他看来人具有自己的本性,人的本性中包括了人的一切自然的要求,如对自由的向往、对异性的追求、对精美物品的爱好,

他过着贫穷的生活,却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他很早就对读书“有一种罕有的兴趣”,即使是在当学徒的时候,也甘冒受惩罚的危险而坚持读书,甚至为了得到书籍而当掉了自己的衬衫和领带。他博览群书,长期的读书生活唤起了他“更高尚的感情”,形成了他高出于上层阶级的精神境界。

他处于反动黑暗的封建统治之下,却具有“倔强豪迈以及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敢于“在巴黎成为专制君主政体的反对者和坚定的共和派”。他眼见“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对压迫他们的人”又充满了“不可遏制的痛恨”,他鼓吹自由,反对奴役,宣称“无论在什么事情上,约束、屈从都是我不能忍受的”。他虽然反对法国的封建专制,并且在这个国家里受到了“政府、法官、作家联合在一起的疯狂攻击”,但他对法兰西的历史文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法兰西民族寄予了坚强的信念,深信“有一天他们会把我从苦恼的羁绊中解救出来”。

他对爱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应该包含着人类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他在生活中追求的是一种深挚、持久、超乎功利和肉欲的柔情,有时甚至近乎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他恋爱的时候,感情丰富而热烈,同时又对对方保持着爱护、尊重和体贴。他与华伦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净的爱情生活,那种诚挚的性质在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的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又洁净无瑕!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道作了长途旅行,始终“坐怀不乱”。他有时也成为情欲的奴隶而逢场作戏,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抛弃了这种游戏。他是十八世界里那个黑暗社会压迫下生活的万千普通人民的一个缩影,他不是最惨的,但是,他的遭遇一样令人同情。读《忏悔录》这一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卢梭,品《忏悔录》这杯酒,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

忏悔录读书心得3

上个周末去上海书城,本来准备再读一遍《基督山伯爵》,记得高中在上课的时候偷偷看基督山,被班主任发现然后毫不留情地没收了,没收的那本还是基督山伯爵的下册,可想而知当时的悲愤之情。至于这本书内容,早已忘得一干二净。这次在书城没有找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基督山,所以只好买了法国著名作家让。卢梭的《忏悔录》。

当时大致看了一下译者的序,觉得不错,而且作者的名字也蛮有意思。买回家仔细一读,便发现又是一本完全符合我胃口的好书。在我准备开始好好读书的时候,本着世界名著的标准,非经典不读,所以从红与黑到远大前程,再到现在的忏悔录,没有一本不是世界文学璀璨的宝石,而且我也对这几本书的内容题材都特别喜欢。

“我现在要做一件以前没有人做过,而且以后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要把一个人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这是忏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卢梭晚年受到了无情的政治迫害,甚至文学界的朋友都还是背弃他。最后他终于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完完全全地写出来,让世人和读者来判断,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着哲学家的智慧和作家流畅的文笔,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他的目标。无论是他的卑鄙龌龊,还是他的品德高尚,他全部一笔笔真实地写入了《忏悔录》。如他第一句所言,以前没有人做过,即使过了两百多年的今天,也没有人敢做。而他把自己的丑恶一面写下来,并没有对他的形象有太多负面的影响,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他的伟人地位完全被《忏悔录》一书坚实地奠定下来。

我刚看完了《忏悔录》的青年部分,也就是和卢梭一起重温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很多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他有两面性,有时候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有时候会没有理由得变坏,幸运地是,他最后还是能够重新回到正确的方向,而没有一直堕落。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和青年在这一点一样,我自己的本性也是非常善良,但是在高中时代也堕落过,做过很多坏事。最后也能自己改正过来。实际上还是因为环境,环境确实能够对人的行为形成极大的影响。卢梭也喜欢女孩子,而且对自己喜欢的女人显得感情特别丰富,容易动情。但是又非常拘谨,有一次很深刻的恋爱,即使最深的接触就是吻了那位小姐的手。但这次恋爱给他带来的快乐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它人以吻手开始的恋爱。不能否认,这一点我也和他一样。我和他一样从内心里就完全没有其它的想法,而已经能在交往中享受到极大的精神快乐了。卢梭有一段对女人的见解,一些自以为很聪明的女人喜欢用询问的方式来了解男人的内心,而实际上这会使男人产生本能的反抗,只会用谎话来欺骗她们。相反会对她们产生反感。我完全赞成他的这个观点。他确实有极强的对人性的观察力。还有一点性格我也和卢梭及其相似,就是不喜欢别人来教自己。用卢梭的话来说,就是担心在别人教我的时候担心听不懂,而不懂又要装着听的懂。最后还是没懂,所以我们都喜欢自己看书学习。还有一点就是反应很慢,这一点很可爱,但是的确是一个很大的缺点,我们对人都有很强和很敏锐的观察力,在某次谈话结束后很久后,谈话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个人的神情都能准确的回忆起来。可惜在过程中我们都有很慢的反应。这让我们看起来比实际上要笨,真正的才能被隐藏起来了。他对金钱的看法也和我一样,我也从来没有对金钱苦恼过。我完全统一他的观点:金钱有两种,我们口袋里的金钱是让我们保持独立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正在争取的金钱是让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有时候他对自己的钱很控制,但是从来不羡慕不是自己的金钱。对待金钱上,我也和他完全一样,在能够保证生活下,我甚至要更大手大脚,也许来自于对自己的自信,从来不担心没有钱的生活。总而言之,从卢梭的青年时代,我看到了很多和我相似和相同的优缺点。很多很多这里都说不完。

他在青年时期也碰到过很多善良的劳动人民,他们给他提供过无私的帮助。劳动阶层的人在他笔下得到了高度的赞扬和肯定。这也勾起了无数我小时候的回忆,有一次离家出走,走了很远,后来迷路了。一个捡垃圾的老头帮助我,他帮助联系家里人,我最后得以安全回家。另一次在火车上,因为我没有座位,有善良的老爷爷老奶奶给我零食吃,而且她们的孙女还主动给我在泡面时让座。这些微小的善举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卢梭问,为什么在我青年时代能够接触到那么多善良的人,而在我成年后接触到的确很少了呢?他知道,因为那是不同的阶层。贵族阶层的人性要少了淳朴和热情,更多的是争夺利益时的卑鄙和无耻。

卢梭没有对自己的性格多做评价,他将这个权利留给了读者。我觉得他的青年形象非常真实,很多缺点大家也有,但是有很多性格特点和一般孩子不一样。这样也是他能够取得后来的成就的一个原因。

忏悔录读书心得4

与她单独在“一起”;在里昂睡街头的座椅;在天文台上研究各个星座;把时间消遣在自己的小屋中寻找治愈心灵创伤的药物——卢梭,一个叙述生活和成长的法国作家,一个让我敬仰的法国人物。

“我如今要做一件从前没有人做过,并且也不会有人敢做的事。我想将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自己。”这是懊悔录的经典开场白,在政府和学界的乃至朋友的都背叛他时,他选择把自己的一生完整的写下来,让世人明白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我的读到中,我认为他是一个直率、感性、热情的人,他从没有约束自己,只是放任自己的思想去完善自己的生活。描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没有隐瞒任何事,甚至是自己的爱情、、、、、、。他非常的骄傲但在骄傲中有多少的流露出了卑微的感觉,当我翻阅着这本记录了他爱情亲情和友情的书时,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是充满了正义与光明的微笑,还是因为自己的无能而造成的社会对你的嘲笑,是啊!这两种都是笑,可你认为这两种笑是一样的么。那么你错了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微笑,那说明你改变了命运。可当你受到别人对你的嘲笑是,这说明你将一辈子被命运牵着鼻子走,就已经说明你的人生结束了。

在这位法国作家的一生中,我看到了人哪丑陋的一面,我看到了一个人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放弃一切的结果,让我明白,当一个人揭开他丑陋的面纱时,那张冷酷无情的脸是多么的可怕!

忏悔录读书心得5

《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德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难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动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点我也大多数是有的,也许他的经历和我不同,这都没关系,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碰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是大同小异的。

或许通过再读《忏悔录》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扩大视野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他就是读我自己,虽然我不具有他的才华,但我有他的缺点,这无疑对我更具有意义。

    38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