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学清明节倡议书

|行政

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能够利用到倡议书的场合越来越多,倡议书是为倡议、发起某项活动而写的号召性的公开提议性的专用书信。那要怎么写好倡议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小学清明节倡议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小学清明节倡议书

2023小学清明节倡议书【篇1】

各位老师、同学:

清明节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为让文明过清明节成为广大公民朋友的自发追求和自觉行动,使今年的清明节成为一个文明健康、内涵丰富、节俭环保、安全有序的节假日,我们倡议:

1、过一个健康的'清明节。积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缅怀与追思中增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倡导参加郊游、踏青和放风筝等民俗活动,迎春健身,陶冶情操,培育科学健康的节日生活方式。

2、过一个节俭的清明节。积极弘扬庄重、简朴过清明的良好传统,倡导简祭、薄祭和居家祭奠、网上祭奠、社区公祭、集体公祭等新的祭奠形式,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抵制庸俗、愚昧的祭扫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使清明节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节日。

3、过一个绿色的清明节。积极树立生态环保的理念,倡导通过植树、种草、献花和诗赋、祭文、家庭追思会等文明环保的祭扫形式来寄托哀思,消除鞭炮喧嚣,纸灰飞扬、烟雾缭绕的现象,共同保护清洁卫生、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还清洁明净于清明节。

同学们,我们正处在风华正茂的年代,拥有着健康和青春。党和人民殷切期望我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信念,珍惜美好时光,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报国本领,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优秀品德,锻炼强健体魄,努力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准备着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同学们,奋发努力吧!

__小学

20__年3月29日

2023小学清明节倡议书【篇2】

清明将至,为响应市文明办“和谐清明、文明过节”的通知,让同学们过一个平安、和谐、文明的清明节,结合我校实际,袁桥镇何庄小学大队部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和谐清明,文明过节。倡议内容包括: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一、学习防火常识,认识防火重要性。不点鞭炮,注意离开之前一定要及时熄灭蜡烛等火源。

二、宣传“文明扫墓”,摒弃陈规陋习。

三、学生在家参加扫墓时要听从家长的指挥,不擅自行动。

四、要注意路途交通安全,扫墓途中要有大人陪伴。

五、扫墓期间,严肃认真,不嬉戏,追逐。

六、不参加迷信活动。

2023小学清明节倡议书【篇3】

老师们、同学们: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清明祭扫活动安全有序、文明低碳,确保全校师生过一个文明、安全、节俭的清明节,现就清明节期间文明祭扫活动倡议如下:

一、全校师生要遵守西安市要求,严格禁止焚烧和燃放冥币(纸钱)、香烛、花圈、纸扎或塑料祭祀品、烟花鞭炮等丧葬用品。

二、全校师生要带头响应国家殡葬改革号召,带头简化丧葬活动,带头文明低碳祭扫,自觉维护祭祀场所公共秩序,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措施(扫码、测温、佩戴口罩),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做文明风尚的'引领者。

三、全校师生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配合执法部门做好文明安全祭扫工作。落实有关防火规定,严禁携带火种、火源进山,严禁燃放鞭炮,严禁在市区、街道、广场、小区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抛洒祭品。

四、倡导师生以鲜花祭扫、植树缅怀、网络祭祀、社区公祭和家庭追思会、踏青遥祭等形式缅怀先人、先烈、先贤,提倡在墓区内选择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严禁在耕地、林地、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资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散埋乱葬建造坟墓,树立尊重生命、厚养礼葬、文明节俭、慎终追远的殡葬新风尚。

五、清明期间不忘缅怀先烈,请同学们以网络祭扫的方式缅怀先烈。参与“我对英烈说句话”活动并截图发至班级群。

六、遵守国家疫情防控规定,不扎堆,不聚集,不聚餐。戴好口罩,出入公共场所扫二维码,文明祭扫过清明,做疫情防控先锋。

_____

20__年3月29日

2023小学清明节倡议书【篇4】

亲爱的家长朋友和小朋友们:

你们好!

又是一年青草绿,又值清明哀思时,缅怀英烈、悼念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近期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爆发趋势,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外防输入任务艰巨繁重。为避免清明节返乡祭祖聚集活动造成病毒传播和交叉感染引发聚集性疫情,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森林防火工作,清明期间,__中心幼儿园特向广大教职工、幼儿及家长发出如下倡议:

一、理性祭扫,服从疫情防控大局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做好疫情防控需要家长朋友共同的支持配合,做到非必要不外出,少走动、少聚集,减少群体前往墓园祭祀,不给疫情传播可乘之机。及时了解最新的疫情防控信息,可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告知在外的亲朋,在当地疫情解除之前暂缓回乡祭扫,采取安全文明的缅怀方式来祭奠逝者,外出佩戴口罩,做好自我保护。

二、绿色祭扫,倡导新型祭奠方式

祭祀时摒弃观念落后、不文明的祭祀风俗,可以通过鲜花祭奠、植树祭奠、公祭悼念、居家追思、撰写追忆文章等“云”祭祀形式,以献一束花、植一棵树、清扫墓碑等方式寄托哀思。反对封建迷信、烧撒纸钱、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陋习,要时刻保持防火防灾意识,自觉遵守殡葬和森林防火等有关法规和政策,共同营造清明追思氛围,一起维护环境。

三、倡导安全祭祀,共度平安清明

严禁携带火种、火源进入森林区,禁止在林区燃放烟花爆竹、焚香烧纸,从源头上严防森林火灾;在公墓、烈士陵园等场所祭扫时要自觉遵守秩序,听从管理人员安排,到指定地点祭祀,增强安全意识,严防火灾和伤亡事故的`发生。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春暖花开时,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是我们共同的美好愿望。文明祭祀,从简从俭、告别陋习,是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保障安全的需要。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管好自己人、守好自家门,积极向亲朋好友和身边群众宣传文明健康的祭祀方式,监督和制止不文明祭祀行为,给我们宝贝们做榜样,争做文明家长,文明祭祀的带头人!

_____镇中心幼儿园

20__年3月28日

2023小学清明节倡议书【篇5】

广大市民朋友们:

清明节即将来临。数千年来,人们在这个气清景明的节日中,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寄托哀思,这对于弘扬传统美德、增强家庭亲情和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以往每到清明等祭扫时节,烧纸焚香祭奠之风盛行,人们多在交通路口、公园广场、大街小巷等地焚烧纸币。这种不文明、不健康、不环保的祭扫方式,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又严重污染环境。为此,在__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际,我们向广大市民发出如下倡议:革除陋习,文明祭扫,争做文明新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一、倡导文明祭扫,摒弃庸俗的`祭奠方式。大力提倡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网上祭奠、公祭悼念等多样式、现代式祭扫活动。

二、倡导节俭祭扫,摒弃浪费的祭奠方式。做到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三、倡导环保祭扫,摒弃污染的祭奠方式。要大力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树立文明意识、科学意识、公德意识,改变传统的祭奠习俗,用环保、时尚、自然的方式进行祭扫,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等。

四、倡导安全祭扫,摒弃不安全的祭奠方式。要严格遵守有关防火规定,不违规用火。做到不在墓地等地烧纸焚香、燃放鞭炮,杜绝各种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广大市民朋友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自觉开展文明祭奠,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崇尚科学,倡导文明祭扫,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广大市民,“讲文明、树新风”,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出积极的贡献。

__区文明办

20__年3月24日

2023小学清明节倡议书【篇6】

广大市民朋友:

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缅怀英烈、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每到清明等祭祀时节,人们就会上坟烧纸、烧冥物、燃放鞭炮,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

这种祭扫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火险,给社会公共安全带来隐患。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深化文明创建内涵,推进“六城联创”,建设美好滁州,打造美好安徽第一印象,为此,我们向广大市民发出以下倡议:

一、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祭奠陋习。树立文明祭祀观念,倡导绿色祭祀新风,做到理性祭奠、节俭祭奠,破除焚烧纸钱等陈规陋习,以献花寄哀思,鞠躬敬故人,营造文明祭祀社会氛围

二、倡导环保,选择文明祭奠方式。树立环保意识,做到不污染环境、不影响他人生活,大力维护优美整洁的城乡环境,大力提倡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社会集体公祭等文明祭奠方式,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树,以及清扫墓碑、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提升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三、提倡节俭,崇尚尊老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提倡对在世老人尽孝心,多关心老人,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逝去时,不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相互攀比,以节俭方式寄托哀思。

四、率先垂范,做文明祭祀先行者。广大党员、干部、国家公务员、共青团员要以身作则,争做文明之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带头践行荣辱观,崇尚科学,倡导文明祭奠,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

让我们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用文明缅怀、关爱他人的实际行动,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用文明行为扮靓文明城市,为推进我市“六城联创”、建设美好滁州、打造美好安徽第一印象作出积极贡献。

    35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