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

|镇圳2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希望这份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篇1】

来到__镇东青冢子村,说起“第一书记”驻村后的变化,村民们都对其竖起了大拇指。驻村第一书记__来到__镇东青冢子村之后首先组织召开了座谈会,通过走访党员群众,详细了解村里的情况,并根据村情制定了详实的工作计划和具体的工作方案。

第一件事,先建立健全村班子。东青冢子村村班子比较复杂,去年,村支书和两名村“两委”成员辞去职务。通过了解,他提议32岁转业军人、原先担任村主任的王树刚兼任代理村支部书记,配齐了村班子之后,一切工作开始走上正轨。随后,__和王树刚决定对村里环境进行整治,对楼前楼后的柴草、垃圾进行了彻底清除,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改善了人居环境。

多年来,东青冢子村村集体收入来源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__到任后,帮助该村争取到200平方米光伏发电项目,预计一年收益4万元。此外,他积极向原单位潍坊科技学院争取资金,学院领导大力支持,出资16万元为村里楼前楼后1600余平方米土地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并安装健身器材,建设迎客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让村民休闲娱乐有了好去处。

“下一步,我将继续利用好原单位的资源帮扶东青村,通过邀请市孝德劳动模范代表崔月霞老师为村民作报告、大学生艺术团入村汇报演出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村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农学院博士的党员人才优势到村对村民蔬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进行全方位技术指导。”__说,不止如此,他将帮扶该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对接学院农业人才和电商平台,在东青村开展大棚蔬菜定向种植,引导该村大棚蔬菜种植走品牌化、特色化之路,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篇2】

新春伊始,在__镇北王里村新调整的130亩土地上,20座高标准蔬菜大棚整齐划一矗立着,村民__正和其他承包户坐在棚头探讨今年的蔬菜价格。“我原来种着两个蔬菜大棚,由于老旧,效益并不高。这不,通过驻村工作组的帮助,我们村又流转土地建设农业园区,我立即报名,建设一个高标准蔬菜大棚,现在正是丰收的季节,新大棚的效益是老大棚的两三倍。”__如是说。

北王里村原先是有名的种葱大村,近几年,由于大葱价格不稳定,不少村民转投他业。2016年,市住建局党委委员、副主任科员王玉国到北王里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第二年,在充分考虑北王里村村民实际愿望的基础上,计划进行土地流转,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这几年蔬菜价格高,菜农纷纷尝到甜头,对建设大棚的愿望更加强烈。”驻村工作组借助大棚“两改”契机,协助村“两委”班子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并通过园区规划,20座高标准蔬菜大棚拔地而起。

驻村工作难,最难的是“人心”。“群众不喜欢听大话,若没亲眼看到实际效果,说再多的话也无济于事。其次做群众工作,不能光靠讲大道理,情感交流更重要,老少爷们在桌前一坐,畅谈交流,一会儿工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王玉国说,人就得靠“心”交流,你对人家真心,人家才会真心对你。为老百姓工作,只有得到他们认可,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才会打心眼里认同你,所以说“感情”建立了,就再也没有讲不通的道理。

北王里村的村“两委”班子比较健全,但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与群众建立感情,驻村工作组通过采取走访、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到老百姓迫切需要解决农田用水、生活用电、蔬菜大棚改建、道路整修等问题。在为村民解决用水、用电、修路的基础上,2016年,驻村工作组协调各方力量投资10万元,修缮办公场所、新建文化活动中心一处;投资10万元,安装路灯20盏。结合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契机,工作组靠在村里,集中整治村内乱搭乱建,拆除巷内车库272个,清理垃圾3215余方,新栽植绿化树木320棵,美化了村庄环境。

在走访群众过程中,驻村工作组得知村里有部分儿童家庭贫困,于是在“六一”儿童节前夕,驻村工作组对村里贫困儿童进行帮扶,给孩子们送去慰问品和帮扶金。“下一步,我们计划继续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计划旱厕改造100户;帮助村里理顺好财务账目;协助村‘两委’发展好农业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帮助群众致富。”王玉国说,驻村工作就是要实实在在,要让老百姓以后的生产生活更加舒畅和谐。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篇3】

身残志坚埋头干,脱贫致富路上显身手

__,__区__镇__村4社一名普通的村民,她是一个肢体三级残疾的残疾人。现是重庆市__区翠茂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和重庆市__区杨思源花卉种植园负责人。

12岁的时候,她的脚背有时奇痒无比,一抓挠就会溃烂出血,由于当时家庭很困难,只有在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治疗,赤脚医生为她诊断的是骨髓炎。1993年__高考中毕业后,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到广州打工。期间,她白天上班、晚上自费学习计算机,通过了计算机中级考试,并由此谋得了在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工作的机会。当__感叹天道酬勤时,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1999年,她的病突然加重,脚一触地就会血流如注不能停止。__只有无奈的告别热爱的工作回到__老家,先后到__急救中心和重庆医学院治疗,被诊断为动静脉血管瘘,虽花掉治疗费9万多元,但是治标不治本,只有通过高位截肢,才能保住性命。但她已借外债4.9万元,借遍了所有并不富裕的亲戚朋友,哪来钱截肢保命?这时原__区新村乡党委政府发动所有工作人员给__捐款,农资办的王贵芳主动到银行为她担保贷款。千禧年第一天,__怀揣着新村乡党委政府的救命钱和一封遗书,来到重庆做截肢手术,遗书上她写下了,如果我下不了手术台,就捐献__所有能用的器官给需要的人,来回报爱她和帮助她的人。面对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她,__的妈妈默默为她准备好了棺材。

手术很成功,__的命总算捡回来了。她不怕艰辛的生活,但怕别人异样的眼光,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这时,__小学时的官品一老师来到家中,给她讲述各种自强不息的故事、送来各种励志的报刊杂志。__暗下决心,自己虽不能成大器,但要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和质量。于是,在截肢一个月后,为了不成为妈妈和社会的负担,__借钱并拄着拐杖开了一个茶馆。在开茶馆的同时,__经常看书看报,并关注客人在喝茶时聊天说事的内容。当她听到附近谁家因为贫困、残疾等原因而导致孩子读书困难、生活不好的时候,__的一阵刺痛、她下意识感到自己要做点什么事情了。

__年,__贷款承包了200亩荒山。当时,一些乡邻冷嘲热讽“杨拐子你养什么羊子,羊子跑了你能追么?你承包荒山你能背、能挑吗?”。家里人也极力反对,别人的话__可以不在意,但是丈夫的不理解,不支持,让她很彷徨。__不厌其烦地说服他,给他“洗脑”。最终丈夫被__的意志所打动,并和她一起在山上修圈养羊,没钱修房子就用竹木作支架,稻草代瓦片,蜡烛当电灯,孤寂了就唱山歌。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__山上的房子终于拉上电线,解决了生活、照明问题。2006年,__卖掉100只山羊,同时开荒种植的60亩南方早熟梨获得丰收,但由于沒有通公路,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满山的梨子烂在地里。区扶贫办、区残联和__镇人民政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经多方筹措资金33万元,为她所在的社修通了那条几辈人期盼已久的公路,结束了肩挑背磨的人力运输历史,她所在的社居民也能在家门口开展买卖活动了。

__年,__有幸参加重庆市首届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班为期一个月学习。经过西南大学专家教授的指点,在政府贴息贷款3万元的帮扶下,__新种植了60亩桂花,并在林下养土鸡、土鹅。由于沒技术,桂花的成活率很低。__年底,到了还贷款期限,工人又该发工资,这时乡邻看笑话、有人趁机出36万元的高价准备转包她的“宝山”,就在__准备签定转包协议的前一天,__区残联基金会为她送来了项目资金,同时区妇联、区林业局为她送来了树苗和肥料。区扶贫办、区残联等部门多次给她出去学习的机会,并请专家现场授课。__年,__成立重庆市__区杨思源花卉种植园,取饮水思源之义。如今__的苗木种植面积扩大到440亩,有桂花、樱花、红豆杉、等十几个品种十万余株。

在__的条件逐步好转的情况下,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要回馈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和残疾人的梦想。从__年开始,__开始帮助残疾人和贫困户创业,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帮扶理念。如今10年多过去了,她解决就近务工贫困村民20余人。残疾人张平,是__镇大同村村民,因一次事故腰椎受伤,只能拄着双拐像“鸭子式”的走路,当__看到他时,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于是__为他免费提供了几百颗树苗和一些肥料,以及种养殖技术指导。如今的他靠着自己种植的4亩多花卉苗木和养殖的蜜蜂,能够自食其力。

带着“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理念,__于__年发起成立了重庆市__区翠茂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现有会员528户,其中残疾人户31户,贫困户228户,自有种植面积1200余亩,流转土地1800余亩,覆盖了__、马武、青羊、大顺、同乐、冷水关等6个乡镇,__年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合作社。

__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并给予她无限高的荣誉。__先后被评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重庆第四届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有关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最新五篇相关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篇4】

__,男,48岁,家住彭水自治县鞍子镇新式村4组,家庭人口5人(妻子:任大翠,46岁,务农,患宫颈癌;长女:罗华仪,20岁,现就读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大二;次女:罗佳渝,14岁,现就读于彭水县第一中学,八年级;三子:罗幺毛,12岁,现就读于彭水县第二小学,六年级)。

__年,鞍子镇因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资源及特色农业开始发展旅游产业,__所居住的村也因具有“重庆市现存最大的家族式苗寨—罗家坨苗寨”而闻名于县内外,慕名前来观光的游客、媒体与日俱增,__便成为了罗家坨苗寨第一批经营农家乐的农户。平日里,__在周边地方打零工,接待主要由妻子任大翠负责,生意忙时,__便会回家帮忙,虽然3个孩子上学,但夫妻两人的收入也勉强能满足家庭开销,一家人过着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__年6月,__的妻子被检查出患有宫颈癌。妻子先后住院6次,化疗4次,医疗费花销近20万元。当时大女儿正好高中毕业,次女和三子分别上初中、小学,高昂的医药费及三个学生的学杂费让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加之农家乐无人经营,收入骤减,让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极为拮据。但作为一名普通且老实憨厚的中年农民,__没有被生活的重压击垮,而是变得愈发坚强,默默地和命运抗衡,到医院照顾妻子、还要兼顾家里的生意,里外都靠着__一人顶着......他嘴边经常念叨着一句话:“人穷志不能穷”。为了让妻子安心化疗,为了给孩子们树立做人的榜样,他没有一分抱怨、没有一丝愁容,整体乐呵呵的,他从不向政府张嘴伸手,他觉得自己有手有脚能干活,还有比他家更贫困的家庭需要帮助。

__年7月,在精准识别入户走访中,得知了__的家庭状况后,鞍子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新式村两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将其家庭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在精准帮扶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对该户实施了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次女罗佳渝享受免除学费政策,__年秋季学期和__年春季学期享受助学金1300元;三子罗幺毛享受免除学费政策、学校营养改善计划资助金800元/年。其配偶任大翠享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2__元、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报销5500元、医疗二次资助4300元、民政大病医疗临时救助1500元、妇联资助800元。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来说,有限的接济和救助无异于杯水车薪。如何才能提升这个家庭的“造血”功能?镇村两级组织、__本人为此都费了不少心思。

最后,__决定再苦再难,都不能放弃发展农家乐这个永久性产业。他充分利用自身经营农家乐早、客源广,邻居有劳动力的优势,与周围邻居抱团发展。平时有客人订餐时,他就会请邻居帮忙做饭炒菜;当他陪妻子上医院时,遇到有客人就餐时,他会毫不吝啬的介绍给其它经营户,即不误生意,也不让游客失望,还带动了周围的群众增收。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慕名前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原有的接待条件已不能满足接待需求,为有效解决硬件较差、游客来留不住的问题,__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及自己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对场所进行提档升级,安装移动wifi、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对客房进行标准化改造。他经营的福禄山庄成为罗家坨苗寨里面第一个拥有wifi、第一个拥有“室外民族化、室内现代化”风格的客房的农家乐。苗寨内全部铺设的石板路,只有三轮车能通行,因此寨内的垃圾清运成了村民们的难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__自告奋勇,骑着自己的三轮车义务拖运,从未开口向村民收取一分钱的油费、劳务费。

__年,他经营的农家乐综合收入达7万余元,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光荣脱贫。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带领周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罗顺海就是其中一个。由于家庭条件受限,罗顺海一直不敢尝试乡村旅游经营,__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并将20多位客人推荐给他,还将棉絮免费借给罗顺海,有了第一次600多元的住宿收入之后,罗顺海一年仅是乡村旅游住宿收入就有近6000元。如今,罗顺海正在对房屋及室内外设施进行装修。“待装修完成,各项设施完善之后,能接待更多的客人,接待能力也更强,相信收入会更高。”罗顺海对发展乡村旅游充满了信心。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像罗顺海一样,享受过__帮助、带动的,还有很多村民。据了解,罗家坨苗寨共有57户村民,几乎家家都有过转介餐饮、住宿客源,以及代销农产品等方式增收事例。在__的笔记本上,每一次转介客人的人数及收入等都历历在目。“大家都有收入了,才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标。”这是__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宗旨。下一步,他正在筹备成立一个乡村旅游协会,将寨子里所有村民的资源优势整合利用起来,通过统一标准、统一菜品、统一价格、统一安排客源,抱团发展,实现标准化运营。

据不完全统计,__年1-8月,共接待游客3000余人,营业额6万余元,通过向周边群众购买鸡蛋、土猪、土鸡、风萝卜、干豇豆、时蔬等农、土特产品,并为周边农户代销腊肉、优质大米、干豇豆、苕粉、黄豆等特色农产品的方式,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增收,额度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

在精准脱贫走访时,__说出了一段很平实的话:“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都能熬出头”。

这,就是一个普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满满自信。我们坚信,这个暂时贫困的家庭凭借心中有梦想,一定能够梦想成真!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篇5】

__是__镇不久前评出的一位“脱贫之星”,5月9日,笔者前往______家,一探独臂的__是如何战胜贫困、走上致富之路的。

我们来到__的蚕房时,他正聚精会神的观察着他的蚕宝宝们,在__忙活的空隙,我们和他聊起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摆脱贫困的心路历程。

1978年,20岁的__从中学读书毕业返乡,第一次参加小队里的集体劳动时,不小心被当时正在收割作业的收割机残酷的夺去了左手,从此落下一身残疾,生活也一度陷入困境。

听了他的这一不幸的经历,我们都沉默不语。__反而带着安慰的口吻说道:“虽然我的人生遇到了很大的不幸,但我从来没有怪天怨地,自从受了那次伤,我还是克服身残的困难,用仅有的右手坚强的自力更生!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练,我犁田耙地、挑水劈柴、烧火做饭……样样农活都能用一只手完成,甚至连建筑活也不输正常人!”

独臂的__竟然能够做那么多的事情,这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他苦笑了笑说:“没办法,艰难的家庭处境,逼得我必须炼出一身绝技!你们看,这些蚕房就是我自己一个人一砖一瓦建起来的!”笔者目测蚕房的面积,至少有120平米,偌大的一个蚕房,竟然出自一个残疾人之手!__告诉我们:现在党的政策比任何时候都要好,群众发展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政府都有相关扶持政策,特别是对贫困户,党和政府更是下大力气帮助解决。

由于缺劳力、因残、缺资金、缺致富门路,__家__年被评为贫困户。在小额信贷的扶持和帮扶干部的引导下,__家很快就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并且得到镇里的表彰,成为2017年全镇的十大“脱贫之星”之一,也是十大“脱贫之星”当中很特殊的一个。__家一共7口人,家中年富力强的儿子、儿媳都外出务工去了,只剩下老、弱、残、幼的家庭成员,但__却和老伴坚强的撑起一家老小的吃喝拉撒。他和老伴不顾年老体衰,于2017年开始种桑养蚕,第一年养殖,由于没有什么经验,效益不太理想,一年下来也挣不到别人养的一个零头的收入。当时,__见到其他人养蚕,都赚了大钱,而自己却几乎失败了,这让他想要放弃养蚕这条路。还好有镇领导、帮扶干部和村干部及时鼓励,他才恢复了信心,在2018年又开始他的脱贫致富之梦。

__说:“这回我成功啦!我们虽然只有两个上了60岁年纪的老人,今年第一批蚕养了两张,共卖了190多斤,一下子就有6600多元入账!现在是第二批,已经五龄蚕了,不到8天时间,又可以有个五六千入账啦!呵呵!我这个脱贫之星还真够货真价实!”

    4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