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

|少兵

推文网小编精心整理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希望这份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精选篇1)

所谓第一等事,实际上就是人生的方向、目标。要想清楚、弄明白自己这一生真正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到底朝着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去奋斗。

实际上,古往今来,在何为“第一等事”上,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答案。有的人看得近,有的人看得远。有的人看得小,有的人看得大。虽然没有对错之分,但却有高下之别。比如,王阳明看中的不是金榜题名而是成圣贤,叶帅选择的不是大把捞钱吃香的喝辣的,而是带领穷人闹革命,看似不合时宜、难解其中味,其实却是真正参透了何为“第一等事”。

真正的“第一等事”,是一种更崇高的人生目标,超然于个人私利之上的精神追求。诸如孔子的“天下大同”,王阳明的“成圣”,戊戌六君子的“血荐轩辕”,革命年代无数共产党人不惜牺牲生命来换取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曾有人感叹:我现在车也有了,房也有了,人生还有什么好奋斗的啊。还有的人梦想的“第一等事”就是荣华富贵、升官发财、名利双收。但钱有了,名出了,官当大了,却内心空虚,活得并不幸福,甚至还抑郁。

这样的“第一等事”因其境界太低、价值太小,对人生来说没有多少意义,追求起来也难以快乐。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很多人回味《雷锋日记》里这段话,心中便亮起盏盏明灯,这也可说是对何为“第一等事”的回答。

弄清自己的“第一等事”,有了方向,其实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精选篇2)

何为青少年人生的第一等事?

青少年时期是奠定人生成功基础的关键。青少年的仁爱、智慧、胸怀和能量等多种厚德的层面越高,青少年所能成就的事的层面就越高,所能成就的事业就越卓越,青少年的前途就越光明。

当今世界多元化成为了时代的主题,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以及生活多元化成就了今天的多元化社会。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特别是我们孩子的这一代年轻人,面对西方思想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双重冲击,我们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首先,要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只有确立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完美的人生,在追求高远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精神境界才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感悟人生的真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是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干什么工作要干成,要干好,要从大局利益出发,不要斤斤计较,陷入以“自我为中心”而难以自拔。

其次,要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青年人只有以积极进取的求真态度要求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把握机会,积极进取,立足本职工作,不断取得进步。

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比如“享乐主义”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因此贪图安逸,追求吃喝玩乐,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一些年轻人讲“不要活的太累”,“过把瘾就死”等,面对“灯红酒绿”的生活禁不住诱惑。

对诸如此类观念的组合做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否则原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所代替,前进的路上难免会有挫折和挑战。要正确对待荣誉,金钱,名利和地位等,在挫折中磨砺意志,培养心智,乐于奉献,勤于思考,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冲刷,将理想与现实,精神与物质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要付出实际行动,将理想转化为现实。

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和进步。但成功不是来自偶然,没有不劳而获,没有坐享其成,成功的背后凝聚着汗水和智慧,这需要锐意进取,努力探索。只有将平凡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才能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才能不断实现人生的价值。

要努力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要积极营造青年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氛围,内因和外因都同样重要,大力宣传科学知识,积极向上的内容,消除社会负面和不道德的现象,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青少年的价值观正确取向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青少年们还处在生理和心理上逐步发展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定型,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如今青少年成长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的新时代,应不断建设心灵品质,把握这个千载难逢的盛世机遇,顺势而为,立下高远志向,让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学问、有担当之人,成为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的榜样。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精选篇3)

《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如果“而立”是说成家立业小有成就的话,那自己三十岁这一年恐怕根本连边都摸不到,但如果是说坚定了今后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努力的方向,那这一年我觉得应该算是“而立”了。

金岳霖先生曾经这么评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既注重效果,则经他的眼光看来,乐天安命的人难免变成一种达观的废物”。

前段时间跟朋友讨论信不信命这个问题,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信命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二是信命带来的是积极的人生观还是消极的人生观,讨论到最后被冠以唯心主义的诡辩论。其实我试图说服他们这个出发点就错了,而且这也无关乎唯物还是唯心,唯物唯心只不过是标签,“名可名,非常名”,不能说唯物就比唯心更正确。我只不过是选择一种认识让自己好过而已,只关乎自己,只要不影响到他人,与能不能得到外界认同无关。自己唯一需要确认的是,你的认识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能够更平和豁达的面对人和事,不愤世嫉俗,不拧巴,同时也要时刻警惕不要变得市侩,不要成为孔子口中的“乡愿”。

《论语》中子夏有这么一段话,“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古时候一直说“做学问”,这学问恐怕不是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等等这些知识,表面上学的是伦理道德,看似有点反智,现在越来越觉得其实学的是一种智慧。

前两年对“孝”这个字是不屑的,想着自己堂堂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的人,那不知道比爹妈高到哪里去了,喝过的洋墨水里只有love可从来就没有孝这个字,我吃过的牛排喝过的红酒他们知道是什么味吗。社会发展太快,自己有种活了一二十年就能跟爹妈几十年相提并论的错觉,自己也许知识比他们多一些,但在智慧方面还差的远。现在反思自己是根本担不起这个字,前两年甚至可以说是无父无母的不孝。孝不是那么让人难以启齿的字眼,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永远都不会过时。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古代把“孝”看作做人的根本,对“孝”的推崇,不仅仅是在孝这个字上,看重的是通过孝这个根发散出去的枝叶。通过孝把家里关系处理好,再到单位把工作做好把同事关系处理好,再到社会跟各行各业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关系处理好,这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越来越觉得,整个过程凭的其实就是自己那颗诚敬之心。所以今年把自己的座右铭改成了“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这是《大学》里的一句话,洒扫应对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不自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别人对得起手头要做的事,不去在意最后的效果,做一个胡适眼里“乐天安命的废物”。有时候心里会想只要我诚了,最后结果不会差太远,因为说了嘛“虽不中不远矣”,这种想法多多少少也有被功利主义支配的嫌疑,其实还是没有做到真.诚,还需要继续修啊。红楼梦五十六回有一段宝钗跟探春关于学问的争执,宝钗最后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说得真好,我爱宝钗!

前不久还试图给自己加很多标签,“感物不易动者、忠实小粉红、钢铁湖蜜、摄影小白、粤语控、随缘手办收集狂、写字机器、老古董”,有凸现自己爱好广泛的嫌疑,以为这些爱好这些技能这些外在的东西对自己有了相应的加持能够弘我,其实也是著了这些东西的相了,最终反而会被外在的东西所累,“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毕竟总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虽然没几个钱,但也总想拿钱举例子,应该考虑的是利用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只是成为一个有钱人。最后只给自己留下唯一一个标签,“算个有心人”。阳明说“切勿贵目贱心”,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大学》开篇所说的“明德”其实每个人都有,人随心动,每颗心都让自己成为那独一无二的人,这也就是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的原因。其实圣人就在身边,日复一日雷打不动每天早上七点半准时在门口迎你上班的保安大哥,年复一年在纬十路这片出没见面跟你打招呼还不想收你快递费的快递小哥,每周来办公室浇花还教你怎么修剪一帆风顺的保洁阿姨,迟送了几分钟开门就跟你道歉的外卖老弟,听喝多的你在后座跟朋友瞎逼逼一声不吭认真开车下车还夸你说得好的代驾师傅,更别说身边处处帮助你的领导同事朋友了。那些给自己带来感动能让自己共情的,从来都不是金钱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那一颗颗炽热滚烫的心。

再看开头跟朋友讨论的问题,这个世界也许本就是唯心的。同样是说柳絮,黛玉嘴里的柳絮充满了随风飘荡无处安放的哀怨,宝钗却能讲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么昂扬的诗句。“一颗心先可以塑造天地圆方”,这个世界其实就是自己内心精神世界的倒影。

回到这篇文章的题目(如果能称之为文章的话),出自少年王阳明跟私塾老师之间的一段对话。

——何为第一等事?

——惟读书登第耳。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登第升官发财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那些用力生活的人们虽然不被人知道,但也不能说他们的一生就是失败的,自己也是这芸芸众生默默无闻的一员。求圣求贤学做圣贤看上去遥不可及,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到,用阳明的话说就是普通人跟古代先贤都能成为100%成色的足金,只是斤两有所差别,都能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圣贤气象。读过孔孟老庄程朱阳明,真就像程子说的“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这些圣人之言放到日常生活中去体会参照谁不会由衷感叹上一句:噫吁嚱,先贤诚不我欺!

圣人之言常读常新,太多的话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反复咀嚼。“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想做到阳明口中真正的知行合一,需要不断的去格物致知,需要到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事上磨。希望将来不管顺境逆境得意失意,都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都能“情顺万物而无情”,都能“常快活”,争取在下一个十年之期到来的时候能够做到“不惑”。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精选篇4)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失去了性命,其他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应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随着时光的流逝,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越来越多。由于汽车引起的交通事故日益增多,据统计每天有550多人因车祸而永远的离开这个世界。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差点被一辆红色的小汽车撞到,踉踉跄跄地跌坐在路上。我惊得捏了一把汗,赶紧跑去看一看老人家有没有受伤呢!幸好只是受了惊吓,没有受伤。围观的路人指责汽车司机不该闯红灯。司机也是满脸惊慌,一直说要带老人去医院检查。闯红灯是非常危险的,幸好这次是有惊无险,但是我们谁又能保证下一次还能这么幸运呢?

从这件事情我想到了,尽管妈妈天天说要注意安全,老师天天说要注意安全,可是一些小事故还是经常发生在我身上。

记得那天体育课举行四人一组赛跑,比赛非常激烈。哨子声一响,我像根离弦的箭,向终点冲去。但是,人外有人啊,眼看小丁要超过我了,我心一急,开足马力,结果,摔了一大跤。“没事吧?是不是热身没做好?”老师把我扶了起来。两边膝盖都出血了,热辣辣地疼,我的眼泪止不住噗嗒噗嗒往下掉。后来,我想了一下跌倒的原因,确实是热身时,我应付了事,筋骨没有活动开。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教训,时刻提醒着我注意安全。

课间时,不要追逐打闹;下楼做早操时,切忌拥挤;过马路时,莫要横冲直撞……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不让老师和家长担心,我们一定要把安全时刻牢记心中,让安全伴我们健康成长。

人生第一等事主题征文(精选篇5)

12岁那年,王阳明还在读私塾。他向塾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何为第一等事?”塾师告诉他,第一等事无非就是科举及第。王阳明对塾师的回答不以为然。他觉得真正的第一等事,应当是“读书学圣贤”。

“成圣”成为了王阳明的“第一等事”,也成为他毕生的自觉追求。他12岁发下的宏愿,立下的志向,最终得到了认可。他在世的时候,就被当作“圣人”,而在后世的学者心中,他也拥有了“圣人”的形象。

12岁的王阳明所提出的问题是振聋发聩的,对于那个时代的士人来说,“成圣”是终极目标。

天下事,瞬息万变,错综复杂。有人的地方就有事:大事、小事、平常事,事事关己;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劳神。因为责任和担当,我们必须去直面世事。

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我们能否将纷杂的诸事理出头绪,牵出那条支配我们生命的主线呢?若要拎清诸事,我们就不能不先思考这个问题: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一位常年在戈壁大沙漠跑车的司机说,人最恐惧的时候,不是没有钱的时候,不是没有水的时候,不是没有车的时候,而是没有方向的时候。

叶向真在对父亲的回忆中,介绍了叶剑英是如何选择他自己的“第一等事”:抛弃荣华富贵而走向革命。她说,父亲在黄埔军校时就跟蒋介石结下了非常好的友谊。别人都不可以配剑和配枪进入蒋介石的卧室,只有他可以佩戴短剑和手枪进入蒋的卧室,后来还让他做了2师师长兼着两广的盐务管理官员。尤其后者是一个肥缺,半年100万美金就有了。他当师长,行军时不想骑马就坐轿子,还有一个士兵前边挑着丹麦进口的饼干和炼奶,后头担着威士忌和白兰地。很多人都看中这个位置,希望能够有一天做到他这样的位置。但是父亲还是毅然决然地脱掉皮鞋穿起草鞋,冒着生命的危险,奔向了革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像无数优秀共产党人那样,抛弃小我,一心为国向民,这样的“第一等事”方为真正的“天下第一等事”。

    63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