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怎么回事

|和杰

新冠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是咋回事呢?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用心整理的新冠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怎么回事,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欢迎大家收藏并积极分享哟!

新冠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怎么回事

新冠感染高峰过后大三甲亏损显著怎么回事?

中国的公立医院在经历一场不愿回首的非典型性消耗后,三年的“战时状态”正逐渐走向终结。

春节后,随着大规模感染海啸的缓慢退去,那些被呼吸科患者充斥的各个科室,正重归正轨,开始接诊本专业患者。

但数月感染潮、重症潮的压力过境,曾经被抛之脑后的医院经济账,重新回到医院管理者、总会计师们的视野。

一切平静了,医院能回到过去的诊疗工作和运营中了吗?

回望过去近3年,公立医院经营危机频现。

2021年6月,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式关闭,河南省省立医院被冻结存款、扣押财产,债务高达3.4亿元;3月,山东省8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欠缴医药企业药款被通报;2020年12月,桐柏县人民医院被曝于当月突然辞退大批医护人员,还拖欠工资……

回望过去近3个月,从人流来看,感染高峰打破了诸多公立医院近三年来“低患者流量”的惨淡,病人涌入医院,整个医疗体系遭受着前所未有的高饱和冲击;但从医院运营的角度来看,成倍增加的肺炎患者并未给公立医院的运营带来好消息。

与想象不同,过多的肺炎患者涌入公立医院,甚至对医院的经营情况产生了“干扰”,医院无法快速“回血”——尤其对以三四级手术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大型三甲公立医院来说,肺炎患者的诊疗带来的更多是社会效益。

公立医院的日子,依旧艰难。

新年伊始,当逐渐进入“后疫情时代”,有医院,过去三年被消耗的家底、欠下的经济账和负债,要怎么还?

有医院,从“保证生存”再重新转向“高质量发展”,有没有失去发展机会,还能否掉头?

有医院,过去三年因社会流动缓慢,而未被上级医院虹吸走的患者,还能否把他们留住?

在“行业春天”来临之前,公立医院的秩序重建之路还有很长。

新冠患者大量涌入医院,医院“回血”了吗?

在感染高峰期,大部分医院的诊疗量都经历了爆发性增长,但工作量和支出增加的同时,不少医院的经营却变得雪上加霜。

业内资深医管专家告诉八点健闻,在这段时间,越是大三甲医院,经营受到的影响越大;因为对于这些医院来说,三四级手术才是主要收入来源,而非基础诊疗。

根据他的调研,2022年12月的感染高峰期间,不含药品费,上海部分三甲医院的收入下降31%-35%;湖北、广东有三甲医院收入降低35%、25%;湖南部分三甲医院的收入则降低了23%-25%。

江苏省某三级医院院长黄文山直接告诉八点健闻,“全院都是肺炎病人的情况下,哪个医院赚钱?除非乡镇医院,一般的大医院都是亏的。这时体现的是医院的公益性,没有三级医院会考虑赚钱。”

平日,肺炎患者多在乡镇医院或门诊治疗;他所在医院的主要收入来自三四级手术,或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很少收病毒性肺炎患者入院;然而在感染高峰期,住院患者中肺炎患者的比例最高超过80%,虽然单看治疗方面可以做到收支平衡,但在叠加大幅上升的人力成本后,医院整体亏损。

不过在他看来,“医护人员带病奋不顾身,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自身的健康风险,无法用经济衡量,医院经营亏损根本不值一提。”

而在DRGs支付改革推行的当下,不少医院发现当“全院变成呼吸科”时,这种单病种付费的支付方式失灵了。

浙江省某三甲医院的ICU主任告诉八点健闻,“在感染高峰期,全国医院都处于混乱状态,如果还按DRGs付费,医生都不愿意干。医保部门在眼下的时间点,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退让。医院目前先按项目计费,等过了非常时期再说。新冠患者先按之前的支付政策,等后期财政支持方案出台后,再相应补还给患者”

一位浙江省某三甲医院肝移植科的医生则表示,科室医生目前不需要填写DRGs病案首页,等之后再结算。

八点健闻了解到,不少医院目前暂时采用了项目付费的方式,捱过这个非常时期,再考虑医保结算问题。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GAHA)主任庄一强博士告诉八点健闻,对医院来说,救治新冠患者不是算经济账的问题,是体现公益性的时刻。在放开后的这段疫情“急性爆发期”,医院没什么钱可赚,只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囤,把危急关头渡过去”。

跌宕起伏的三年

从2018年开始,每隔两年,艾力彼团队都会对全国医院的运营情况做一次调查。

庄一强用几个短句生动勾勒出疫情三年的样貌:2020年应该被形容为“突如其来”, 2021年是“忙中偷闲,有点小阳春的样子”,2022年则是“穷于应付、猝不及防”。

疫情对医院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新冠外疾病诊疗量的急剧下降。据艾力彼团队的调研结果,2020年,医院的工作量平均下降到2019年的80%,2021年大概恢复到90%;2022年,疫情爆发区的医院工作量再次下降到疫情前的50%,极端的大概只有30%。

北方某一线城市三甲医院2020年的运营数据和艾力彼团队的调研结果基本相符。

“第一年真的就让疫情给打懵了”,该院总会计师李秦川(化名)回忆。当年,疫情防控是最主要的任务,受到封控、医护外出支援等诸多情况的影响,他所在医院的工作量只有2019年的70%,这是他们在疫情三年间唯一的亏损年,“主要就是因为工作量下降了”。

而在新冠感染病例较少的城市,疫情对当地经济和医疗的影响相对较小,三年来医院业务收入为正,影响主要体现在业务收入增速。

贵州某三甲医院院长周林(化名)告诉八点健闻,在疫情前,他所在医院年度业务收入的增速保持在10%以上,撇开疫情影响不显著的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降至8.2%、4.2%左右。

疫情期间,除了诊疗量下降,医院还要承担繁重的疫情防控工作,这导致人力资源分散、支出增加。建发热门诊、方舱医院,扩容病房,购买防疫物资,增加设备,抽调医护到隔离点、核酸点、对外支援,甚至压缩合并病区……这些物资和人力支出都需要医院暂时垫付。幸运的是,这些对周林所在医院而言,“都还在可承受范围内”。

“太多的人力投入(在疫情防控)了,但在防感染和疫情防控方面是不能算计成本的。”李秦川告诉八点健闻,疫情期间,医院在成本支出方面没有太大的结构性变化,相对于人力成本,防控物资都是小头。

他坦言,疫情期间的成本预算经常被疫情的变化和防控的政策“打破”,没法按照常规的预算走。例如2022年中旬,当地政府要求医院核酸检测量到达日均三万管,这时就要大量购买PCR仪,不单要调整,还得要快,“今年随时都有紧急情况,有一个月我最长在医院住了20多天”。

除了诊疗量下降带来的收入下降,庄一强认为,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带来的“药品耗材零加成”是另一叠加效应。2020年至今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持续进行,医院原本的药品和耗材收入减少,医疗服务价格却没有及时调整到位。这让医院的收入进一步缩窄。

收入下降,支出增加,大量医院只有靠疫情前的盈余苦苦坚持。

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管理层无奈地表示,疫情期间,医院的成本总额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下降的是人均收入,“但大家也都理解,我就觉得大家真不容易,全国都不容易。”

2022年7月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2020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显示,2020年,753家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为负,占比43.5%,较2019年增加25.89%;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医疗盈余率为-0.6%,较2019年下降3.6%。

“家底厚”的医院尚可维持,少量“家底薄”又贷款无门的医院只得倒闭。

倒闭发生在2020年,从家底薄的二级医院开始;2022年燃烧到一些大的民营,医院普遍感到,无论大小,苦撑下日子越来越难过了。

面对经营压力,各个公立医院也在想办法。

李秦川告诉八点健闻,两年来,他所在的医院建立了一整套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工作流程和责任机制,从未关门停诊。2021年,医院工作量恢复到2019年的80%至90%,2022年基本与2019年持平。

在放开后的两周内,由于医护人员大面积感染,人手不足,无法再大量收治病人,医院的工作量再次大幅下降。

但这都是一时的,“因为放开之后医院很快就能回归正常的轨道。不能以这段特殊时期的状况定义放开之后的情况。”

2023年会比2022年更好吗?

三年疫情管控落幕,兵荒马乱的战时状态结束了。想到2023年,大部分医院管理者都感到乐观。

在李秦川看来,挺过放开后的疫情爆发期,恢复起来会很快。目前所有诊疗流程都已恢复正常,他对2023年有信心,“短时间的影响是很小的,2023年(的服务量)应该能超过2019年”。

周林同样认为,从营收来讲,2023年应该会比2022年好。“放开后,最难的是医护人员大规模感染的一周,但挺过去就过去了,由于政府部门提前调度,各单位加强准备,重症潮在承受范围之内,死亡率也不算高,没有出现医疗挤兑,这已经好于预期。”

他认为弥补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是2023年的一个重要任务,比如当前急需的药品储备,重症病房相关设备的配备,尤其是医护人员危重症理念的提升和技术培训。“当然这需要一些资金,希望各级财政能给予支持。”

就黄文山观察,春节后,医院的日常诊疗基本都恢复了,“大家都感觉到轻松了”,专业部门可以多一点空间发挥主观能动性。他唯一心疼的是,“新添的许多设施、设备未来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而对一些省级、地市级的龙头医院医院来说,2023年可能也有异常的挑战。

业内一位资深医管专家认为,过去三年人口流动性较差,很多原想去省会城市、或北上广等大三甲医院看病的患者,被迫留在当地医院就诊,这给一些地方龙头医院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会。而当社会秩序重新恢复,人口流动起来,患者又可以跨区域流动、自由就医了。本地龙头医院如何留住疫情防控时积累的患者,防止被顶级大三甲虹吸,将是更大的挑战。

“在度过感染高峰期之后,医院应该做疑难学科发展支持、资源调节等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工作。”

艾力彼团队2022年针对疫情对各地、各级公立医院诊疗量影响的调研印证了上述资深医管专家的观点。

调研结果显示,在疫情三年内,公立医院诊疗需求区域间的下降幅度并非均衡。在受疫情影响不大的地区,例如厦门、温州等地的龙头医院3年来的诊疗量不仅持平,甚至略有上升,部分医院达到105%。

庄一强解释,地方的龙头医院几乎是“两头吸引患者”,对于本来流失到北上广看病的高端患者,疫情原因只能去当地龙头,而因核酸检测等较为繁琐的就医流程,为求安心,此前习惯去其他小医院的病人也更倾向于到龙头医院就诊。

在庄一强看来,2023年或将是秩序重建期,各级医院进行重新梳理和定位,“缺设备补设备,缺人才补人才”,最后才是考虑“永续经营”。

新冠感染高峰期过去了吗?

近日,浙江、河南发布消息称,该省已经平稳度过第一波感染高峰。此前,重庆、四川、海南海口和三亚等地也表示,当地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

春运已经开始,大规模人口的迁徙流动,会不会引发新一轮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近日,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接受《面对面》栏目专访时表示,很多省份已经达到了高峰,有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不排除通过春节的流动引起比较大的第二波或第三波高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考虑到感染人口结构的变化。“像农村地区一些老人在家不出门,可能因为春节的流动,走亲访友被感染了,再加上农村的医疗救治条件不如城市,所以要防范可能出现农村医疗挤兑,特别是老年人感染以后,如何得到及时救治的问题。”梁万年说。

浙江:全省第一波感染高峰

已经平稳度过

浙江省1月9日召开疫情防控调度会指出,当前,浙江全省第一波感染高峰已经平稳度过,接下来要进一步深化细化工作措施,切实筑牢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屏障。

会议提出,要聚焦防重症,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工作,进一步盘活住院床位和ICU床位,增强重症救治能力,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要加强抗病毒药品的精准投放,确保老年人等重点保护群体第一时间用药治疗。要继续做好养老院、敬老院等重点机构和特殊场所的管理服务工作。

会议强调,要及时优化完善“乙类乙管”应急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强化协同、统筹调度。要提前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方案,引导群众春节期间错峰出行、有序流动,确保健康过节、平安过节。

河南:已顺利度过疫情高峰

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以BA.5.2为主

1月9日上午,在河南省统筹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阚全程介绍,从发热门诊数据看,河南省于2022年12月19日就诊人数达到高峰,之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综合研判认为,河南省已顺利度过疫情高峰,实现平稳有序转段。预计到本月底,每日新增感染人数将维持在较低水平。

郝义彬表示,同时,根据2022年12月份以来河南省开展的本土病例基因测序,结果显示BA.5.2分支占94.5%,BF.7分支占4.4%,BA.5.2.20分支占1.1%,河南省现阶段流行的毒株仍以BA.5.2为优势毒株,暂未发现新的变异株。

重庆市卫健委:

重庆本轮新冠感染高峰期已过

1月3日,重庆市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畔介绍,“据统计,重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日接诊人数,最高时是在12月20日,达到了4.9万人左右,目前只有7000多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接诊人数最多时是12月16日,一天超过3万人,目前已降至一天3000多人。”

李畔说:“重庆的感染情况可以从中得到一个直观的判断,我们的高峰期应该已经过去了。”

四川疾控:整体感染发病已超过八成

“全省感染高峰应该已经过了”

2022年12月29日,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唐雪峰介绍,四川省分别于2022年12月17日至19日以及25日至28日两次完成了网络的问卷调查,分别有48万人和23万多人参加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四川全省的感染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12月12日至20日之间,之后日新增的感染发病是逐步回落。

“根据调查结果综合研判,我们认为四川省居民的整体感染发病已超过八成,全省感染发病的高峰应该已经过了,当前正处于防重症降病亡的关键时期。春节前后可能会由于返乡和返工潮,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这是我们当前的一个判断。”唐雪峰说。

海南:三亚、海口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

做好应对农村疫情高峰的准备

2022年12月30日,海南省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省卫健委副主任李文秀通报,近日,海南省每日新增新冠感染人数处于高位波动期,各市县进展不一,三亚市、海口市整体上已过感染高峰。海南省目前的毒株主要是BA.5.2,相对其他毒株感染后症状比较轻。

李文秀表示,海南省将做好应对农村疫情高峰各项准备。推进高风险人群新冠疫苗接种,加快推进80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接种、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加强新阶段防控政策的培训,平稳有序实施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

贵州、西安:

疫情已进入高峰平台期

1月4日,贵州省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疾控中心主任杨光红介绍,现阶段贵州省疫情已达流行高峰,进入平台期,感染人数将会逐步下降。

“但即将到来的春运、春节,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人员流动频繁,聚集活动增多,节假日聚集性疫情以及1月8日‘乙类乙管’后入境新冠病毒感染人员引发的疫情流行不容忽视,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防控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杨光红说。

同日晚,陕西省西安市召开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视频调度会。会议指出,当前西安市疫情已经进入高峰平台期,防控工作到了关键时刻。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牢记“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胜利”,强化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争分夺秒做好“乙类乙管”各项准备,聚焦保健康、防重症,满怀信心、持续用力,做细做实医疗救治和医药服务保障,一鼓作气确保顺利渡过疫情流行期。

当前,

疫情防控已进入新阶段,

病毒给我们的威胁也尚未消除。

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加大,

浙江一地发布最新提醒

春节前后或迎第二波感染小高峰

多地发出倡议

这些人员避免聚集

绍兴:

春节前后或迎第二波感染小高峰

据绍兴发布消息,近期,绍兴市多地发出倡议:科学安排出行,尽量压缩红白事规模。

记者从绍兴多家医院了解到,目前绍兴新冠病毒感染曲线已呈下降状态,但随着假期到来,人员流动会比较密集,农村地区迎来人员返乡潮,春节前后可能还会出现一波感染小高峰。鉴于此,绍兴多地发出疫情防控倡议书。

“假期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倡导科学就医。”绍兴市疾控中心有关人士说,大部分人感染新冠病毒后可在7-10天内恢复,无症状、轻症阳性人员可居家观察,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无症状预防性服药、过量服药都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需慎重用药。除了防范新冠病毒感染,市民还要注意防范流感、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和诺如病毒感染性胃肠炎。

柯桥:减少非必要外出旅行

重症高风险人群尽量避免出行

柯桥区在倡议书中提到,春节将至,人员流动明显增多,为有序应对感染高峰,有效降低感染峰值,大家要尽量减少非必要外出旅行,老年人、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尽量避免出行。此外,倡导“白事能简则简、红事能缓则缓”,尽量压缩红白事规模,避免疫情聚集性传播。春节期间,倡导电话问候、视频拜年,尽可能减少亲人间交叉感染风险。

上虞、诸暨:

脆弱群体避免参加聚集性活动

上虞区和诸暨市也发出倡议,白事能简则简、红事能缓则缓,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人员和孕妇、儿童等脆弱群体要避免参加红白事等集聚性活动,努力降低感染风险。此外,坚持非必要不去医院、庙会、灯会、集市等人员密集场所,必须前往的,要自觉做好个人防护。有发热等相关症状人员自觉遵守居家健康管理要求,尽量避免将病毒传播给老人、儿童和其他人员。“阳康”人员切忌剧烈运动,要循序渐进,逐步恢复到以前的活动量。继续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等习惯,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和良好社交礼仪。

没“阳过”的人要注意这些事!

“阳康”者和

始终没“阳过”的人

分别该注意什么?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给出健康建议。

疫情快速发展,没“阳过”的人都是什么情况?

李侗曾:这波疫情中,体感上没“阳过”可能存在很多情况。比如有的市民由于防护措施到位确实没“阳过”。有的市民感染后没有出现症状,是无症状感染者。有的市民在这波疫情之前就曾感染过,体内有抗体,而自己没注意到。

没“阳过”的人如果面对新毒株,会比“阳康”者更脆弱吗?

李侗曾:感染新冠病毒后,人体会产生抗体。感染过新冠病毒后3到6个月内,一般不会二次感染。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而逐渐下降,这时候,谁的免疫力强,抗体水平下降得慢,谁就会获得更长时间的“保护”。

感染后病情的轻重与病毒的致病力有关。目前,奥密克戎各变异株的致病力相差无几。如果是曾经“阳过”的人再次感染,病情可能会相对第一次感染更轻。没“阳过”的人感染,病情也会与其他人第一次感染时程度类似。

春节将至,人员流动大起来,该怎么做好个人防护呢?

李侗曾:首先大家对新冠病毒不用过度焦虑和恐慌,但该坚持的个人防护和卫生习惯,一定要做好。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已经“阳过”的人也不能放松警惕,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要注意个人防护。还有症状的人要避免走亲访友、串门聚会。对于没“阳过”的人,在密切做好防护的同时,还提醒一定要及时积极接种疫苗和加强针。

另外,对于老人、孩子、孕产妇、有基础病的重点人群,要减少外出,远离有发热和咳嗽症状的人员,疫情期间减少接待探访的次数。

新冠感染后遗症有哪些?

感染新冠后遗症主要包括呼吸系统后遗症、循环系统后遗症、神经系统后遗症等。具体如下:

1、呼吸系统后遗症:新冠病毒首先攻击的是人体肺部,可导致肺部出现器质性及功能性损伤。在恢复后可能会出现呼吸系统的后遗症,比如长期咳嗽、胸闷、呼吸困难、肺活量下降等。

2、循环系统后遗症:研究表明,由于新冠病毒本身对心肌的损伤及使用部分药物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药理毒性,可能导致循环系统的后遗症。常见的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3、神经系统后遗症:由于机体缺血缺氧及使用药物的药理毒性,可导致脑部神经受损,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常见的有嗅觉减退、姿势震颤、感觉缺陷以及认知障碍等。

此外,还可能出现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后遗症,建议日常加强个人防护,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外出佩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勤消毒,帮助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

    340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