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小故事

|小龙

  故事一般是由篇幅简短的故事配以画龙点睛式的哲理语句组成,短小精悍,意味深长。因此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的优秀例文,以供各位参考。

  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篇1

  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1971年“9.13”林彪叛逃事件之后,毛泽东的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多种疾病接踵而来。在病魔缠身的最后几年,毛泽东曾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过:“人哪有长生不死的?古代帝王都想尽办法去找长生不老、长生不死之药,最后还是死了。在自然规律的生与死面前,皇帝与贫民都是平等的。”“不但没有长生不死,连长生不老也不可能。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人如果都不死,孔夫子现在还活着,该有两千五百岁了吧?那世界该成个什么样子了呢?”

  毛泽东曾对护士长吴旭君说过:“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就上台去讲话。你就讲,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辩证法的胜利,他死得好。人如果不死,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新陈代谢嘛,‘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毛泽东在病中多次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谈到死的事情。他说:“我在世时吃的鱼多,我死后把我扔到大海里喂鱼吧。你们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向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你们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叫物质不灭定律。”这就是毛泽东的生死观。

  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篇2

  小青马是毛泽东转战陕北时的坐骑,虽然个头不大,但它力气大、灵活、速度快,跑起来起伏小,平稳,性格温顺老实。因此,在中央警卫团众多战马中,它被选中陪伴毛泽东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

  毛泽东对小青马十分爱惜,遇到难走的路就下马步行,一次,马掌掉了,主席宁愿徒步行军,生怕把马蹄磨坏。小青马似乎也知道体贴和保护主人。一次行军途中,小青马走到一处山崖下,不再前行,警卫员拍了一下马屁股,小青马还是一动也不动。就在这时,敌机的轰隆声由远而近,一架“红寡妇”飞机掠过头顶向北飞去,由于山崖的掩护,敌机并未发现这一行人马。

  1949年3月,党中央进驻北平后,小青马作为军功马送到北京动物园精心饲养。一年年过去了,随着牙口增大,小青马毛色变白,成了一匹“老白马”,终于在1962年老死。临死前,小青马面向中南海嘶叫了三声,似乎在向主人作最后的告别。

  小青马老死后,北京自然博物馆把其作成了标本,延安革命纪念馆派专人将小青马标本运回延安,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展出。

  关于毛泽东的小故事篇3

  进入7月,西柏坡安上了电灯,有时机关办公处的人们还给大家放一、两场电影,使人们感到生活条件比在陕北时强多了。

  1948年7月8日和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五大书记在毛泽东的办公室里一连开了两天会。

  在陕北时,中央机关的人都爱说:"五个杯子碰到一起,蒋介石就该倒霉了!"可是这一次五大书记的会合、共同商讨和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是国民党蒋介石,而是共产国际和南斯拉夫共产党的事。

  李银桥和韩桂馨虽然都是共产党员,但在党小组会上,谁也说不清南斯拉夫究竟是怎样一个性质的国家,南斯拉夫共产党内最近所发生的一切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人们真正关心的,还是如何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统一领导下,尽快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是,解放战争已经进展到了决战时刻。人民解放军经过艰辛曲折的历程和英勇奋斗,已经发展到280万人,国民党军队这时已损失的军队人数达300万人,还剩360万;两党两军逐鹿中原,究竟由谁来掌管天下,现在已经到了一决雌雄的关键时刻。

  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发展迅速,前方战斗如火如荼,各外线作战兵团捷报频传。

  在这些紧张的日子里,人民解放军总部里的工作更忙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五个人天天聚集在一起研讨军情;李银桥跟随毛泽东,见到军事地图上代表解放军一方的小红旗越来越多,这说明解放军迅速占领了好多地方。

  作为毛泽东的卫士组长,李银桥一方面为前方的胜利而高兴,一方面又为毛泽东的身体健康而担心。因为7月的天气已经很热了,而毛泽东早已习惯了夜间工作,白天休息;他住的小平房比较低矮,屋顶薄,太阳一晒,整个屋顶就像一个倒置的大火炕,烤得房间里又闷又热。五大书记不在一起的时候,别人还能趁夜里凉爽在房里睡一睡,可毛泽东一到晚上就来了精神,工作起来就是一整夜,遇上白天有事又要"连轴转",长期这样下去,身体哪能吃得消啊!

  李银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带了几名卫士和警卫员,出去找了好几个地方,想让毛泽东能有个比较凉爽的地方休息休息。在毛泽东住的院子里,因为地方小,没有大树,只有一棵手腕粗细的梨树,树阴很小,顶不了事。

  李银桥带人到了柏树坡,那里的树虽然大些,但一棵树与另一棵树间隔得太远,枝叶不密,树阴连不成片,也不凉快;他们又找到一处苇塘,边上有一片柳树林,此处有水有树阴,但一片高高的芦苇像堵墙似的挡住了风,也不令人满意。

  后来,几个人再往远处走,走到一个小山沟时,感觉一阵阵凉风吹来,身上很舒服;大家发现,这里有一条小河,河边是一片密林,林中还有一个池塘,池塘里的水清澈透明。这里的山风充满了凉意,就连密林中的鸟雀也充满了欢叫声。李银桥觉得,这里可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此处离西柏坡不到20华里,乘汽车来也仅用几分钟的时间。李银桥认为此处比较僻静,保卫工作也好做,再有就是通村子的路比较平坦,汽车也好走,同来的几个人都很满意。

  但毛泽东会是个什么态度呢?他同意不同意来这里休息呢?大家心里都还没有底--因为,连着多少天了,不论多热,毛泽东从没提出过到村外去找个凉爽的地方;实在热得睡不着觉时,他就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手里拿个芭蕉扇扇着,低头看书或是批阅文件。

  这一天,天气热得出奇。刚上午10点多钟,屋里热得就呆不住了;韩桂馨拿了个大木盆,打来了凉水,不停地给李讷擦身体,担心孩子长痱子,她自己也不停地用毛巾擦抹着身上的汗水。

  江青热得浑身难受,屋里屋外出来进去地转了好几趟之后,喊一声:"老板,我找地方凉快去了!"便走出了院子。

  李银桥趁此时机,向毛泽东讲了他们发现的"避暑胜地",想请毛泽东先去看看满意不满意。毛泽东竟很高兴地说:"还去看么事?带我去么!"

  李银桥高兴了,立刻通知了阎长林。不一会儿,阎长林带着人来给毛泽东收拾帆布包、暖水瓶、帆布躺椅、书报文件,又将这些东西一件一件地往停在院外的汽车上装。

  韩桂馨见了,问李银桥:"你们这是干什么?"

  李银桥笑一笑,神秘兮兮地说:"我们给老头子找了个'豪华宾馆'!"

  汽车驶离村子后,很快开到了李银桥他们事先看好的地方。

  毛泽东一下车,见到这里山清水秀、凉风习习,很高兴;他感谢李银桥等人动了脑子,想了办法,找到这么一个好去处。

  一切准备好以后,毛泽东以蓝天作被,以青山为伴,躺在帆布椅上,舒舒服服地在林间的空地上睡着了。李银桥见毛泽东睡得那么香,那么沉,心里也感到美滋滋的。

  时间不算太长,毛泽东翻了个身;大家不敢惊动他,希望他再多睡一会儿。没想到,毛泽东睁开眼睛坐了起来,到池塘边浸湿了毛巾擦擦脸,又接着工作了。

  见到毛泽东心情舒畅,李银桥和阎长林他们也都很开心。毛泽东称赞说这里是个"休息胜地",可李银桥却认为毛泽东把这里当成了"工作胜地";大半天下来,毛泽东在这里也没休息多长时间,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工作上去了……

  傍晚回到村上,进院后,韩桂馨问李银桥带着毛泽东"躲"到哪儿去了?李银桥抽空儿同她讲了他们发现的地方,讲了白天在那里所经过的情形;韩桂馨听了也很高兴,要求再去时也带上李讷,李银桥答应设法同毛泽东讲一讲,让李讷和韩桂馨都去。

  第二天,毛泽东带着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又要出村了,临走时还带了中午要吃的饭,同时让韩桂馨也带上李讷,同大家一起上了汽车。

  在车上,韩桂馨悄悄地看了看李银桥,用目光感谢他为李讷办了件好事;李银桥心领神会地点点头,脸上流露着一副很高兴的神情……

  车过滹沱河,韩桂馨对毛泽东说:"主席,这条河再往下走,就到了我们老家了!"

  毛泽东笑了说:"也到了银桥的老家呢!"

  韩桂馨的脸红了,李银桥的脸更加红起来……

  这一天,毛泽东在林阴中休息、办公,韩桂馨带着李讷在离开一些的僻静处看书、识字,李银桥和卫士组的人侍卫在四周,阎长林和周西林驱车跑了好几趟为毛泽东传送文件;中午饭,大家在树阴中吃了,临近傍晚,一拨人高高兴兴地返回了西柏坡村。

  在以后的日子里,就是在这块有山有水又有树的空地上,毛泽东批阅了前线来的许多封电报,收阅了香港各民主党派与民主人士发来的电文,写了好几篇供党内学习的重要文章,准备了几次大会的讲话稿,甚至还用汽车把中央妇女委员会的同志们接来座谈,在大树下接见了即将出席国际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那天在场的有中央妇委委员、阜平县委书记邓颖超,有中央妇委的康克清、帅孟奇、张琴秋和杨之华,还有冀中区的代表高升、吴青等人。

  那天在毛泽东的身旁,有人坐着马扎子,有人坐着毛泽东用来休息的行军床,有人坐在李银桥他们带去的木墩上,高高兴兴地谈着国际妇女会议的事,毛泽东还风趣地笑着给人们讲了一些古今中外的小故事,李银桥记得有武则天、花木兰、荀灌娘、梁红玉和秋瑾,还有埃及女王和法国巴黎公社的女战士……

  1948年7月下旬,中央机关党总支书记刘火同志组织行政科的人,在村上盖了一间大约30平方米的平房,准备为机关干部的孩子们办个小学校。

  因为,到了西柏坡以后,机关干部身边的孩子们增多了,机关大院里也热闹起来。在陕北杨家沟时,很长一段时间,机关里只有5个孩子,后来任弼时的孩子才到了陕北。而现在,少说也有20来个孩子了;在这些孩子当中,有与李讷常在一起玩的燕燕、丽亚、胜利、幸福,有任弼时的孩子远志、远远,董必武的儿子、伍云甫的儿子伍绍祖、彭真的儿子付瑞、刘少奇的女儿刘涛、叶剑英的儿子牛牛……这些孩子的年龄和李讷差不多,都是七八岁的样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需要读书的好时候;可是以往的环境,没条件为孩子们办个"正规"学校。刚到西柏坡时,中央机关需要办的事情很多,许多具体事务性的工作,已经忙得人们不可开交了;在诸多条件都非常简陋的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这五大书记整天忙得连轴转,他们既要指挥各个战场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又要部署和检查后方各解放区开展起来的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所以,想办学校的事情还一直排不上中央领导的议事日程,各家各户的孩子们,也就只好归各家各户的阿姨带着自己学习了。

  现在,刘火同志为孩子们盖了房子,真是解决了孩子们需要上学的一个大问题。

  学校的房子是用红砖砌的墙,里面还算宽敞。由于条件所限,没能置办桌椅,只是用几块砖摞起来架上一条长木板当长条凳;作为教室的房子里,就这么几排长条凳,算是课椅。没有课桌,就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块刨得很平整的小木板,放在膝盖上当"课桌"了。

  既是学校,总得有人管理。组织决定,让叶子龙的夫人江英当了学校的负责人。

  小学校办起来了,李讷也要去上学,她提出要和燕燕她们一起去。韩桂馨想,李讷的身体弱,让她和一大群孩子们去疯跑,万一又闹起病来怎么办?

  韩桂馨把她的这个想法告诉了李银桥和卫士组的人,大家说小韩就是李讷的家庭教师,孩子在家里就能学习,照顾得也好一些,去不去那个小学校两可。

  李银桥去问了毛泽东,毛泽东说:"还是让孩子去过一过集体生活好。身体不好,也不能只消极地保养,还要积极地锻炼么!"

  这样,李讷就和别的孩子们一起,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学校里只有一间教室,孩子们当然也没办法分班教学。再说孩子们年纪小,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又参差不齐,江英感到这个课还真有点儿不太好教;叶子龙给江英出了个主意,去请韩桂馨来学校当老师,给孩子们统一讲课。

  江英认为很合适,便以机关小学负责人的身份去征求了江青的意见;江青不便擅自做主,又去问了毛泽东,毛泽东很高兴地同意了:"这很好么,我看小韩阿姨很会当老师呢!"

  就这样,韩桂馨跟着江英来到学校,当了这些机关干部子弟的第一任授课老师。

  韩桂馨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开始上课时满屋子乱哄哄的,她便动脑筋先给孩子们讲故事,使孩子们安静下来,静心听自己的统一指令;渐渐地,韩桂馨同孩子们相互适应了,也建立了师生感情,再上课时也不那么乱了,教学也就顺利地开展起来了。

  课堂上,韩桂馨教孩子们识词认字、算算术;课堂外,她带着孩子们玩游戏,做些简单的体育运动,带着孩子们到山坡上去挖云母石片,去苇塘边乘凉,采苇叶,还教孩子们说童谣……

    52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