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遗物的故事

|小龙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因此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的优秀例文,以供各位参考。

  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篇1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保存的毛泽东遗物中,有这样一份特殊的单据,它承载着世界人民对改变了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伟人的爱戴,承载着新中国开国领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崇高风范。这就是毛泽东的上交礼品登记表。

  从延安时期起,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各地的人们,乃至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和人民给毛泽东赠送了不计其数的礼品。其中如1964年中非共和国总理送的一颗两个人都抬不动的大象牙和瑞士总统送的两块金表等都是非常珍贵的礼品。然而无论是多么珍贵的礼品,毛泽东总是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一律造册上交国库。他说:“这是送给国家主席的。如果我不是国家主席,就不会有人给我送礼了。如果你当了国家主席,他们也会送给你的。”

  毛泽东收到的礼品,一般由中央秘书室处理,也有部分是警卫局或是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处理的。礼品种类繁多,从1958年至1959年的礼品清单来看,有收音机、摄影软片、立体幻灯机、兔毛背心、雨衣、地毯、枕席、龙须草席、海产标本、人参、鹿茸、酒杯等物品,共计40余种。这些礼品大部分是单位送的,也有个人送的,如1958年12月10日,唐山杨庆俭送人参两棵;1958年12月29日,甘肃谢成德送熊掌、鹿茸5斤;1959年10月15日,西安的谢芝镜送象牙筷一双;1959年10月17日,上海的黄正和送刻有八届八中全会公报的永久牌钢笔一支;1959年11月25日,香港太古船坞的杨慎德送仿古玉鲁两件,玉扁笄一件等等。1964年,有人送给毛泽东32.5公斤燕窝和47斤咖啡豆。毛泽东推脱不掉,便派生活秘书将这些礼品交给人民大会堂餐厅科并开具收条。收条中所写的“一组”正是指负责毛泽东生活的小组的称呼。对于送来的礼品,只有极少数几件,如西哈努克亲王送的公文包、齐白石送的砚台、郭沫若送的手表被毛泽东留下。毛泽东留下这极少的几件,是由于与送礼人有较浓厚的私人情谊。

  毛泽东不仅拒绝收礼,而且反对送礼。早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就提议:不祝寿;不送礼;少敬酒;不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的同志和马、恩、列、斯平列……解放初期,地方上常常向北京送一些土特产,请中央领导同志品尝,以表达心中的敬意。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周恩来总理召集各省的书记、省长等负责人在小会议室开会。他说:“我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找你们来谈,各地向中央赠送土特产的做法是不好的,这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果实,我们白吃,这种风气要不得。以后你们谁送东西来,我们一定原封不动退回,而且要批评。”

  在毛泽东看来,利用个人特殊身份和地位,贪图享受、中饱私囊的做法是与共产党的宗旨和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的,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廉洁奉公、朴素节俭的作风。

  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篇2

  第二次访苏时戴的礼帽、在孙中山纪念大会上穿的中山装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再次访苏。此次访苏,主要是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活动、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整个行程非常紧张。

  11月3日晚7时,赫鲁晓夫邀请毛泽东共进晚餐,两人进行了长达四个小时的会谈。

  午夜12时,毛泽东返回住地后马上召开代表团会议,介绍了同赫鲁晓夫会谈的情况,到凌晨1时半才结束。

  11月4日上午,他又和中国代表团到苏共中央办公大楼再次拜会赫鲁晓夫,会晤持续40分钟。

  11月5日下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到红场拜谒列宁、斯大林墓。献上花圈后,毛泽东取下原本戴着的鹿牌呢帽,毕恭毕敬地三鞠躬。这顶礼帽由公私合营上海中国瑞记制帽厂生产,是纯粹的“国货”。

  11月6日上午,苏联在卢日尼基体育馆召开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参加。

  11月6日下午4时,十月革命40周年庆祝大会继续举行,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团团长致词。第一个致词的是毛泽东。他一出场,全体与会者起立致敬,讲话中掌声不断。讲话结束后全场再次起立,长时间地鼓掌致敬。

  在讲话中,毛泽东热情地赞扬了苏联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在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上,他作了全面分析:“在十月革命以后,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家如果忽视或者不认真研究俄国革命的经验,不认真研究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并且按照本国的具体条件,有分析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些经验,那末,他就不能通晓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列宁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解决本国的革命和建设问题。”他还满怀信心地预言:“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一个不以人们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管反动派怎样企图阻止历史车轮的前进,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且将必然取得胜利。”{1}

  11月7日上午,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苏联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毛泽东和中国代表团步行到红场观看了阅兵和群众游行。每当苏联群众通过列宁墓时,总是高呼着:“毛主席!毛主席!”游行结束后,当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从列宁墓上走下来,苏联群众主动围上前来,再次热烈地欢呼。

  访苏期间,毛泽东会见了英、法、意等西方国家共产党领导人,广泛地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对于苏联这个政权建立时间长、经验丰富的国家,毛泽东非常尊重这位“老大哥”,同时辩证地分析、对待他们的历史,绝不简单照搬苏联模式。同样,对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也充分评价他的历史地位。

  195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毛泽东身穿中山装出席纪念会议。同一天,他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对孙中山的一生作了概括总结:“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毛泽东自豪地写道:“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篇3

  视察时常穿的白衬衣

  从农村走出来的毛泽东,对农业不仅了解,而且十分关心。每次外出,他都会视察农业,对农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水利设施十分重视。

  为了加快水利建设,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破土动工。这年的5月25日对十三陵水库来说,是个很特殊的日子。一群穿着白衬衣、黑西裤的人像工人一样拿起锄头、铲子、簸箕挑起了土。来十三陵水库参加义务劳动的人有过学生、解放军、农民,而这群人尤其特别,他们是刚刚参加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委员们。在毛泽东的提议和率领下,领导们都参加义务劳动来了。

  到水库后,毛泽东首先登上了东墩台观看水库全景,他问工地政委赵凡:“是不是能保证在洪水到来以前修成?”赵凡很有把握地回答:“能,一定能如期完工。”毛泽东又问:“有多少人在工作?”“有10万人,每天运5万方土到大坝上。”下了东墩台,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走进工程指挥部。这是一座普通的木板工棚。天气燥热,加上人多,不一会儿,毛泽东额头上便渗出细汗,白衬衣也被汗水打得湿透。他坐在一张木板钉的凳子上,听工程负责人汇报水库进展情况。他细心地问到:“水库蓄水后,会不会淹掉村庄呢?”杨成武答道:“会淹掉一部分村庄,但是这些村庄已经做好了安排。”听到回答,毛泽东点了点头。从工棚出来,他走向工地,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劳动。一位社员高兴地说:“过去的皇帝强迫人民替他们修陵墓,今天,共产党领导我们修十三陵水库,多打粮食改善人民生活。毛主席和我们一起劳动,我们真是太幸福了。”{1}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带动下,首都及各地来京的党政军领导人和国际友人也纷纷来这里参加义务劳动。不到半年时间,能容8200多万立方米水量的十三陵水库建成。

  又是一身白衬衫、灰色长裤的简单装扮,1958年8月毛泽东为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冒着盛夏酷暑连续视察了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农村。5日晚11时许,他的专列到达河南新乡。在专列上听取吴芝圃和耿起昌的汇报时,他得知新乡县七里营创建了全县第一个人民公社,顿时很感兴趣,决定亲往视察。他在七里营一呆就近两个小时,了解到七里营人民公社下辖3.1万人,管理上没有困难后,又走进了敬老院、托儿所、食堂、社办工厂和棉田。在敬老院,曾是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士、在渡江战役中负伤的院长杨长敬拄着双拐握住毛泽东的手,激动得泪流满面。看到这里的老人生活无忧,但拐杖不多,毛泽东叮嘱在场的地方领导要为他们的行动方便多着想,在他的关照下,第二天所有的老人都领到了一根拐杖;在托儿所,毛泽东感谢保育员为培养祖国新一代付出的辛苦;看到农民食堂干净卫生,毛泽东关切地询问群众能否吃饱吃好;在面粉厂,他用手轻捻从小钢磨里打出的面粉,夸奖“磨得不错,出粉率高”;在参观了滚珠轴承厂土法生产的不同规格的钢珠后,毛泽东赞扬“你们自力更生的精神很好啊”。在村头棉田,他兴致勃勃地走进齐肩深的棉花丛中,听说每亩能产1000斤籽棉,他郑重地说:“收到手里才算数!”当听到农民“解放前每年只有30元的收入,去年收入84元,今年还准备维持这个数字”时,毛泽东马上激动地说:“今年要100元,100元。”望着眼前的丰收景象,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叮嘱随行的河南领导:“你们河南都像这样就好了。”

  离开棉田时,毛泽东发现周围群众很少,一问得知因“安全需要”老百姓被“隔离”了,他立即指示“希望见到更多群众”。尽量和群众多接触是毛泽东外出调研最大的特点之一。

    529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