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的习俗及气候特点
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及气候特点有哪些,欢迎阅读!
处暑节气的习俗及气候特点
处暑习俗
1、赏秋云
天水秋云薄,天长杳无隔,秋意冉冉,一年中最美季节将至,民间向来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3、开渔节
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会举行盛大的开渔节,欢送渔民们开船出海。此时海水偏暖,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众多鲜美的海鲜。
4、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活动。
5、处暑吃鸭
处暑节气,民间有吃鸭子的习俗,做法也五花八门。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等,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首先要端一碗送给邻居,叫做“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6、吃山楂
老人说,处暑要吃酸。红玛瑙一样的山楂果,洗净咬一口,酸酸甜甜,开胃又消食。山楂也是每个人的童年回忆,冰糖葫芦、山楂饼、山楂糕、果丹皮……还可以做汁、酱、酒。
7、吃梨
“处暑秋梨最养人”。在逐渐步入干燥的季节,长辈们总会让孩子多吃梨。梨子还可以榨汁、炖煮,对脾胃虚寒的人最好。
处暑天气特点是什么
1、气温下降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2、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中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
但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3、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
处暑之后种什么蔬菜
1、莴苣
莴苣是一种很好吃的蔬菜,不管是火锅,还是根茎都是可以用来食用,它的叶可以在火锅里面食用,经过烫一下就可以吃,加上专门调制好的蘸料非常的好吃,根茎可以切成片,炒制之后食用也非常的不错,因为火锅最适合的季节就是冬天,所以那就莴苣也就很适合处暑后种植,种植好后正好就可以食用。
2、萝卜
萝卜本身就很耐寒,处暑后天气就开始变冷,在全国各地各个季节都可以种植,在火锅里面也都可以食用,尤其是水萝卜,不仅适合人们食用,还可以帮助人们达到通气的效果,所以对于那些长期不通气的患者来说非常重要,胡萝卜也非常适合人们去食用,胡萝卜里面含有很多的胡萝卜素这对身体是很是重要的一种物质,所以可以在家里面种植。
3、白菜
白菜是人们都会在冬天屯的蔬菜,这也是最抗冻的蔬菜,即便是在外面低温的环境下,也还是可以很好的成长,尤其是在东北地区,之前交通不发达,在冬天没有很多的蔬菜可以选择,人们只能屯大量的白菜,基本上一冬天都是靠着白菜度过,所以可想而知白菜对于东北人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在冬天唯一可以补充维生素的食物,但是很多人经常吃就会吃腻,但是这依然不妨碍人们对白菜的钟爱。
4、荷兰豆
这种植物本身就非常适合在冬天种植,因为它的种植温度不能高于二十五度,一旦超过了二十五度,它的发芽率会很低,基本上既不会发芽,更别说产量会很高了,所以这就适合在秋天种植然后再初春播种的蔬菜,荷兰豆也非常的好吃,可以作为冬天蔬菜的一种选择,它的制作方法也有很多种,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家里面制作,非常的简单。
处暑吃什么食物养生
银耳
银耳可以润肺止咳、生津养阴,还具有消除肌肉疲劳、健脑防衰的作用。先将银耳洗净后放入砂锅中熬至浓稠酥软,再将西红柿洗净后去皮捣烂,放入银耳羹中煮开,加入冰糖适量调味。
石榴
处暑是吃石榴的季节。石榴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E都高于苹果和梨。红粉皮石榴含维生素C高,青皮石榴含维生素E高。石榴性味温甘酸涩,有生津止渴、杀虫止痢的作用。石榴可直接食用,也可榨汁饮用。
玉米
处暑是玉米成熟的季节,新鲜玉米中的赖氨酸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只能从食物中摄取,而其他食物中的含量极少,因此,新鲜玉米是赖氨酸的主要来源之一。
山药
山药能清心安神、补中益气、助五脏、强筋骨,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推荐吃法:将洗净后的山药捣碎后加糖调成馅,与糯米粉一起制成汤圆食用;也可做拔丝山药;或是去皮用淡盐水洗后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糖桂花酱,当冷盘。
红枣
俗话说,“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鲜枣的果实甜,吃枣可以补血、降压、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枣里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和糖分,研究表明,它对保肝护肝,镇静安神还有一定的功效。
莲藕
藕中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可治血虚失眠。藕粉一碗,水一碗入锅中不断的搅匀再加入适量的冰糖即可,当茶喝,有养心安神的作用。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处暑节气适宜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干贝、海带、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但这些食物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随着气候干燥,这时可多吃滋阴润燥食物,如梨、冰糖、银耳、沙参、鸭子等养阴生津的食物。
处暑节气的习俗
1、采菱
菱,又写作菠,还叫作黄,生在水泽之间,处处都有。菱的颜色,或青或红或紫,各不相同,其形状有两角、三角、四角以及无角的。菱性甘平,能清暑泻热,解毒滋补,安中,补五脏,补饥,轻身,凡是江河池沼地带多有出产。每当新秋,或者深绛浅红,或者深绿浅碧,漂浮在水面之上,乡间妇女往往泛以菱桶或兰挠,往来采摘。微风拂面,笑语盈盈,荡漾水中,趣味无穷。而湖光钗影,素袂云鬓,参差掩映于夕晖之下,更是一道胜景。梁武帝有诗道:“江南稚女珠腕绳,桂掉容与歌采菱。”李白也有诗道:“菱歌清唱不胜春。”足见六朝以来,采菱唱咏的风气很盛,文人墨客将其写人诗词歌赋,也十分普遍。
如果把菱捣烂浸泡,澄出粉,食用后可以补脾胃,强脚膝,益气耐饥,健力行水,去暑解毒。取菱粉和米制成粥,能益肠胃,解内热。乡间人们常将菱蒸煮后晒干,剁米为炸、粥、果,贮藏起来可以代替粮食用,较嫩的菱则可以直接上市出售。菱不仅可以增加农家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备荒,种植非常容易,不需要多大资本。宋代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曾经招募百姓在西湖种菱,其收益都用来准备修建湖堤。
2、祭祖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3、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祭海祈福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自1998年浙江省象山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开渔节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开渔节不仅有庄严肃穆的祭海仪式,还开展各种文化、旅游、经贸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客商、游客前往。使他们不仅领略到当地热烈的渔文化,也品尝了鲜美的海产品。
此时节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四周,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所以,从这一天开始,往往人们可以品尝到平时不多见的海鲜。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处暑的养生
早睡早起防过凉
处暑过后,逐渐开始出现“秋乏”“秋燥”。首先要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建议每天多睡1个小时,争取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并要早睡早起,还要适当午睡,这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古代养生家认为,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尤其处暑过后。
民间有句老话:“处暑寒来”。处暑后,早晚温差加增大,如果对夏秋之交冷热变化不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感冒、肠胃炎等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即所谓“多事之秋”。在生活起居上,应注意预防过凉、过寒,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少用空调,经常开窗通风,尤其在晚上睡觉时,应在腹部盖上一层薄被,以防脾胃受寒。
滋阴润燥少辛辣
秋燥最易伤人体津液。建议多食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水分的食物,以补充人体的津液,防止自己在随后的日子里因为津气亏虚而患病。可以选择多吃点葡萄、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少吃韭菜、大蒜、葱、姜等辛辣煎炸的热性食物和调味品,尽量少吃寒凉食物,忌大量生食瓜果。对于脾胃虚寒者,尤其应该谨慎。
中医有“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的说法。处暑后,早晨起来容易感觉口干、咽干,可以喝点淡盐水。早上喝淡盐水,洗肠又解毒,可润肠胃、通大便;晚上喝蜂蜜水,有助于美容养颜,并可补充各种微量元素,很适合在处暑时饮用。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可选择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等。秋季适时进补,补充能量,为冬季做好储备。
药膳方面,如莲藕排骨汤(猪排骨500克,莲藕一段,水发海带200克,枸杞子20克等)能够补养脾胃、调养气血,适宜早秋时节食用;银耳红枣莲子汤(银耳10克,莲子6克,红枣10个)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益气补脑的作用。
适当运动排湿热
处暑后,需改变夏季长时间在室内的习惯,可多安排些就地取材的运动,如扩胸运动、擦玻璃、远眺。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如快走、登山、打球等,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提高抵抗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奠定基础。
情绪平稳忌恼怒
立秋后,自然界出现一片秋风落叶的景象,人们易触景生情而产生悲伤的情绪,这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因此,处暑时要注意收敛神志,使神志安宁、情绪安静,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平时可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方式以安神定志。
总之,谨记“处暑秋冻适增衣,重在养阴护阳气,早睡早起调情绪,气候变数湿热雨,登高练操除浊气,清热安神银耳蜜”,就能掌握处暑养生的要点。
处暑有什么习俗
1、祭祖迎秋
在夏季节前后,将有民间活动来庆祝和赞美中原节,这通常被称为“制造七月半”或“中原节”。在过去,七月初有一个打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才结束。在此期间,有慈善活动。据说,普渡活动从打开鬼门开始,然后竖起灯笼,放河灯来吸引孤独的灵魂;而主体正在建造一座普渡祭坛,竖起一个孤立的棚子,并介入抢劫孤立的人。最后,它以关闭幽灵门结束。
2、吃龙眼配粥
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夏天吃龙眼配粥。因为夏天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大量热量。吃龙眼可以补充热量。龙眼温热,有益于心脾,益气养血,益气。老一代的吃法是把一碗龙眼削皮,和粥一起吃。
此外,老福州夏天吃的另一种食物是白肉丸子。白饭团实际上是糯米团。该方法非常简单。糯米粉被揉成小颗粒。汤煮沸后加糖。它尝起来很甜,可以补充碳水化合物。
3、拜土地爷
在收获的时候,农民们举行各种仪式来感谢地球之神。有人宰杀牲畜到土神庙祭拜,有人在田地中间插上旗帜表达感激之情,也有人在这一天从田地里下班回家时不洗脚,生怕洗掉收成。
在7月15日,民间也流行牺牲土地和庄稼。把祭品撒在田里。烧纸后,用五色纸切成小块,包在作物的穗上。据说它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秋收。有些地方还去后土庙祭祀。定襄县的民间习俗是把马和古挂在门口。
4、放河灯
河灯也叫“莲花灯”。通常,灯或蜡烛放在底座上,午夜时放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让它自由漂浮。
5、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这是夏季后捕鱼的好时机。每年的夏季节都在浙江省沿海地区举行。决定在东海休渔期结束的当天举行盛大的捕鱼仪式,将渔民送出海。
关于处暑的文案朋友圈说说
处暑花,不归家,单车一骑别盛夏。
处暑至,暑气止,秋意临。
暑气止,风度不止
秋风满怀,曲终不散。
不冷不热的天气,长长美美
暑去秋来凉降至,美好相伴每一季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暑气散,秋意浓
天的离开,是为了迎接秋天的到来
最美人间处暑秋,一帘秋影入檐长
处暑谷渐黄,佳酿愈浓香
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风俗活动
出游迎秋: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拜土地爷: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泼水狂欢:泼水狂欢不仅云南西双版纳有,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地都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